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發拉底鱉

幼發拉底鱉

幼發拉底鱉(學名:Rafetus euphraticus):是鱉科、斑鱉屬一種中等大小的淡水龜,最大背甲長度68厘米。體重20千克。背甲綠褐色至深褐色,有黑色斑點。頸部靠近背甲前端有疣狀突起,頭部和四肢背部為綠色。主要特徵是頭、頸及體背有鮮明的黃斑,第八對肋板退化或缺失,不在中線相連,且腹部僅有兩個較小的胼胝體。

棲息在各種淡水棲息地,包括河流、溪流、池塘、湖泊、水庫、沼澤地和人工運河,以螃蟹、昆蟲和魚類為食,但也吃一些植物材料。分布從土耳其東南部(安納托利亞)延伸到波斯灣的西北部,包括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及其在敘利亞、伊拉克和伊朗西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幼發拉底鱉
  • 拉丁學名:Rafetus euphraticus
  • 別名:幼河斑鱉、西亞斑鱉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龜鱉目
  • 亞目曲頸龜亞目
  • 鱉科
  • :斑鱉屬
  • :幼發拉底鱉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Oliver in Daudin, 1801)
  • 保護級別:瀕危(EN)IUCN標準 
  • 同義學名1:Testudo rafcht Olivier, 1807
  • 同義學名2:Testudo euphratica Olivier in Daudin, 1801
  • 同義學名3:Trionyx euphraticus (Olivier in Daudin, 1801) 
  • 外文名:Euphrates Softshell Turtle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瀕危原因,

形態特徵

幼發拉底鱉背甲長68厘米,體重20千克。背甲綠褐色至深褐色,上帶有一些不規則的奶油色斑點,尤其是在橫向邊緣有更大和更豐富的黑色斑點。頸部靠近背甲前端有疣狀突起,頭部和四肢背部為綠色。幼發拉底鱉主要特徵是頭、頸及體背有鮮明的黃斑,第八對肋板退化或缺失,不在中線相連,且腹部僅有兩個較小的胼胝體。腹甲顏色為沙灰色至淡黃色。骨質甲殼的特徵雕刻很細很淺,背縫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不規則和參差不齊。一般情況下,第8胸膜內側有一條共同的縫合線。在許多標本中,第7胸膜也有共同的縫合線。
幼體甲殼呈橢圓形,背部呈黃色或淡黃色,上面布滿白色細小斑點,背甲表面還有顆粒狀的突起。隨著生長,甲殼變得光滑,這些斑點會消失不見,不過部分個體成年後會保留背部的顆粒狀突起。

棲息環境

該物種棲息在各種不同淡水棲息地,包括河流、溪流、池塘、湖泊、水庫、沼澤地和人工運河,包括永久和臨時支流及牛軛湖,以及主河道的緩慢流動部分,喜歡生活在流速相對緩慢而平靜的水域。垂直高度為海平面至海拔1,000米之間。

生活習性

幼發拉底鱉的家庭活動範圍平均為47.5公頃,95%的中心活動範圍為21.8公頃。它們喜歡在淺水中,成體偏愛的水深為2米左右,幼鱉則多待在20-25厘米深的水中。
主要在白天活躍,夜間較少出沒,在寒冷的冬季很少看見它們活動。它們水棲性強,游泳時矯健而敏捷,在陸地上爬動的速度也很快。偶爾將自己埋進柔軟的底泥中,也會到河岸邊曬太陽。
該物種為雜食偏肉食性的鱉類,以魚類、軟體動物、青蛙、甲殼類動物及腐肉為食,有時會吃水生植物、植物種子及取食附近農民種的蔬菜。

分布範圍

分布於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和伊朗胡齊斯坦省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水系。
幼發拉底鱉
幼發拉底鱉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根據不同產地而有所差異,在伊朗築巢季節從4月下旬持續到6月上旬,在3月觀察到交配,幼龜在7月初從巢中出現。繁殖期總體來說在4-9月。雌龜通常每年產1窩卵,部分地區可能有2窩。雌龜上岸後,會選擇靠近吃水線的沙質河岸,離岸邊4米遠覆蓋著植被的沙土區,挖掘出傾斜15°且深度為13-50厘米的洞,並產下30-40枚卵。卵是白色的,呈球形,直徑約2.3-3.0厘米,重約13.6克。新孵化出的幼鱉背甲平均長41.5毫米,平均重量為10.8克。成年後背甲長度最大為68厘米,壽命估計約為15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瀕危(EN)。

種群現狀

幼發拉底鱉在其大部分的分布範圍內的種群信息都很少,特別是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它們構成了其分布的大部分。1993年,格拉門茨(Gramentz) 記錄了土耳其幼發拉底河上游基爾基茲(Kirkiz)的調查情況,認為該物種在此區域種群已經滅絕,並認為1991年阿塔圖爾克大壩(Ataturk dam)開始運行導致水流動力學改變引起的低水溫是其原因 . 由於水壩和採石場,該物種在土耳其正在減少。在土耳其幼發拉底河支流的30天內,共觀察到14個不同棲息地的17隻個體;幼發拉底河主流上沒有觀察到任何個體,因為沒有合適的棲息地可供築巢或曬太陽,這表明之前觀察到的那裡的種群數量大幅減少(Ayaz和Bayrakçı 2015)。2014年,經過充分調查和研究,在伊朗的物種數量相當少。

瀕危原因

  1. 棲息地逐步喪失,尤其是人造水庫及大型水壩的修建,不僅改變了水環境,也讓可供其曬太陽及產卵的沙灘面積所剩無幾。
  2. 原生地水質污染,導致適合其生活的水域越來越少。
  3. 漁業的發展及人為的獵殺,也是導致其種群迅速消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4. 除了伊朗胡齊斯坦省,其他各大原產地,還沒有開始重視,沒有針對幼發拉底鱉進行可行的保護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