漢語思想界最受敬重的書寫者之一,張志揚先生三本“閱讀經驗”散文首次結集
基本介紹
- 書名:幽僻處可有人行?
- 又名: 事件·文學·電影閱讀經驗
- 作者:張志揚
- ISBN:9787208125551
- 出版社: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 裝幀:精裝附別冊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書籍目錄,
內容簡介
漢語思想界最受敬重的書寫者之一,張志揚先生三本“閱讀經驗”散文首次結集;
陳家琪、鄧曉芒、陳嘉映、劉小楓、趙越勝、孫周興等一代學人公認的永遠的“大哥”;
隨書附贈別冊,特別收入2011年度十大好書《燃燈者》作者、旅法人文學者趙越勝先生兩萬字長文,溫情回顧三十年手足之情,講述那一代人的情感記憶,感人至深;
全書由設計師陸智昌操刀設計,首版即以精裝版面世。
10歲解放,20歲失學,30歲坐牢,40歲入翰林,50歲南遷,天之涯,海之角……
白身布衣,會飲江湖,在夜行中迷途問津
人生、文學、電影三重妙門之內
儘是一位思想放逐者關於閱讀的私家記憶
《幽僻處可有人行?——事件·文學·電影閱讀經驗》包括三本首次結集出版的散文集——《記憶中的影子迴旋曲——事件閱讀經驗》、《維羅納晚禱的鐘聲——小說閱讀經驗》和《E弦上的詠嘆調——電影閱讀經驗》,書中,張志揚先生談他傳奇而曲折的生命歷程、談他閱讀小說和電影的所思所感,彰顯其哲學與生命相互碰撞的獨特氣質,同時展現了他作為一代學人引導者的一生,可謂罕有而可貴的私人記憶讀本。
作者簡介
張志揚,即墨哲蘭,1940年生於武漢,1980年進入學界,1994年南遷海南大學,任職於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社會倫理思想研究所。“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中國現象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山大學哲學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兼職教授。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思想解放”以來,其人為學之屬乃既堅守學術個性又不斷推進問題者。主要研究方向以“清理西方形上學馬廄”為始:
(1)重審西方形上學的語言之維,得出“語言兩不性”,即語言既不能證實本體也不能證偽本體,使本體論和虛無主義的所謂“兩級搖擺”成為虛假對立;(2)追蹤西方哲學史開端裂隙的“陰影之谷”,由此發掘其演變的“臨界思想”資源,著重描述其“偶在”特性並提出非對立同一的悖論式“偶在論”;(3)先是為了消極地作為現代性理論的“檢測與防禦”機制,(4)後才意識到它的積極意義在於,既能審視還原自居“普世價值”的西方哲學不過是地中海區域以“功能性善”為其屬性的“民族文化種性”表現,其向世界推進的“科學進化論”外表是“啟蒙主義”實質是“殖民主義”的帝國夢想,又能審視復興東方民族文化種性之駕馭技術理性或“神性”、或“德性”以救治西方技術化到非人屬的物義論傾向。
書籍目錄
《記憶中的影子迴旋曲——事件閱讀經驗》
目 錄
序
一 一九八○年前
進入“文革”的身份:紅,還是黑?—“文革敘事”三則
沒有寄出的家書——摘自《獄中詩簡十六首》
目 錄
序
一 一九八○年前
進入“文革”的身份:紅,還是黑?—“文革敘事”三則
沒有寄出的家書——摘自《獄中詩簡十六首》
記憶中的“影子迴旋曲”
奢侈的浪漫曲——記憶中的“影子迴旋曲”之二
追求美在性格的選擇與形成中的作用—《人的沉思》之二
從坐相看江湖中人——遊記之一
1966 年天安門記憶
記憶中的一次懺悔
二 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
垂簾——海、高跟鞋、垂簾
炊煙
夜的葬禮——聽“七步鳥”叫
審美代啟蒙——回憶上世紀80 年代初的“思想解放”為何“審美代啟蒙”
忌恨
不避諱者的旁白
象徵交換與死亡
“懺悔”的皈依
“我留著我的心在海德堡”——旅歐札記之二
三 二十一世紀最初十年
讀“ 衰落”
給母親畫像——在母親臨終的日子
一段並不遙遠的美學個案
讀越勝《燃燈者》有感
揀盡寒枝不肯棲……
“夢後”——聽米沙· 邁斯基的大提琴
維納斯斷臂之謎——萌萌的問題意識
跋
《維羅納晚禱的鐘聲——文學閱讀經驗》
目 錄
序
讀小說
維羅納晚禱的鐘聲——讀康· 巴烏斯托夫斯基《夜行的驛車》
無常的毀滅與不朽的生命——讀毛姆《月亮和六便士》有感於個性和天才
生存的兩難處境——讀易卜生《羅斯莫莊》
卡夫卡距離——讀卡夫卡《城堡》、《法門》、《聖旨》
心靈為何焦灼?——讀茨威格《心靈的焦灼》
托爾斯泰走了——讀茨威格《逃向蒼天》
走出性的兩難——王振武周年忌日與振武談《古歌》
記取:超越死亡的與寬恕的……——從西蒙《我生命中那段憂傷的故事》說起
關於《當代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現狀及其問題》的信
讀藝術
在返回感覺之根的途中—解柯爾維爾不可言說的焦慮
拒斥與神秘—評谷文達及其解讀者
尺度與參照—關於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的問答二則
“把割傷手的刀包紮起來”—讀波伊斯的裝置藝術
用什麼眼光看劉一原的“心象風景”?
