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體擴散對海洋魚類譜系地理格局的影響—以棱梭為例》是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由宋娜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幼體擴散對海洋魚類譜系地理格局的影響—以棱梭為例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宋娜
- 依託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海洋魚類當前的遺傳多樣性分布模式受到古地質、古氣候的變遷和洋流、溫度等海洋環境因素以及物種自身的生活史特徵等多個因素共同作用。棱梭是鯔科魚類中常見的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種類之一,其譜系地理學研究方面尚屬空白。棱梭幼體的擴散能力對其種群遺傳結構可能有很重要的影響,因此棱梭是估算海洋魚類擴散能力及探討相關因子對海洋魚類譜系地理格局影響機制的合適對象。本研究通過線粒體DNA和微衛星DNA兩種標記技術的結合對棱梭開展研究,旨在闡明棱梭群體遺傳多樣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物地理演化過程,探討其幼體擴散能力以及古氣候和古地質事件、當今的海洋水文分布狀況和地質構造特徵等環境因素對棱梭現有譜系地理格局形成的影響。研究成果可以獲得海洋魚類擴散能力知識,不僅為棱梭種質資源現狀的評價、管理和合理開發利用提供遺傳學背景資料和科學依據,同時對促進我國海洋生物分子譜系地理學研究與國際接軌也具有積極意義。
結題摘要
棱梭(Liza affinis)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鯔科魚類。本研究綜合運用了形態學、線粒體DNA序列和微衛星標記分析等多種方法對棱梭的群體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進行了系統研究,揭示了歷史地理事件、生態環境因子和魚類自身習性等因素對海洋魚類地理系統格局的共同影響。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形態特徵分析和DNA條形碼研究的結果均支持中國近海棱梭的拉丁名應為Liza affinis,而我國近海是否存在真正的Liza carinata尚需進一步研究。並對包含棱梭在內的鯔科(Mugilidae)6屬17種魚類的COI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較、分子樹構建和系統進化研究,研究結果驗證了線粒體COI基因作為DNA條形碼對鯔科魚類進行物種鑑定的有效性,並可用於輔助探討鯔科科下屬、種分類階元系統發育問題。(2)我國沿海的棱梭群體整體上在形態學、耳石形態學、mtDNA控制區及Cyt b序列及微衛星標記上不具有譜繫結構,群體間不存在遺傳分化,屬於系統發育上連續的類群,在空間上的分布也是連續的分布類型;但是所有標記方法均顯示虎門群體與其他群體存在一定的遺傳差異,虎門群體位於珠江口內,屬半封閉海灣,推測特殊的地理位置可能使其與其他群體間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礙。本研究結果從形態和分子標記兩個層次系統研究棱梭的遺傳多樣性、種群遺傳結構及其地理分布格局,通過與同屬其他種類的比較分析,推測棱梭幼魚的擴散能力及西北太平洋古氣候和古地質事件和當今的海洋水文分布狀況等因素是其形成現有系統地理格局的主要原因。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中國沿海的棱梭群體整體上可以作為一個遺傳管理單元,但是虎門群體因其特殊性應當引起重視。在本項目的資助下,項目組成員共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6人次;項目組成員已發表SCI論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已接收SCI論文1篇、中文期刊論文2篇,撰寫中SCI論文1篇;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各1名,在站博士後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