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鄉鎮

平鄉鎮

平鄉鎮(PingxiangZhen)位於平鄉縣西南部,東經114°52′-114°58′、北緯36°57′-37°00′。東鄰河古廟鎮,西與南和縣搭界,南連雞澤、曲周二縣,北與油召、田付村二鄉相接。地處海河流域平原,地勢平坦,面積5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905人(2017年),轄42個行政村。平鄉鎮(Pingxiang Zhen)鎮政府駐南門村,在縣城西南14.3千米處。邢(台)濟(南)公路、邢(台)臨(清)公路、邢(台)威(縣)高速過境,留壘河、滏陽河、小漳河過境。

平鄉鎮作為歷史上巨鹿郡城和平鄉縣城所在地的歷史長達兩千年,古蹟有巨鹿郡遺址,平鄉縣城遺址,北齊造像碑(省重點)、大觀聖作之碑、平鄉文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平鄉鎮
  • 外文名稱:Pingxia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河北省邢台市平鄉縣
  • 下轄地區:大東關、大東門、小東門、南門等
  • 政府駐地:駐南門村
  • 電話區號:0319
  • 郵政區碼:054500
  • 地理位置:平鄉縣西南部
  • 面積:52.7平方公里
  • 人口:37905人(2017年)
  • 方言:邢台話一平鄉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巨鹿郡城遺址
  • 機場邢台褡褳機場(在建)
  • 火車站邢台東站邢台站清河城站
  • 車牌代碼:冀E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經濟概況,文化遺址,巨鹿郡城,平鄉縣城,北齊造像碑,文廟大成殿,

建制沿革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設鉅鹿郡、鉅鹿縣,郡、縣皆治於今平鄉鎮。宋大中祥符年間徒縣城於今平鄉鎮。平鄉鎮為郡城和縣城所在地長達兩千年。
1945年8月22日平鄉縣城遷於乞村(今豐州鎮)。
1953年於此設城關鄉,1958年建立 城關公社,
平鄉鎮平鄉鎮
1961年改稱平鄉公社。
1984年改鄉,
1987年改鎮。
1996年將原郭橋鄉18個行政村劃歸本鎮。
1997年,面積52.8平方千米,人口3.6萬。

行政區劃

轄大東門、小東門、南門、大西門、小西門、北門、學前鋪、大東關、西辛寨、東辛寨、西徐莊、北柴村、南柴村、麻頭寨、於柳莊、南崔莊、李莊、齊莊、焦家莊、西莊、柴口、南董莊、南王莊、西閆莊、東郭橋、西郭橋、夏莊橋、張莊、吉曹莊、大橫頭、東徐莊、袁橫頭、霍林寨、謝莊、東李莊、郭莊、小間村、東閆莊、晁莊、張橋、周莊、史莊42個行政村。
代碼
~201學前鋪村~202柴口村~203北門村~204小西門村~205大西門村~206南門村~207大東門村~208大東關村~209小東門村~210南董莊村~211南王莊村~212西閻莊村~213南柴莊村~214北柴莊村~215西莊村~216麻頭寨村~217東辛寨村~218西辛寨村~219西徐莊村~220於柳莊村~221李莊村~222南崔莊村~223齊莊村~224焦家莊村~225周莊村~226史莊村~227張橋村~228小章村~229霍林寨村~230謝莊村~231東閻莊村~232晁莊村~233東郭橋村~234西郭橋村~235郭莊村~236東李莊村~237東徐莊村~238吉曹莊村~239大橫頭村~240袁橫頭村~241夏莊橋村~242張莊村
平鄉縣平鄉鎮

經濟概況

經濟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辣椒等,糧食年產量2.13萬噸,有果園10個,種植專業村5個、養殖專業村2個。工副業有建築、建材、機械五金、塑膠加工、辣椒製品、化工油漆等6個骨幹企業,企業攤點2960多個,有三個工業小區、一個專業市場和一條經濟開發長廊。專業市場擁有攤位1700多個,日成交額80萬元。鎮內有助劑廠、邢台市油漆廠、化工助劑廠、內衣廠、輕質矽酸鈉廠、織絨廠、蔬菜加工銷售額達到1.5億元。

