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年齡恐慌症”是一種心理現象,也是一個社會現象。不少中年人的職業恐慌症和年齡恐慌症是非常強烈的。有些中年人因情緒過於緊張及爭強好勝,以致患上憂鬱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年齡恐慌症
- 性質:一種心理現象
- 現狀:年齡恐慌襲擊外企白領
- 專家意見:生活要有規律戒除不良嗜好
定義,現狀,調查,專家觀點,專家建議,原因,成就恐慌,婚育恐慌,定位恐慌,競爭恐慌,
定義
中年白領在外資企業中優勢漸漸喪失。由年齡而產生的恐慌心理在中年白領中瀰漫開來,此種心理被稱為“年齡恐慌症”。張小姐大學畢業即進入外企工作。她的年輕和高薪一向為人所羨慕。十多年之後的今天,她的心情開始沉重,不得不為自己的前景擔憂。她想到國有企業或機關謀一份穩定的工作,可是,幾乎所有的招聘條件都要求“年齡在35歲以下”。對於員工的年齡問題,一些外企老闆說得坦率:總是要考慮投入和產出的效益比例。
“年齡恐慌”者通常有以下不良心態:
(1)事業、家庭以及過大的壓力使人不願面對年過30的現實;
(2)30歲還沒做出點成績,以後的人生更不可能成功;
(3)年輕時入錯行,年過30無法更改。
現狀
年齡恐慌襲擊外企白領
在外企,員工在35歲左右就開始產生心理恐慌。張小姐大學畢業後在小企業奮鬥了幾年才進入現在這家外企,可幾年過去了,她仍在原地踏步,看著自己日益失去光澤的臉龐,她的心理壓力突然增多。現在做什麼都要求35歲以下的,這真是一個恐慌而又尷尬的年齡。在外企,如果你到40歲左右還沒有“一官半職”的話,確實會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一方面,績效考核時刻敲擊著你的神經,公司並不會因為你年齡大而減輕你的工作量,或許你還得忍受年輕上司的責難,因此,大多數人會選擇另謀出路。另一方面,你不想折騰,想繼續“死扛”在這裡,直到退休,可是公司卻會找各種藉口將你辭掉,因為他們寧可用低薪的年輕人來代替你,除非你是公司認為不可或缺的人才。
調查
外企退休制度與國內企業相似
人到中年,自然會慢慢考慮以後養老的問題,外企的中年人少,是否與退休制度有關呢?大多數外企和國內企業一樣,在員工退休後都實行養老保險制度,員工在職期間個人和企業各分擔一部分養老保險的繳納。此外,有的企業為了吸引優秀人才,推出“員工持有股票計畫”,即使退休以後,也還會有一定的收益。對於大多數普通員工來說,則熱衷於自己買各種商業險。36歲的阿林在一家外資銀行做理財服務,而她自己也買了三四套商業保險。“我們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失業隨時可能發生,趁年輕的時候就要多積攢一些。”阿林的說法代表了大多數外企員工的心聲。
專家觀點
專家認為,35歲到50歲的中年女性白領自有她們的優勢,他們豐富的經驗是一種寶貴的財富,不應該浪費。就目前來講,中年白領還有幾種較好的出路,如出國留學以增加"含金量",從而增加升職機會,職位越高風險越低。再如,自己開公司做老闆,只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機會並非都垂手可得。
專家建議
建議有年齡恐慌的中年人,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列出計畫,每天要完成多少也要有個明確的目標,切忌不顧自己實際能力隨意定目標。同時,要讓自己的心情放鬆下來,學會以平和心態面對現實,生活要有規律,戒除不良嗜好,保持充足睡眠。當感到巨大心理壓力時,要勇於向親朋好友傾訴,以消除不良情緒。
原因
人的一生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人會因為年齡的增長,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有一些重新的審視。年齡恐慌症”主要是由以下四方面原因引起的:
成就恐慌
俗話說“三十而立”,然而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不少30歲以上的人因為事業無成而感到恐慌,他們會產生消極心理,總覺得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尤其看到人才招聘要求都註明“35歲以下”時,不少人深為自己的前景擔憂。
婚育恐慌
由於過多地專注事業,很多人往往忽視了家庭。一些人也一直在“要事業還是要孩子”的抉擇中徘徊不定,往往等到功成名就或者有了兩全其美方法的時候,卻已經錯過了婚育的最佳時期。
定位恐慌
人們在自由選擇職業、崗位的同時,也會有失業或對職業不滿意的時候,最可能產生職業危機有四個時段:即擇業時可能出現的定位危機,工作5~7年後可能出現的升職危機,40歲左右可能出現的方向危機,50歲以後可能出現的飯碗危機。而在這四種危機中,最令職場中人困惑的就是“定位危機”。
競爭恐慌
當前職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使人誠惶誠恐。幾乎所有的職業都具有替代性,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職業發展怕就怕在會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局勢。在一些公司就職時間較長者,在看到新人生龍活虎時,不禁會聯想到自己潛在的處境。“嫉賢”一詞用在此,是一種競爭恐慌心理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