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象(威廉·巴特勒·葉芝著圖書)

幻象(威廉·巴特勒·葉芝著圖書)

本片描述一座陰森恐怖的墳場中經常發生慘案,一名年輕男子因好友遇害,懷疑墳場中隱藏著重大陰謀,於是展開調查,發現那裡竟然居住了大批殭屍。本片是一部低成本的恐怖片,劇情雖然缺乏說服力,氣氛也不算很緊湊,但個別的恐怖鏡頭的確有嚇人一跳的效果。唐.柯斯卡雷利在片中一人身兼制、編、導、攝、剪五職,其才華和精力令人瞠目結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幻象
  • 外文名:Phantasm
  • 其它譯名:Never Dead
  • 製片地區:美國
  • 導演:丹·卡斯卡拉里
  • 類型:恐怖
  • 主演:David Arntzen
  • 片長:88分鐘
  • 上映時間:1979年03月28日
  • 對白語言:英語
  • 色彩:彩色
圖書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簡介

威廉·巴特勒·葉芝是現代英語著名抒情詩人和劇作家,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本世紀初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他是後期象徵主義詩歌在英國的主要代表,對現代英國詩歌的發展有過重大影響。《幻象》以詩性的智慧和想像描述了人類和歷史的發展。這種描述具有某種與古代智慧的價值及象徵的連續性。全書主要以二十八月相為結構,每相各代表不同的歷史時期、生命階段、主觀程度、性格類型。每一相各有自己的“意志”、“命運的軀體”、“創造性心靈”和“面具”,還有各自的代表人物。葉芝認為歷史是按螺旋性發展的,從頂點向外圍發展,螺旋發展到最大時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幻象》也可以說是葉芝詩歌的潛結構的表述,它極大地豐富和深化了葉芝對於人類複雜經驗的感受,並使他的詩具有一種幾乎是無可超越的——又是不可抗拒的力量。

作者簡介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生於都柏林。父親是畫家。曾在都柏林市立美術學校學習,並開始寫詩。1889年,葉芝成為愛爾蘭民族自治運動的骨幹。1891年與詩友組織“詩人俱樂部”和“愛爾蘭文學會”,主張詩歌要有夢境的朦朧、含蓄和超俗。早期創作具有唯美主義傾向,著名作品有詩劇《心愿之鄉》和詩《被拐逃的孩子》、《十字路口》、《茵尼斯弗利島》等。 1896年葉芝結識了劇作家格雷戈里夫人,此後的創作都得力於她的支持。葉芝與她一起收集愛爾蘭民間文學,又一同創建了愛爾蘭文學劇院,即後來的阿貝劇院,創作了一批關於愛爾蘭歷史和農民生活的戲劇。這時的葉芝詩風明朗,作品充滿民族熱情,重要作品有詩劇《胡里痕的凱瑟琳》、《黛爾麗德》等,另有詩集《葦間風》、《在七座樹林中》、《綠盔》、《責任》等,並陸續出版了多卷本的詩文全集。葉芝及其友人的創作活動,被稱為“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 1913年龐德擔任葉芝的秘書。受到龐德翻譯日本劇的影響,葉芝仿作了《四個舞劇》。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葉芝成為參議院議員。192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葉芝後期的作品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哲理性,表現出象徵主義傾向,著名作品有《幻象》、《塔》、《旋梯》、《駛向拜占庭》等。1939年1月28日,葉芝病逝於法國的羅格布隆

圖書目錄

獻辭
導言
卷一:哈里發所學的
卷二:哈里發所拒絕學的
卷三:鴿子或天鵝
卷四:普路托之門
譯後記
附錄1: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
附錄2:受獎演說
附錄3:葉芝生平年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