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塑是山西平遙一種十分普及的民間藝術,在寧固鎮一帶尤為盛行,每逢婚喪嫁娶及節慶之時,麵塑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遙麵塑
- 所屬地區:山西省平遙縣
- 類型:民間藝術
- 起源:公元前225年
起源,特色,
起源
據考,麵塑藝術最早出現於公元前225年。據民間傳說,秦末漢初的一代名將韓信小時候放羊時看見一條大蛇與一隻兔子纏在一起相互搏鬥,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現象,他把蛇、兔打死後,就在這塊土地上做了記號,並在母親死後將母親葬在此處。後來韓信掛帥征楚打敗項羽,封侯拜將,威震四方。從此人們便在清明節掃墓時,製作“蛇盤兔”的麵塑祭祖,祈求自己的祖墳成為一塊寶地,取“蛇盤兔必定富,祖祖輩輩封侯”的吉祥寓意。
特色
麵塑不僅是一種食品和人們走親訪友時的饋贈佳品,更是一種藝術品和供品。每年臘月二十以後,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起來。到除夕之夜,人們便將各種各樣精心製作的麵塑供品(包括油花花等)擺在神龕前和桌子上,真所謂“柿餅核桃油蛋蛋,面花油花擺上一大攤”。人們用這樣的方式祈求神靈保佑自己四季安康,同時也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油花花是在麵塑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為麵塑作為一種蒸製食品容易變質,於是人們就想出油炸的辦法。剛開始只是製作形狀單一的油蛋蛋,後來發展成炸制各種花形的油花花。由於油花花在和面的過程中加入了粞瓜和食用油,故而煎炸出來之後香酥可口。周邊地區的老百姓都說:“高檔點心不稀煞(稀罕的意思),最待見寧固的油花花。”
麵塑的圖案變化萬千,不同的圖案有不同的寓意,使用的場合也不盡相同。在喬遷之喜,人們選擇的麵塑圖案或者為九朵面魚一個面兔,象徵“九魚一兔,住上新房就富”;或者為九朵面石榴一個佛手,象徵“九石榴一佛手,修起新房就起首(發家的意思)”。在蓋房上正梁時,人們製作面如意上供,象徵“如意獻神靈,蓋起新房就翻身”。
在結婚辦喜事時,平遙人要蒸製各種麵塑,大有講究。如三層面夾兩層棗的花糕,象徵“早得貴子”;一邊是翻身圖案、一邊是如意圖案的面剪子,象徵“翻身如意剪子股,夫妻百年好廝守”;新人的便盆里放著面魚、面兔和面蟾吹笙,然後用紅紙將盆口糊嚴,晚上由小姑把便盆送到新房,取“姑姑提盆盆,兒女一群群”之意;新娘在睡覺前將紅紙揭開,意思是“一手揭開,兒女出來;魚魚兔兔,鑽進娘的肚肚;蟾蟾吹笙笙,輩輩有根根”……這些習俗幾乎都體現了一個中心思想,那就是老輩人希望後輩多子多福,企盼家族人丁興旺。
在慶祝壽誕的筵席上,子女們用面鶴、面鹿等麵塑祝願老人鹿鶴長壽。在新生的孩子做滿月過生日時,親朋好友要送面括攔,上面有面葫蘆、面蠐螬,寓意用括攔圈住孩子好撫養,面葫蘆寓意奶水旺,孩子吃得像蠐螬一樣白胖。老人將括攔放在孩子頭上頂一頂,口中念念有詞:“頂括攔,頂括攔,括攔破了,孩兒大了。”
在喪事的供桌上也離不了麵塑,死者若是男的,則供品為馬蹄,象徵“懷抱馬蹄走,小鬼不敢吼”;死者若是女的,則供品為千層蓮花,象徵“足踩蓮花上,閻王路上沒攔擋”。
製作麵塑的材料主要是用小麥磨成的麵粉,捏製成千姿百態的造型後用蒸籠蒸熟,然後用食色點染。造型一般都很別致,也比較誇張。因為來自民間,所以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幾乎每家每戶的婦女都會做,捏制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縣婦聯曾多次舉辦過展覽,將這些精巧的麵塑作為藝術品進行展示。在人們的不懈努力下,平遙麵塑藝術代代相傳,最終成為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一種膳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