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碑刻

平谷碑刻

平谷,是北京市郊區縣中建縣較早的區縣之一。平谷,,悠久的歷史,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平谷區現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地下文物埋藏區3處,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不可移動文物108項。文物數量與其他郊區縣相比甚少,但平谷文物卻有自己高精漢高祖十二年尖的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谷碑刻
  • 位於:北京市郊區
  • 始建:漢高祖十二年
  • 至今:2200年
平谷碑刻,皇恩特賜聖旨譯本碑,大興隆禪寺創建經藏記碑,大王鎮羅漢院建八大靈塔記,重修臨泉寺記碑,丫髻山行宮碑,重修覺雄寺記碑,重修朝陽寺記,重修觀音庵碑記,丫髻山進香碑,平谷縣修城記碑,馬成墓碑,馬成墓碑簡介,馬成的資料,同中台登水峪寺詩碑,

平谷碑刻

平谷石刻文物眾多,主要有碑刻、經幢、墓誌、匾額、造像、摩崖、岩畫等。如漢代石墓門,為北京地區目前僅有,門上畫像可與著名漢畫像石之鄉的河南南陽漢畫像石媲美。上宅遺址出土的小石猴,造型形象、生動,極具藝術價值,將中國雕刻藝術向前推進了千年。碑刻多為一方石刻檔案,對平谷乃至全國歷史事件、人物等有所記述,如康熙十八年平谷、三河大地震,曾在多個廟碑中有記載,這些石刻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皇恩特賜聖旨譯本碑

位於王辛莊鎮太后村大興隆禪寺內,大德三年(1299年)所立。皇恩特賜聖旨譯本碑,俗稱八思巴文碑,青石材質,螭首,通高240厘米,寬82厘米,厚22厘米,碑陽四框飾以波浪紋,碑額、正文皆為八思巴文,字口清晰,保存完好。碑陰:篆額,正文陰刻楷書,即元代白話文,模糊不清。現為王辛莊鎮太后村委會(大興隆禪寺遺址處)收藏。
皇恩特賜聖旨譯本碑皇恩特賜聖旨譯本碑

大興隆禪寺創建經藏記碑

位於王辛莊鎮太后村大興隆禪寺內,元大德元年(1297年)立石。碑高220厘米,寬74厘米,厚17厘米,青石石質,螭首。碑陽篆額“大興隆禪寺創建經藏記”,正文陰刻楷書,首題“薊州平谷縣大興隆禪寺創建經藏記”,翰林直學士、奉訓大夫喬達撰並書,桂陽路僧錄鎮國退堂佛光大禪師滿聰篆額。碑文21行,滿行42字。碑文記述該寺創建經藏的過程及其藏經數目、來源。現為王辛莊鎮太后村委會(大興隆禪寺遺址處)收藏。

大王鎮羅漢院建八大靈塔記

位於平谷鎮塔胡同羅漢院,遼重熙十一年(1042年)十七日建。碑高70厘米,寬42厘米,厚12厘米。青石石質,方首抹角。碑陽額書“大王鎮辦漢院建八大靈塔記”。正文陰刻楷書,字口清晰,保存完好。首題“無垢淨光大?羅尼經”。碑文17行,滿行26字。碑陰,陰刻楷書。此碑於1984年8月平谷鎮塔兒胡同施工中發現,現為平谷石刻藝術館收藏。

重修臨泉寺記碑

位於東高村鎮臨泉寺內,大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歲次甲申九月初一日立。碑首,高80厘米,寬92厘米,厚34厘米,螭首,碑陽,為二螭下垂式,篆額“重修碑記”,碑陰,為二龍戲珠式,篆額“碑陰題名”。碑首兩側分別刻有“日”“月”二字。現為東高村中心國小(臨泉寺原址處)收藏。

丫髻山行宮碑

位於丫髻山西頂下,俗稱“碑場子”,清康熙五十三年四月立。螭首,高85厘米,寬109厘米,厚38厘米,首陽題“恩光普照”,陰無文;碑身,高164厘米,寬100厘米,厚32厘米,前後刻有框線,均浮雕10條游龍戲珠圖案,兩側也浮雕游龍圖案,精緻生動。陽為行宮碑文,陰無文;碑座,龜趺,長230厘米,寬107厘米,頭高100厘米,身高80厘米。碑文為康熙三子誠親王胤祉奉敕書,鴻臚寺序班加二級朱圭鐫。原建有碑亭,名萬壽亭,已毀。

