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麵塑,俗稱花饃,是平陽一種純樸的傳統民間美術形式。平陽一帶,凡是逢年過節,生日滿月,婚喪嫁娶,禮尚往來,村村鎮鎮,家家戶戶,都要用最佳精粉,按照當地的傳統習俗製作種種麵塑,表達各自的理想和祝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陽麵塑
- 做法:按、壓、揪、捏、切
- 俗稱:花饃
- 本質:傳統民間美術形式
簡介,節日形態,清明節,乞巧節,中元節,生日及結婚,喪禮,各地分類,故事,總結,
簡介
新春佳節,要捏制棗山、棗糕、棗蛾,柏枝、財籃、財神人、羊頭、豬頭、雞、魚、虎、兔、佛手、石榴、柿子等麵塑。
……
節日形態
清明節
寒食節,要製作蛇饅頭、狙娃子、甜瓜等“子推燕饃”,大寧縣叫“志忠”,鄉寧縣叫子柱、頂子、紋紋魚魚、上墳娃娃。這些麵塑,主要用於祭祖和紀念晉文公賢臣介子推。
乞巧節
農曆七月初七是乞巧節,要做針線、頂針之類的麵塑,說是吃了它可以變得心靈手巧。
中元節
八月十五是中元節,制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笸籮、剪子、坐餑餑(女人坐在蓮台上)等,霍州市將這類麵塑叫“羊羔饃”,各家要把它成串成串地掛起來風乾,直到第二年七月十五日食用。藉以麵塑形象,寓意牛羊滿圈,五穀豐登,男耕女職,四季平安。
生日及結婚
孩提過生日及男婚女嫁,姥姥家皆要製作直徑尺余的“箍攔”,即一個圓形面圈,上麵塑著各種花卉動物、十二屬相,分別稱“麒麟送子”、“魚兒鑽蓮”、“松鼠吃葡萄”、“猛虎驅邪”、“鳳凰戲牡丹”、“龍鳳呈祥”、“蛾兒捕菊”、“二龍戲珠”等,取其吉利。“箍攔”顧名思義,是一種管束工具,用其捆綁、攔擋、鎖住孩子的靈魂,避免夭折,祝願平安成長,長命富貴。到了十二歲生日和結婚時,均要在天地神位之前,燒香叩頭,將箍攔實地戴一下,除了上述意義之外,又有向天地交代,孩子已經長大,成家立業,祈求上蒼保佑之意。到了“知天命”、“耳而順”之年,不論散生日或是整壽,晚輩都要給長輩敬獻壽桃、壽糕(高)。一般要蒸製大於拳頭的桃形園饃,上麵塑以桃花或梅花做裝飾,塗以色彩。大型壽桃,周圍塑著“松鶴延年”、“鹿鶴瓶)安(鵪鶉)”、“喜鵲登梅”、“耄耋(貓蝶)富貴(牡丹)”、“八仙慶壽”、“麻姑獻壽”、“五福(蝙蝠)捧壽”、“猻猴獻桃”、“福祿壽三星”等典故形象。有的用竹籤固定,插在壽桃上,有如新娘子的大花冠。這是取古代神話西王母摘蟠桃之意,祝福長輩健康長壽。
喪禮
喪葬禮儀中,通常有五彩麵塑和油炸麵塑。五彩麵塑即在饅頭上塑有彩色花鳥、人物,另有生肖祭品,意為給死者贈送看家護院和馴養的動物,讓其好象仍然活在人間。油炸麵塑主要有龍頭、龍身、麻頭、傲子、車輪、燈籠、鳥獸及各類人物。原件炸好後,一件一件安裝起來,小型者日“卒盤”,大型者稱“牌樓”,高達一米有餘,恰似金龍寶殿,燈籠掛在兩旁,宛如宮門。有的還塑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物,企望已故親人西遊仙境。
各地分類
十里風俗不一般,各地的麵塑形式和風格各異。有的以粗獷豪放見勝,有的以典雅高潔贏人,有的則以優美細膩著稱。其共同特點是:造型美觀,構圖簡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深受人們青睞。其中,要數霍州市較為突出。當姑娘出嫁的第一年,娘家必須在七月十五給女兒送數百個“羊羔兒饃”。之所以叫“羊羔兒饃”,一說古時羊即祥,取吉祥之意;又說羊羔兒活蹦亂跳,取其活潑可愛;還有一說,從前一忤逆之子,苛刻老母,屢教不改。舅舅特意領他一起去放牧,藉機勸教。其間,他見到羊羔跪在地下吃奶,感到驚奇,便問原因,舅舅趁勢給他講了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不忘父母養育之恩的道理,孩子幡然醒悟,改邪歸正。為使後代永記羊羔跪乳,便稱此麵塑為“羊羔兒饃”。所以,又有教育後代莫忘父母哺育恩情之意。
故事
平陽麵塑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說始於唐代。霍州一帶傳說,隋朝末年,霍州守(中郎將)宋老生堅守城池。李世民派兵幾次攻打不下,因為宋老生和城裡百姓感情甚厚。李世民只得用激將法把宋老生引出城來,使他脫離了百姓的支持,把他殺死。宋老生頭雖然掉在北關,身子還被戰馬馱著跑到二、三里外的趙家莊。這時,恰巧有一位年輕婦女開門潑水,見是中郎將宋老生(因為百姓很熟悉他的戰袍和戰馬),驚訝地喊了聲:“將軍的頭怎么掉了!”這喊聲驚了戰馬,馬立蹄長嘶,使宋老生頹然從馬背上跌下。百姓們雖然痛恨殘暴無道的隋王朝,但很惋惜守將,就為他築了一座墳墓叫“將軍墓”,埋葬時,不忍心將軍屍首殘缺,沒有頭顱,還是那位最先發現將軍的婦女,便用精製麵粉給宋老生塑了個人頭。這件事傳到李世民耳朵里,他很受感動,就賞賜宋老生一顆金頭,讓和宋老生的身子一起合葬。道光五年重修的《霍州直隸志》中載:“隋中郎將宋老生墓,州東二里許,今移城北。宋張商英詩碑亦存。”
總結
故事本身自然是無稽之談,但它不僅說明了隋末唐初,霍州一帶民間已有麵塑這種相當熟練的工藝,不然,連栩栩如生的將軍頭怎能很快成塑;同時,也說明霍州民間麵塑不單是為了好看,還用麵塑這種藝術寄託自己的美好理想和豐富的感情,這正是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和民族藝術純樸美的體現,也標誌著勞動婦女和民間藝人的勤與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