抽象:自由,氣韻,自由氣韻?
“現代舞”還原只有一種路向嗎?——從“中國現代舞路向”的評論看“思維語言定式”
技術全球化時代,藝術空間在哪裡?
跋
《E弦上的詠嘆調——電影閱讀經驗》
目 錄
序
母親的死
視覺與思索——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與《放大》
找一個理由就能活——讀《鄉村醫生》
性,活著的死亡意象——讀電影《本能》的事實陳述
E 弦上的詠嘆調——辨析《一顆冬天的心》中的兩個音質
死去的是美黛蓮——讀《鵝毛筆》
電影《2046》印象
誰來懺悔?——讀Absolution
陰鬱的禮拜天(Gloomy Sunday)—讀《布達佩斯之戀》
《暗算》中的不解之密—三個臨風者之死
“升騰與墜落”:“二戰”影片個案比較——德國占領下的法國與日本占領下的中國
肉體:沒有靈魂的書寫 靈魂:沒有肉體的朗讀
——小說《朗讀者》與電影《生死朗讀》 的一個西方傳統隱喻
理想與罪——《香水》的象徵域
機器人的夢空間(夢境也難逃?)
——《盜夢空間》與《山楂樹之戀》隨感
飢餓遊戲——新羅馬帝國的“羅馬鬥獸場”西方影視政治倫理——電影札記 跋
奢侈的浪漫曲——記憶中的“影子迴旋曲”之二
追求美在性格的選擇與形成中的作用—《人的沉思》之二
從坐相看江湖中人——遊記之一
1966 年天安門記憶
記憶中的一次懺悔
二 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
垂簾——海、高跟鞋、垂簾
炊煙
夜的葬禮——聽“七步鳥”叫
審美代啟蒙——回憶上世紀80 年代初的“思想解放”為何“審美代啟蒙”
忌恨
不避諱者的旁白
象徵交換與死亡
“懺悔”的皈依
“我留著我的心在海德堡”——旅歐札記之二
三 二十一世紀最初十年
讀“ 衰落”
給母親畫像——在母親臨終的日子
一段並不遙遠的美學個案
讀越勝《燃燈者》有感
揀盡寒枝不肯棲……
“夢後”——聽米沙· 邁斯基的大提琴
維納斯斷臂之謎——萌萌的問題意識
跋
《維羅納晚禱的鐘聲——文學閱讀經驗》
目 錄
序
讀小說
維羅納晚禱的鐘聲——讀康· 巴烏斯托夫斯基《夜行的驛車》
無常的毀滅與不朽的生命——讀毛姆《月亮和六便士》有感於個性和天才
生存的兩難處境——讀易卜生《羅斯莫莊》
卡夫卡距離——讀卡夫卡《城堡》、《法門》、《聖旨》
心靈為何焦灼?——讀茨威格《心靈的焦灼》
托爾斯泰走了——讀茨威格《逃向蒼天》
走出性的兩難——王振武周年忌日與振武談《古歌》
記取:超越死亡的與寬恕的……——從西蒙《我生命中那段憂傷的故事》說起
關於《當代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現狀及其問題》的信
讀藝術
在返回感覺之根的途中—解柯爾維爾不可言說的焦慮
拒斥與神秘—評谷文達及其解讀者
尺度與參照—關於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的問答二則
“把割傷手的刀包紮起來”—讀波伊斯的裝置藝術
用什麼眼光看劉一原的“心象風景”?
抽象:自由,氣韻,自由氣韻?
“現代舞”還原只有一種路向嗎?——從“中國現代舞路向”的評論看“思維語言定式”
技術全球化時代,藝術空間在哪裡?
跋
《E弦上的詠嘆調——電影閱讀經驗》
目 錄
序
母親的死
視覺與思索——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與《放大》
找一個理由就能活——讀《鄉村醫生》
性,活著的死亡意象——讀電影《本能》的事實陳述
E 弦上的詠嘆調——辨析《一顆冬天的心》中的兩個音質
死去的是美黛蓮——讀《鵝毛筆》
電影《2046》印象
誰來懺悔?——讀Absolution
陰鬱的禮拜天(Gloomy Sunday)—讀《布達佩斯之戀》
《暗算》中的不解之密—三個臨風者之死
“升騰與墜落”:“二戰”影片個案比較——德國占領下的法國與日本占領下的中國
肉體:沒有靈魂的書寫 靈魂:沒有肉體的朗讀
——小說《朗讀者》與電影《生死朗讀》 的一個西方傳統隱喻
理想與罪——《香水》的象徵域
機器人的夢空間(夢境也難逃?)
——《盜夢空間》與《山楂樹之戀》隨感
飢餓遊戲——新羅馬帝國的“羅馬鬥獸場”西方影視政治倫理——電影札記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