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文廟位於濟南市平陰縣舊縣城東南隅,新縣城府前街的西端,東距縣政府約1公里,是省內僅存的縣級文廟。始建於北宋元符至大觀四年間(1098—1110),歷經元、明、清各代修葺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群。如今,廟宇雖有傾圮,但主建築和園林規模都已保留下來,仍為一碧瓦紅牆、飛檐斗拱、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的建築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平陰文廟
- 地理位置:濟南市平陰縣
- 占地面積:1.3公頃
- 年代:北宋
- 分類:古建築
建築情況,修葺與現狀,保護,歷史記載,
建築情況
文廟,坐北向南,南北長l98米,東西寬80米,占地1.3公頃。建築布局分三路:中軸線上自南向北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等。東側建有忠義祠、名宦祠、文昌廟、三代宮、東齋。西側有節孝祠、西齋。四周磚砌花牆,前有柏林照壁,後有林園花圃,石碑林立,庭院井然。主體建築大成殿,面闊5間長22米,進深3間寬1l米,高11.8米,斗拱式建築,重梁起架,歇山式九脊頂,上覆琉璃瓦。大殿正面有6根八棱高浮雕盤龍石柱,配以雲朵,十分精美。殿內金柱(明柱)8根,泥柱(半在牆內)10根,結構緊嚴。整個建築群布局合理,宏偉壯觀。1983年政府撥款,對大成殿進行了鼎新維修,恢復了它的原貌。近千年來,平陰文廟雖經歷次修葺,至今仍保留了宋代建築的風格。
近年來,在大殿前的東西兩側立起了縣內各地送來的具有文物價值的石碑和石羊、石獸、石人等石刻古物,更為文廟增加了新的內涵。
在文廟東側原護城河和城牆舊址也建起了兩排灰瓦白牆的仿古建築。文廟成了這片古建築的中心。
修葺與現狀
濟南府學文廟的維修進入收尾階段,人們期待著全新的府學文廟能早日開放。近日,記者來到平陰縣,在這裡,有一座始建於北宋元符年間(公元1098-1100年)的縣學文廟。這是濟南轄區內唯一一處保存完好的縣學文廟。
濟南現存唯一縣學文廟
(2010年)5月20日,記者來到平陰縣城,縣學文廟位於府前街西首,老遠就能看到文廟的欞星門。
這座欞星門是六柱沖天牌坊式石構建築,面闊五間,東西寬有18.8米。石柱均為八棱立柱,中間兩根石柱最高,兩側略低,各柱間均由並列兩塊額坊相連,中間額坊刻有二龍戲珠浮雕。各石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柱底有抱鼓石。石柱之間的門洞設有柵欄木門。
據介紹,一般文廟均有欞星門。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漢高祖曾規定:祭天先祭靈星。到宋仁宗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築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築)外垣,設定靈星門。後移置於孔廟,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比喻尊孔如同尊天。
走進欞星門,迎面一排建築,正中間是大成門。大成門是祭祀孔子的正門,也是文廟的主體建築之一。古時帝王尊崇孔子集賢聖先賢之大成,大成門由此得名。大成門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是一座單檐硬山頂式建築,屋頂覆蓋綠色琉璃筒板瓦。屋頂正脊為花脊,垂脊為卷草脊,正脊兩端有正吻,垂脊有垂脊獸和跑獸。
大成門東側是名宦祠。該祠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帶有前廊,是一座單檐硬山頂建築。黑色筒板瓦屋面,正脊為三段花脊與兩段瓦脊組成,垂脊為卷草脊,正脊兩端有升起,兩端設有正吻,垂脊設有垂獸,無跑獸。外牆刷紅色塗料,內牆刷白灰,兩扇直欞窗,中間有板門。
大成門西側是鄉賢祠,其結構與名宦祠相似,均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帶有前走廊,單檐硬山頂建築,黑色筒板瓦屋面,正脊為花脊,兩端設正吻。
名宦祠和鄉賢祠,也是諸多文廟所共有的建築。名宦祠是指祭祀名宦之祠。清代,凡仕於其土而有功德的官員,死後入祠,地方官每年在春秋兩次組織祭拜。鄉賢祠指奉祀本鄉已故賢士之祠。清代各府州縣皆有鄉賢祠,凡本地德高望重之人,死後入祠,每年春秋二季接受鄉人祭拜。
在大成門與名宦祠和鄉賢祠之間,是掖門。掖門又叫金聲玉振門。過去大成門一般不開,只能走邊門。東稱“金聲”,西稱“玉振”,金指鐘,玉指磬,意指孔子思想如同奏樂,以鐘發聲,以磬收韻,集眾音之大成。掖門共兩座,分別位於大成門與鄉賢祠和名宦祠之間,為二郎擔山式無柱垂花門,單開間筒板瓦屋面,懸山式建築。
大成門、鄉賢祠和名宦祠與欞星門,構成了整座文廟的第一重院落。在這排建築的後面,就是文廟的中心建築———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大成門正北,是一座單檐歇山頂木石結構建築。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綠色琉璃瓦屋面,正脊正面為龍脊,背面為牡丹花脊,正脊兩端有正吻,各垂脊和戧脊為卷草脊,垂脊和戧脊上均設垂獸,戧脊設跑獸;正面有六根前檐柱,均是雲龍紋浮雕的八棱石柱,柱下為仰覆蓮圓柱礎;大殿安裝木質透欞隔扇門,中間為六扇,兩側為4扇。
