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侯國現位於湖北均縣西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陵侯國
- 地點:湖北均縣西北
- 時期:西漢
- 相關人物:蘇建
平陵侯國現位於湖北均縣西北。
平陵侯國現位於湖北均縣西北。背景介紹西漢大將蘇建,輔助衛青征伐匈奴,屢立戰功,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三月丙辰,被封為平陵侯。簡介平陵侯國國都在今湖北均縣西北。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蘇建為右將軍,出征匈奴,失敗後...
大多數學者認為:“章丘譚國應該是從東方地區搬遷而來,西周時期,譚國在東方地區,東周時期則在濟南平陵城一帶或臨淄以東。譚姓信息 姓氏淵源 譚國故城,古史記載繁多。《春秋.莊公十一年》杜預註:“譚在濟南平陵縣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兩公里處。《齊乘》:“東平陵在濟南東七十五里。春秋譚國,齊桓滅之。
據舊志記載,最早夏曾封舜後姚姓為鄒侯,在鄒平之域設立鄒侯國,隸屬青州。殷商時屬營州(即青州),隸齊侯國。春秋時設苑囿,夫予邑、於陵邑,隸齊國。戰國時屬田姓齊國,隸屬齊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併六雄,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鄒平境內置縣大約在西漢初期。楚漢戰爭以後,漢高祖劉邦為鞏固統治,分封諸...
【玄孫】元康四年,渫玄孫平陵公乘詘詔復家。侯國世系 成侯國,在今山東省寧陽縣東莊鄉南故城村西北。節氏侯國,地望失考,故“成侯”復封,《稽疑》以為是東海郡即丘縣,存疑。(以上內容參考資料)相關考辨 新城三老 史書中記載在劉邦出關之後,新城三老董公攔路進言,勸諫劉邦以義名號召諸侯聚兵攻打弒君的...
266),改屬吳興郡。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為表周玘(周處之子)三興義兵之功,置義興郡,屬揚州,陽羨為郡治。下轄陽羨、國山、臨津、永世、平陵、義鄉、綏安等縣,其中陽羨、國山、臨津三縣由原陽羨縣分設。隋代廢義興郡,改陽羨縣稱義興縣,屬常州。宋代避宋太宗趙光義諱,改為宜興縣。
靈帝熹平三年(174年),以河閒王劉利子劉康為濟南王。光和末,曹操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應是漢末有所增置。建安十二年(207年),黃巾軍攻占東平陵,殺濟南王贇,其後贇子劉開嗣立。魏晉 魏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受禪,以濟南王劉開為崇德侯,國除為郡。齊王芳正始七年(246年),徙任城王...
王嘉,字公仲,扶風平陵(今陝西省鹹陽市秦都區)人。西漢丞相。舉明經出身,射策甲科,起家為郎,歷任光祿勛(於永)掾、南陵縣丞、長陵縣尉。漢元帝鴻嘉年間,直言政事得失,遷太中大夫,外放九江太守、河南太守,頗有政績,回朝擔任大鴻臚、京兆尹、御史大夫。建平三年(前4年),出任丞相,冊封新甫侯,推薦...
孫子:趙胡,(《漢書》表作“夷胡侯”,應是錯記),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將趙頭的兒子趙胡紹封為臾侯,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趙胡去世,沒有後嗣,謚“夷”。曾孫:人物失考。玄孫:趙延世,居住在平陵縣,爵位為上造,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詔復家。(以上內容參考資料)記載差異...
漢宣帝即位後,歷任諫大夫、給事中、長信少府,賜爵關內侯。反對全國範圍內為漢武帝立廟祭祀,獲罪下獄,遇赦復職,遷太子太傅,卒於任上,享年九十,陪葬於平陵。夏侯勝是西漢昭宣時期的《尚書》學大家,知名弟子有周堪和孔霸等,著錄《尚書經》《尚書大夏侯章句》《尚書大夏侯解故》《魯夏侯說》。清朝學者馬...
竇彥(565-616年),字文同,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市秦都區平陵鄉)人。隋朝大臣,鉅鹿恭公竇照之子。襲爵鉅鹿郡公,授儀同三司,出 為徐州總管府掾,尋除兗州司馬,遷上儀同,除汴州長史。為政嚴明,境內清肅,威恩既洽,民吏懷之。隋煬帝嗣位,以為營東京土工監,拜兵部侍郎,改授通議大夫。大業十二年卒...
