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特性
1、外貌特徵:被毛紅色,體格較大,體質結實,結構勻稱,骨骼粗壯,肌肉發育良好;公母牛都有角,角呈扁圓型,小而鈍,俗稱"蘿蔔角"、"疙瘩角",角、蹄、鼻鏡呈肉紅色;公牛有明顯的肩峰;成年公牛平均體高140厘米,母牛124厘米;成年公牛平均體重550公斤,母牛430公斤。
2、生產性能:
(1) 適應性強,耐粗飼,抗病力強,性情溫馴,好管理。 (2) 生長發育快,初生重公犢27.4公斤,母犢25公斤,18月齡公牛活重450公斤,母牛410公斤。
(3) 肥育快,瘦肉率高。體重550公斤以上的育肥牛屠宰率和淨肉率分別為64%和54%,高檔肉塊產量占活重的5.2%,優質肉塊產量占活重的9.3%。
(4) 皮、肉加工性能好。"平涼紅牛"皮質厚,韌度強,加工性能上乘;肉質細嫩味美, 大理石花紋明顯,必需胺基酸含量高,營養豐富。
發展沿革
平涼橫跨隴山(關山),位於甘肅東部,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地處北緯34°54'至35°43',東經105°43'至107°45'。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和黃土丘陵溝壑區,山、川、塬兼有。轄崆峒區和涇川、靈台、崇信、華亭、莊浪、靜寧6縣。總土地面積1.11萬平方公里,海拔在1100-2000米之間,最低890米,最高2857米,年均氣溫8.5℃,降雨量500-700毫米,日照總時數2239時,無霜期175天。涇、渭兩大水域15條河流經本區總流量15億立方,地下水貯藏量25億立方。總人口220萬人。有漢、回、滿、蒙、藏等18個民族。
市內土地寬廣,土質肥沃,自然資源豐富,勞動資源充沛,盛產小麥、玉米、穀類、蕎麥、油菜、胡麻、瓜類、蔬菜及林果,糧食自給有餘。飼草資源雄厚,全市有草地面積390萬畝,其中天然草場280萬畝,人工草地110萬畝,特別是紫花苜蓿經過長期繁衍和栽培馴化,已形成獨特的"隴東紫花苜蓿"優勢品系,品質優,產量高,粗蛋白含量高達17%-21%。養牛是平涼農民的傳統產業,積累了以苜蓿、麥秸和玉米秸作粗飼草,用玉米、麥麩、油渣作精飼料,舍飼養牛的祖傳經驗。在養牛品種上,由於與陝西接壤,甘、陝之間傳統的牲畜交易頻繁,秦川牛順市傳入並與本地牛雜配,形成了不同代數的雜種牛和適應本地環境條件的秦川牛,兩種群體經過長期混交繁殖和當地民眾精心選育,形成了獨特的"平涼紅牛"的基礎群體。建國之後,黨和政府從1958年起先後不斷地扶持縣、社辦配種站,大量引進秦川牛對本地黃牛進行級進雜交改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改革開放以來,從1979年開始,全省推廣牛的冷凍精液人工授配改良技術,我市在原來用秦川公牛本交改良的同時,又引進了國外肉用利木辛牛、德國黃牛、丹麥紅牛、短角牛還有秦川牛的凍精對本地牛進行經濟雜交,加快了改良步伐,進一步提高了品種質量,推進了由役用型養牛向役肉兼用和肉役兼用型的轉變。養牛基地不斷壯大,品種結構逐步最佳化。至2001年底,全市牛飼養量達到50.25萬頭,出欄商品牛14.23萬頭,居全省農區之首。 其中秦川和秦雜牛占80%,其它紅色雜交肉牛占15%以上。
產業化開發
從1990年以來,經過定位為農村經濟支柱產業和全市經濟主導產業兩個階段的努力推進,平涼紅牛產業在飼養規模、加工、流通各個環節上都有長足的發展,形成了養、加、貿一體化經營的基本框架,進入了產業化經營的初級階段。
一是基地建設形成區域化和規模化格局。崆峒、涇川、靈台、崇信、華亭五縣(區)為重點開發區域,養牛占全市的90%以上,建成了24個萬頭養牛鄉、71個千頭養牛村、249個百頭養牛社和3900個十頭以上養牛大戶。規模養牛總數24.6萬頭,占五縣(區)養牛總量的 50%以上。
二是產品加工能力提升。形成了牛肉、食品、皮革、革製品、骨製品、生化藥品六個系列60多種產品的加工能力。屠宰總能力達到20萬頭;皮革加工能力達到60萬標張。創出了"旭康牌"系列食品、"景興牌"牛骨髓油茶和"涇河牌"骨製品等品牌。產品供不應求。
三是市場銷路不斷拓寬。初步形成了三個層次的市場行銷體系:市內形成了以崆峒區牛肉批發市場、皮毛市場和活牛交易市場為核心,縣鄉30多個活牛交易市場為骨幹的行銷網路;國內立足西北、華北地區,形成了輻射全國20多個省區的固定銷售渠道,部分產品已打入了香港和俄羅斯及中東地區等國外市場。
四是技術含量有所提高。品種最佳化,肉牛短期育肥,飼草料科學調製飼喂,牛溫棚建設,牛病防制,肉品衛生檢驗等常規技術和牛胚胎移植、高檔肉牛生產、優質牛肉加工等先進技術套用推廣,提高了牛產業的技術含量,重點養牛戶平均套用技術3項以上。平涼紅牛聲譽傳遍國內外。
五是產業效益日益突出。2001年牛產業養加貿總收入達到6.5億元,純收入2.7億元,產業總納稅2500萬元.