重修覺雄寺記碑

位於平谷鎮覺雄寺內,大清康熙歲次乙酉(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年立石。碑高232厘米,寬71厘米,厚27厘米。方首抹角,雙勾雲紋,四框飾以纏枝花卉,碑陽篆額“重修覺雄寺記”,正文陰刻楷書,字跡略有脫落。現為平谷石刻藝術館收藏。

重修朝陽寺記

位於夏各莊村朝陽寺內,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立。碑高176厘米,寬64厘米,厚18厘米,花崗岩石質,螭首,四框飾雲龍紋。碑陽篆額“重修朝陽寺記”。正文陰刻楷書,字口清晰,保存完好。現為平谷石刻藝術館收藏。

重修觀音庵碑記

位於馬昌營鎮毛官營村,乾隆六十年(1795年)五月立。碑高170厘米,寬65厘米,厚19厘米,方首抹角,雕刻雲紋,四框飾纏枝菊紋。碑陽篆額“□□庵記”,正文陰刻楷書,首題“觀音庵重修碑記”。碑文14行,滿行42字。現為毛官營村委會收藏。

丫髻山進香碑

位於山頂康熙御碑西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四月立。螭首,高84厘米,寬93厘米,厚31厘米,首陽題額“崇善老會”,陰題額“萬古流芳”;碑身,高153厘米,寬85厘米,厚27厘米,刻有纏枝葉文框線。陽為“丫髻山進香碑記”碑文,陰為會眾名錄等,右側刻有“京都地安門白米斜街崇善三頂聖會香首王門葉氏等建立”等字;碑座現掩於土中。碑文為賜進士出身翰林院檢討宋如辰撰。

平谷縣修城記碑

原位於平谷縣舊城關帝廟前,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四月立石。2000年4月8日,在縣城盤峰賓館康樂宮西側施工現場發現。現為平谷石刻藝術館收藏。

馬成墓碑

馬成墓碑簡介

此碑原立於平谷縣城東馬各莊村西北馬成墓地,清嘉慶元年(1796年)八月立。該碑為青石石質,高197厘米,寬77厘米,厚15厘米,方首抹角,通篇陰刻楷書。迎首“嘉慶元年仲秋吉旦”,正文“東漢全椒侯馬諱成之墓”,落款“平谷縣事青陽陳其名立”。現為平谷石刻藝術館收藏。

馬成的資料

馬成,字君遷,南陽郡棘陽人,東漢開國功臣,東漢大將"雲台二十八將"之一。他少為縣吏,劉秀入潁川時歸劉秀。初任安集橡,又調任郟縣令。劉秀征討河北,他棄官步行,追到蒲陽方趕上劉秀。劉秀任他以期門職,跟隨征戰。劉秀既皇帝位,遷升他為護軍都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再遷楊武將軍。率誅虜將軍劉隆,桭威將軍宋登,射聲校尉王賞,徵調會稽、丹陽、九江、六安四郡之兵,進擊李憲。他採取深溝高壘,圍而不戰的戰術,使城中糧盡,斬殺李憲,平定江淮。
建武七年(公元31年),馬成被封為平舒候。建武八年(公元32年),跟隨劉秀進擊隗囂,大敗隗囂後,奉令任天水太守。建武九年(公元33年)代為中郎將,率武威將軍劉尚等破河池,平定武都。建武十年(公元34年),行大司空事,未已復任楊武將軍。
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奉令在常山、中山屯田,鎮守北邊。又代瞟騎大將軍整治邊防。自西河至渭橋,由河水至安邑,從太原至井陘,從中山到鄴郡,皆建造堅固工事,修築烽火台,並十里設一守望。視事六年,劉秀以為他勞苦功高,征還京師。因邊民上書,請示馬成回防地,他奉令復回屯田。直到北方無事,才調任中山太守。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定封全椒候,回居封地。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去世。永平中,漢明帝感念前世功臣,請畫師繪馬成像於南宮雲台,為二十八宿之一。
但馬成死後為什麼葬在平谷,原因確不清楚,大概是其在河北征戰時,看中了平谷的山水,所以屬下才將他埋在了風景秀麗的燕山腳下,泃河岸邊,他曾戰鬥過的地方。

同中台登水峪寺詩碑

此碑原立於興善寺內,碑中所刻詩文為明代關中楊兆登水峪寺時所作。楊兆,明隆慶年間,曾作為巡撫駐遵化。萬曆年間,官至右副都御史,總都薊遼。詩為七律二首,分別刻於2通碑上。現為平谷石刻藝術館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