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漁鼓是一種山東省的傳統說唱藝術。與長清落子的命運基本相同的平陰漁鼓,眼下能演唱的只有平陰縣孔村鎮郭柳溝村的朱世年。朱世年很想開師授徒,收了個徒弟沒學多久就跑了。他的兩個兒子又不願學,這項傳統曲藝也有失傳的危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陰漁鼓
- 類別:說唱藝術
- 地點:山東省
- 板式主要有:《五鼓三板》、《鳳凰三點頭》
簡介,民間藝術,
簡介
平陰漁鼓“平陰漁鼓”屬柴門“大官腔”寒韻調,唱腔有一種蒼涼、艱澀之感。擅長演唱悲劇故事,漁鼓表演一般前面都有四句“開場白”,說起來要合轍押韻,柳揚頓挫,調起觀眾的情緒,唱起來要充滿激情,如行雲流水,不但要唱出意境,還要唱出人物性格,使聽眾不但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要聞其聲如見其人。“漁鼓”唱詞一般為七字句式,唱詞講究合轍押韻唱 多為一韻到底。“漁鼓”的唱腔板式主要有《五鼓三板》、《鳳凰三點頭》、《跺板》。
民間藝術
“平陰漁鼓”是由一人獨立表演的曲藝說唱藝術形式。表演時演員左手持簡板用左臂自然彎曲懷抱“漁鼓,鼓面向下,右手中指和無名拍擊打鼓面。“平陰漁鼓”中的說“白口”類似評書,說起來要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語言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漁鼓書”中的“贊”(貫口)例如:《兵器贊》、《武功贊》、《人物贊》、《馬贊》、《風雨雷電贊》、《轅門贊》、《筆贊》等,說起來要語言連貫,跌岩跳躍,猶如高山流水。“漁鼓書”中的“歌”和“賦”例如 《過街段》、《堂台子》、《監獄瓤子》、《金殿賦》、《披掛賦》、《美人賦》等,都是藝人一代一代口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的程式化,演出時主要是靠藝人隨機應變,臨場發揮“現掛”把這些“歌”、“賦”融入“書”中演唱出來。過去漁鼓藝人演出多在廟會和集市上撂地攤演出,農閒季節也串村演出,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喜愛。
“平陰漁鼓”伴隨著歷史的沿革已傳承了七百多年,在其發展歷程中,它能夠世代相傳經久不衰流傳至今,充分說明了漁鼓在人民民眾中有著廣泛深厚的基礎和影響力,人民民眾喜愛這種樸實無華,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的民間曲藝說唱藝術。千百年來,一代代漁鼓藝人用這種曲藝形式,傳播民族文化,說唱歷史故事,謳歌民族英雄, 鞭撻醜陋邪惡,弘揚民族精神,陶冶人們的情操,激發愛國情感,盡情的演繹著古書今世 ,漁鼓書曾在外敵入侵國家和民族危難時刻,一部《岳飛傳》鼓舞了不知多少中華好男兒投軍報國、浴血疆場,普寫下壯麗篇章。“漁鼓書”不僅豐富了人民民眾的生活,滿足了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要求,而且為傳播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因此“漁鼓書”在歷史的發展進步中具的重要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