開發前景
面對現狀,瞻望未來,平涼紅牛的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發展潛力巨大。
一是從基礎條件看,平涼位於黃土高原地區的中心和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有畜產品集散交易的傳統和區位優勢,特別是廣大回族民眾有以牛為業、靠牛維生、廣做牛生意的祖傳;氣候適宜,草資源豐富,號稱"隴東苜蓿帶"和"西北肉牛帶";交通、通訊及能源基礎設施比較完備,裝機120萬千瓦的平涼電廠已投入運營,312國道、寶中鐵路橫貫全市,正在規劃中的"銀武高速公路"途經平涼。移動通訊網路健全,地、縣、鄉、村與外界通訊便捷;環境污染小,水、土資源豐富有利於生產"綠色食品"。
二是從發展程度看,紅牛產業已初步進入產業化的初級階段。飼養基地、加工企業、流通市場各環節功能基本配套,養加貿一體化經營機制初步建立;區域化布局和規模化生產格局基本形成,肉、皮、骨、藥加工企業已初具規模,產品暢銷國內20多個省區,市場銷路不斷拓寬。
三是從大背景看,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應對加入WTO的挑戰,畜牧業都是重點發展的優勢產業。
四是從認識上看,中央提出"把畜牧業要抓成大產業",省上提出"要把甘肅建成牧業強省和草業大省",平涼也把草畜產業提到全市經濟主導產業的高度。199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考察平涼時,對農業發展方向定位為"自給型農業、生態型林業、商品型畜牧業"。特別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草原學奠基人任繼周先生總結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利用系統耦合原理研究分析,提出了以平涼為中心建立黃土高原巨型畜牧業基地的構想,即發揮平涼地處黃土高原中心位置和業已形成的畜產品加工貿易優勢的作用,聯繫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把這些地區不同生態經濟系統間生產經營活動密切配合起來,形成從種草養畜到畜牧業機具、產品深加工等一條很長的產業鏈。可以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農區利用豐富的飼料糧和秸稈育肥牧區的家畜,可使相關的經濟效益提高10倍。同時,改變牧區粗放的經營方式,可提高6倍的經濟效益。可見平涼開發牛產業,是一項關聯度大、輻射面廣的戰略性舉措,各級已形成共識。近年來,外商、市內私營企業投資發展牛產業形成熱潮。
建設規劃
為落實中央和省上有關精神,把平涼紅牛產業做大做強,省農牧廳決定把平涼建成全省肉牛產業化示範基地,市上已作了全面部署,制定了發展規劃。
1、基本思路:平涼紅牛產業化示範基地建設,要緊緊抓住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機遇,積極應對加入WTO的挑戰,圍繞全市"三增一穩"、"五個加快"、"一個保證"的總體思路,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和市內外資源優勢,以飼草料生產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加工企業為龍頭,以農戶養牛為主體,以科技為動力,以項目為支撐,突出結構調整和機制創新,擴大規模,突破加工,實施無公害化生產,爭創精品名牌,搞活銷售流通,建立起適應市場、產銷緊密結合、收入分配合理、高效運行的產業化開發體系。建成以平涼為中心,帶動西北,輻射黃土高原的現代牛產業基地。
2、任務目標:分兩個階段實施。
2005年以前是打基礎階段。重點是整合市內資源,建成一百萬畝紫花苜蓿基地,一百萬畝飼用玉米基地,擴大飼養規模,提高加工能力,牛飼養量達到100萬頭(包括異地販入)。擴建、新建一批龍頭企業,擴大加工規模,牛屠宰能力達到40萬頭,牛皮加工能力達到100萬標張,鮮骨處理能力1萬噸,啟動生化製藥,加工增值率達到3倍。健全市場體系,擴張國內行銷網路,擴大產品出口。建成養加貿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體系。 2006-2010年是加工增值階段。穩定市內飼養規模,草畜總量保持相對穩定。主要任務是提高肉牛質量和個體生產能力,以市內自繁自育為主,吸引周邊地區牛源,擴大加工規模,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質量標準,按照產品終端化和效益最大化的目標,進行深度加工,實現多層次增值。到2010年,牛屠宰能力達到50萬頭,牛皮加工能力穩定在100萬標張,鮮骨處理能力達到2萬噸,擴大生化製藥,努力實現產品終端化,加工增值率達到5倍,提高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份額,積極開闢外銷渠道,增加產品出口量,建立高效運行的種、養、加、貿一體化經營的大型產業鏈。預期產業總收入達到30億元,財政收入3億元,產業總利潤8億元,人均純收入400元。
2010年以後,繼續穩定市內飼養規模,利用市內和黃土高原地區資源,進一步提高加工能力,再延伸產業鏈。按照國際質量標準,進行深加工,把平涼紅牛產業逐步發展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牛產業生產、加工、出口基地。
平涼是一塊富饒的地方,開發平涼紅牛具有雄厚的資源潛力。200多萬平涼人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充分利用有利條件,把牛產業做大做強,促進全市經濟超常規、跨越式、快發展。同時,以誠摯的情誼、寬鬆的環境,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士來平涼投資開發,共同開創平涼美好的未來,共享平涼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