走進大殿內,有八根粗木金柱,高5米有餘,柱下是鼓徑方形石柱礎;金柱上承五架梁,四周檐部均有巨大的重昂五彩鎦金斗拱。室內的木構架及隔扇均刷紅色油漆,大殿東西北三面為檐牆,牆體抹紅灰,殿內地面鋪有方磚。殿前設有方形月台,月台東、西、南三面設踏步,共五步。
大成殿是文廟中的主體建築,是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也是祭孔的重要場所。整座大殿雖然陳舊,但氣勢恢宏,古樸大方。
除此之外,文廟內還有忠義祠、文昌廟、三代宮、明倫堂等建築,雖然有些建築年久失修,但整體布局尚存,是濟南轄區內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也是唯一的縣學文廟。
文廟曾經是地方最高學府
平陰縣博物館現在平陰縣文廟內辦公,該博物館館長喬修罡向記者介紹了有關平陰縣文廟的情況。
文廟舊稱“學宮”。據《平陰縣誌》(清光緒版)記載:“學宮,舊在城西北隅,宋元符間,知縣虞芹,因地窪下遷東南隅(即現在的位置)。”後經元、明、清及民國各代維修,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群。
根據光緒版《平陰縣誌》介紹,文廟為庭院式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其布局嚴謹工整,主從分明,重點突出,建築精美,它通過平面布置、體量變化、形制變換、外部中介空間序列組織等傳統手法,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建築群。
整座文廟的中軸線上從前往後依次為照壁、欞星門、泮池月牙橋(又叫狀元橋)、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中軸線右側有奎星樓、忠義祠、名宦祠、文昌廟、三代宮、五代宮、東廡、東齋等;左側有節孝坊、節孝祠、鄉宦祠、西廡、西齋、西苑等。
喬修罡介紹,在“文革”前,文廟內仍有合抱粗古松柏數十棵,另有花圃、碑石刻文物點綴其間。沿照壁四周設圍牆,下面為頭門。頭門位於正面圍牆的東西兩端。門額題寫“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等。
1983年,平陰縣政府頒布檔案,將文廟交由文化部門管理使用。同年爭取到省文化廳資助,將破爛不堪的大成殿維修一新。1984年,平陰縣文化局在文廟設博物館籌建處,即把文化館文物組的工作直接歸文化局管理。1990年,再次爭取到省文化廳和縣政府的資金支持,修葺了欞星門、大成門,重建了鄉賢祠。2002年,又自籌資金將已經坍塌的文昌廟修葺一新。
平陰縣學文廟在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其功能及使用者不斷發生變化。從初建至民國初年,文廟一直是當地祭孔的場所,也是縣教育行政部門所在地,同時又是縣學,也就是平陰縣的最高學府。但在民國年間,由於打倒“孔家店”,建立新學等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文廟功能逐漸弱化。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文廟一度無人管理,有平陰酒廠、平陰縣城關公社、縣文化館、部隊等單位先後使用。
濟南現存唯一縣學文廟
(2010年)5月20日,記者來到平陰縣城,縣學文廟位於府前街西首,老遠就能看到文廟的欞星門。
這座欞星門是六柱沖天牌坊式石構建築,面闊五間,東西寬有18.8米。石柱均為八棱立柱,中間兩根石柱最高,兩側略低,各柱間均由並列兩塊額坊相連,中間額坊刻有二龍戲珠浮雕。各石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柱底有抱鼓石。石柱之間的門洞設有柵欄木門。
據介紹,一般文廟均有欞星門。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漢高祖曾規定:祭天先祭靈星。到宋仁宗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築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築)外垣,設定靈星門。後移置於孔廟,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比喻尊孔如同尊天。
走進欞星門,迎面一排建築,正中間是大成門。大成門是祭祀孔子的正門,也是文廟的主體建築之一。古時帝王尊崇孔子集賢聖先賢之大成,大成門由此得名。大成門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是一座單檐硬山頂式建築,屋頂覆蓋綠色琉璃筒板瓦。屋頂正脊為花脊,垂脊為卷草脊,正脊兩端有正吻,垂脊有垂脊獸和跑獸。
大成門東側是名宦祠。該祠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帶有前廊,是一座單檐硬山頂建築。黑色筒板瓦屋面,正脊為三段花脊與兩段瓦脊組成,垂脊為卷草脊,正脊兩端有升起,兩端設有正吻,垂脊設有垂獸,無跑獸。外牆刷紅色塗料,內牆刷白灰,兩扇直欞窗,中間有板門。
大成門西側是鄉賢祠,其結構與名宦祠相似,均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帶有前走廊,單檐硬山頂建築,黑色筒板瓦屋面,正脊為花脊,兩端設正吻。
名宦祠和鄉賢祠,也是諸多文廟所共有的建築。名宦祠是指祭祀名宦之祠。清代,凡仕於其土而有功德的官員,死後入祠,地方官每年在春秋兩次組織祭拜。鄉賢祠指奉祀本鄉已故賢士之祠。清代各府州縣皆有鄉賢祠,凡本地德高望重之人,死後入祠,每年春秋二季接受鄉人祭拜。