王嘉字公仲,平陵人也。以明經射策甲科為郎,坐戶殿門失闌免。光祿勛於永除為掾,察廉為南陵丞,復察廉為長陵尉。鴻嘉中,舉敦樸能直言,召見宣室,對政事得失,超遷太中大夫。出為九江、河南太守,治甚有聲。徵入為大鴻臚,徙京兆尹,遷御史大夫。建平三年代平當為丞相,封新甫侯,加食邑千一百戶。嘉...
下轄:安陵,渭城,平陵,茂陵,槐里,鄠縣,盭厔,武功,郿縣(駐右輔都尉),美陽,好畤,虢縣,郁夷,陳倉,雍縣,杜陽,漆縣,陳麋,汧縣。【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下轄:安邑,大陽,垣縣,猗氏,蒲反,解縣,汾陰,皮氏,左邑,聞喜,絳縣,臨汾,長修,騏國,平陽,襄陵,楊縣,彘縣,...
竇璡(?—633),隋唐音樂家、書法家,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人。唐初,官拜工部尚書,封燕國公。歷禮部、民部尚書。因事免職,旋起為秘書監,封鄧國公。李謹行 李謹行(?-682年),靺鞨人,突地稽之子。相貌偉岸,武力絕人。麟德年間,任營州都督。他的部落家僮有數千人,以財力雄據邊關,被夷人(契丹...
改大興為萬年,萬年為櫟陽,分櫟陽置平陵,以渭南縣屬華州,分醴泉置溫秀縣,分雲陽置石門縣。二年,分萬年置芷陽縣,分藍田置白鹿縣,分涇陽、始平置鹹陽縣,分高陵置鹿苑縣,改平陵為粟邑縣,分醴泉置好畤縣,分盩厔置終南縣。三年,改白鹿為寧人縣,分藍田置玉山縣,分始平置醴泉縣。仍分武功、好畤、...
永平五年(62年),竇勛的父親竇穆因犯罪被免官,後又被謁者面奏,稱竇穆父子自從失勢,幾次口出怨言,漢明帝就令竇穆帶家屬回原郡,只有竇勛因為是沘陽公主丈夫的緣故,得以留在京師洛陽。然而竇穆又被定罪賄賂小官吏,被本郡逮捕監禁,死於平陵獄,沘陽公主的丈夫竇勛亦受牽連,死於洛陽獄。沘陽公主作為廢太子...
西漢早期、中期的七個漢陵,軍沒有陵邑。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葬於長安南原外,其餘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個陵邑都在鹹陽原上,所以漢後把鹹陽原也叫五陵原。如劉邦的陵邑叫長陵縣,曾顯關東豪族萬戶以奉陵邑,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已達五萬戶。長陵邑遺址在今市區內韓家...
上欲封傅太后從父弟侍中、光祿大夫商,尚書僕射平陵鄭崇諫曰:“孝成皇帝封親舅五侯,天為赤黃,晝昏,日中有黑氣。孔鄉侯,皇后父,高武侯以三公封,尚有因緣。今無故欲復封商,壞亂制度,逆天人之心,非傅氏之福也!臣願以身命當國咎!”崇因持詔書案起。傅太后大怒曰:“何有為天子乃反為一臣所顓...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纂順,廢東萊郡,置萊州。如意元年(692年)割萊州之黃縣、牟平、文登置登州。天寶元年(742年)改萊州為東萊郡,領掖、昌陽、膠水、即墨四縣,有26998戶,71500人。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廢郡,復為萊州。歷代太守 范隆,字偉公,扶風平陵人。漢成帝永始中任東萊太守。元延元年(...
種瓜非故主,有井近平陵。城枕滄溟立,去依古寺處。芳頻那可薦,世代已無憑。清人高岑《鐵柱潮聲》詩云:從他名地說東門,那及孫公故址尊。滿經春未瓜自蔓,丹爐人去井猶存。海天歲月無今古,漢室皋夔有子孫。渺渺仙蹤何處聽,教人仰止暗銷魂。只今弔古憑詞賦,不盡淒涼對古邱。四、故城地望 鹽瀆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