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
這一段中接下去的幾個部分在音樂進行上是遞進式的。歌聲由遠及近,由柔和轉為明朗,力度變化由弱漸強,左手的伴奏音型由簡單變得繁複,情緒由平靜逐漸高漲。演奏這幾個部分時,右手各種技法的觸弦位置宜*近岳山,奏出較明亮的音色,與前面的柔和音色有對比。還要注意大量的搖指與其他指法頻繁交替使用時,容易出現轉換中在力度、音色的連線上不自然、生硬,影響音樂的流暢性。
第二段
樂曲的第二大段是“活潑的快板”,它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少數民族民眾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從中
我們可以聽到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小三弦鏗鏘有力的音響、蘆笙委婉動聽的旋律以及各種擊奏樂器的組合節奏;也能感受到三五成群的舞蹈場景和一人領眾人和的宏大場面。這就要求演奏者在表現此段音樂時,要運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使用多種觸弦方法,模擬音樂中出現的不同樂器的音響效果,把它的特點之一--音色的多樣和節奏的鮮明充分展示開來。這一大段的另一特點是
調性的變化,D宮--D羽--B宮--D宮的調性布局使得音樂豐富多彩。它通過改變傳統
定弦而預設出來,在此並不需移動琴碼來調整音高,這是古箏音樂創作中在
調性變化上的一個範例。演奏此處時應對幾次
轉調時弦位的變化而造成的弦距改變有準確的了解,並進行調整。
第三段
最後一段“激動的
廣板”是在前面音樂多次的醞釀、疊加後爆發出的全曲最高潮,是一曲對少數民族美好生活的
頌歌。演奏時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去,用雙手,更要用全身的動作去展現音樂所要表達的情緒,應感到你的演奏就像是大樂隊全奏時的音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