在大成門與名宦祠和鄉賢祠之間,是掖門。掖門又叫金聲玉振門。過去大成門一般不開,只能走邊門。東稱“金聲”,西稱“玉振”,金指鐘,玉指磬,意指孔子思想如同奏樂,以鐘發聲,以磬收韻,集眾音之大成。掖門共兩座,分別位於大成門與鄉賢祠和名宦祠之間,為二郎擔山式無柱垂花門,單開間筒板瓦屋面,懸山式建築。
大成門、鄉賢祠和名宦祠與欞星門,構成了整座文廟的第一重院落。在這排建築的後面,就是文廟的中心建築———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大成門正北,是一座單檐歇山頂木石結構建築。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綠色琉璃瓦屋面,正脊正面為龍脊,背面為牡丹花脊,正脊兩端有正吻,各垂脊和戧脊為卷草脊,垂脊和戧脊上均設垂獸,戧脊設跑獸;正面有六根前檐柱,均是雲龍紋浮雕的八棱石柱,柱下為仰覆蓮圓柱礎;大殿安裝木質透欞隔扇門,中間為六扇,兩側為4扇。
走進大殿內,有八根粗木金柱,高5米有餘,柱下是鼓徑方形石柱礎;金柱上承五架梁,四周檐部均有巨大的重昂五彩鎦金斗拱。室內的木構架及隔扇均刷紅色油漆,大殿東西北三面為檐牆,牆體抹紅灰,殿內地面鋪有方磚。殿前設有方形月台,月台東、西、南三面設踏步,共五步。
大成殿是文廟中的主體建築,是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也是祭孔的重要場所。整座大殿雖然陳舊,但氣勢恢宏,古樸大方。
除此之外,文廟內還有忠義祠、文昌廟、三代宮、明倫堂等建築,雖然有些建築年久失修,但整體布局尚存,是濟南轄區內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也是唯一的縣學文廟。
文廟曾經是地方最高學府
平陰縣博物館現在平陰縣文廟內辦公,該博物館館長喬修罡向記者介紹了有關平陰縣文廟的情況。
文廟舊稱“學宮”。據《平陰縣誌》(清光緒版)記載:“學宮,舊在城西北隅,宋元符間,知縣虞芹,因地窪下遷東南隅(即現在的位置)。”後經元、明、清及民國各代維修,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群。
根據光緒版《平陰縣誌》介紹,文廟為庭院式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其布局嚴謹工整,主從分明,重點突出,建築精美,它通過平面布置、體量變化、形制變換、外部中介空間序列組織等傳統手法,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建築群。
整座文廟的中軸線上從前往後依次為照壁、欞星門、泮池月牙橋(又叫狀元橋)、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中軸線右側有奎星樓、忠義祠、名宦祠、文昌廟、三代宮、五代宮、東廡、東齋等;左側有節孝坊、節孝祠、鄉宦祠、西廡、西齋、西苑等。
喬修罡介紹,在“文革”前,文廟內仍有合抱粗古松柏數十棵,另有花圃、碑石刻文物點綴其間。沿照壁四周設圍牆,下面為頭門。頭門位於正面圍牆的東西兩端。門額題寫“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等。
1983年,平陰縣政府頒布檔案,將文廟交由文化部門管理使用。同年爭取到省文化廳資助,將破爛不堪的大成殿維修一新。1984年,平陰縣文化局在文廟設博物館籌建處,即把文化館文物組的工作直接歸文化局管理。1990年,再次爭取到省文化廳和縣政府的資金支持,修葺了欞星門、大成門,重建了鄉賢祠。2002年,又自籌資金將已經坍塌的文昌廟修葺一新。
平陰縣學文廟在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其功能及使用者不斷發生變化。從初建至民國初年,文廟一直是當地祭孔的場所,也是縣教育行政部門所在地,同時又是縣學,也就是平陰縣的最高學府。但在民國年間,由於打倒“孔家店”,建立新學等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文廟功能逐漸弱化。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文廟一度無人管理,有平陰酒廠、平陰縣城關公社、縣文化館、部隊等單位先後使用。
保護
1981年,文廟被平陰縣人民政府公布為平陰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濟南市政府公布為濟南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底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
根據《平陰縣誌》記載,從宋代至新中國成立前,文廟的各建築在不同的年代均得到了維修或新建。
元代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縣教諭王從善捐資建西齋。
明代,從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敕建重修開始,至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文廟的大規模維修多達10次。期間,新建了儒學明倫堂、文昌閣等建築。
清代從順治四年起,一直到光緒三十二年,對文廟的大規模維修也多達十數次。民國期間,平陰縣知事安永昌、林鵬宵於1924年率眾重修大成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