文化遺址

巨鹿郡城

30年前,在老平鄉城護城河裡挖土時,兩丈以下的土層中曾發現古城門,經考證為城牆邊門。當時挖出的磚很大,被當地農民墊了宅基地。
邢威(邢台至威縣)高速公路施工時,省、市文物專家在平鄉鎮南數百米處,地表下4米,發現古城郭上沿,該城牆為土夯而成,南北向。當時清出50米長,向南另探測10米遠,發現城郭牆向東拐了,同時,還發現秦漢時期的灰陶片和其他包含物,專家考證為古巨鹿郡遺物。
在平鄉鎮西北角,有一條若隱若現的七八米長的土堆,專家考證為古平鄉城牆遺址。城牆3米以下,發現秦漢時期的陶器。經專家考證為古巨鹿郡城牆,在現今的平鄉鎮外,仍留有五六十米長的護城河遺址,當地百姓從裡面挖土時曾發現秦漢時期的陶豆、陶罐以及戰國時期的青銅劍等遺物。 歷史告訴我們,如果從初置古巨鹿郡始,至民國34年(1945年)平鄉縣城從平鄉鎮遷至現今的豐州鎮,平鄉鎮作為古城的歷史竟斷斷續續綿延了兩千年之久!

平鄉縣城

公元238年,因太平鄉改為平鄉縣。太平鄉原是廮陶縣下屬行政區域。公元二三七年,這一帶洪水漫溢,縣城被沖壞後,魏明帝曹睿採納了“城可擇地而徙“的建議。在洪水後第二年,即公元二三八年,廮陶城遷移到太平鄉,並把太平鄉的“太“字去掉,改稱平鄉縣。平鄉之名,由此而始。
平鄉縣建立後,經過西晉、北魏和隋朝,未有大的變動。到了公元六一八年,李淵做了唐朝皇帝,在調整地方政區時,把平鄉縣提升一級,改置為封州。但時間不長,二年後又撤銷封州,仍稱平鄉縣,為邢州屬邑。
宋朝時,平鄉縣又有一次變動。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公元一O七三年,宋神宗趙頊“廢並天下州縣”,把平鄉降低為鎮,隸屬巨鹿管轄。直到公元一O八六年,宋哲宗趙煦才再次復置平鄉縣。經金、元、明、清四朝,平鄉縣沿襲至今。
1945年8 月,平鄉縣全境解放。同年,改屬冀南第四專員公署,將縣城遷至乞村鎮(今豐州鎮)。

北齊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石質,碑身為一整塊石料刻制而成,通高2.3米,寬0.84米,厚0.27米。碑身上部已斷裂,圓首、六龍盤頂,龍頭向下,做吸水狀,龜趺座,頭右外伸,頭部已斷裂,碑陽有佛龕三層,額龕呈珪形,中刻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佛結跏趺坐於蓮台上,圓形華蓋,菩薩、弟子足蹬蓮花,肋侍左右。中龕為方形,上部凸出成圓頂狀,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華光四射,烈焰騰空似熾成光佛,肋侍六尊,有二龍口吐蓮花承托。下龕一佛四侍、佛桃形光頂,結跏趺坐,四侍蹬蓮花,上有二龍騰空護侍,下部刻左右金剛力士,底部平列六龕,刻托舉力士阿修羅,作擎天之意。碑陰有佛龕兩層,造像已毀,按殘痕似刻佛傳故事。龕下陰刻碑銘,隸書、有部分殘缺,其餘碑身空隙處刻滿供養人姓名官職,上至太子侍官、太守將軍、下至邑令、參軍約40多人,皆為柴姓。此碑當為柴氏家族發願碑,相傳柴家為官甚多,人稱“柴半朝”。 原碑曾作彩飾,現今佛龕人物等處仍殘留零星彩飾。

文廟大成殿

平鄉文廟大成殿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平鄉縣平鄉鎮學前鋪。
該殿始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據《平鄉縣誌》學宮圖可知,文廟建築分為東西兩路,大成殿位於西路中軸線的中心位置,東路為附屬建築,整個文廟建築群的占地已不祥,但規模宏大,功大成殿建築面積315平方米,為元代建築風格,單檐歇山綠琉璃屋面,面闊五間(25.8米),進深三間(11.27米),殿高12米,四椽伏對乳伏用四柱,重昂五鋪做斗拱置於平板枋之上。功能齊全,主次布局分明。目前文廟的其他建築已毀,僅存大成殿。 大成殿自始建以來曾於宋徽宗大觀元年、明洪武七年、明永樂三年、明英宗正統六年、明武宗正德十五年、明穆宗隆慶九年、清乾隆十六年先後七次進行過重修改建,為縣學所在地,是歷代全縣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關。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飛機轟炸平鄉城,將大殿頂部西北角炸毀。六十年代初將木質屏風加固為磚式牆體,做糧庫沿用30餘年,1993年由縣政府出面協調將糧庫遷出。該殿因年久失修部分木結構已腐朽,殿頂琉璃瓦及四檐斗拱殘破嚴重,但整體保存較完整,仍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將該殿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