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戰役(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

遼瀋戰役後,國民黨軍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50餘萬人,分布在東起北寧路山海關、西迄平綏路張家口的長達500餘公里的狹長地帶上,面臨著被東北、華北解放軍聯合打擊的形勢。傅作義收縮兵力,調整部署,從1948年11月中旬開始,先後放棄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以加強張家口、北平、天津、塘沽的防衛,保證西撤或南逃的通路。蔣介石曾主張放棄平、津,但在傅作義堅持下,決定暫時固守平、津、張地區,牽制東北、華北的解放軍兵力。為此,中共中央軍委除於10月底指示東北野戰軍組成先遣兵團先行入關外,又於11月18日電令東北野戰軍立即結束休整,提前在21日或22日取捷徑以最快速度隱蔽入關,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天津的國民黨軍隊。參加平津戰役的部隊有東北野戰軍約80萬人,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約13萬人,連同東北、華北軍區地方部隊,共約100萬人。戰役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將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切斷其西撤和南逃的退路。11月29日,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和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相繼向平綏路平張段及張家口外圍的國民黨軍發起進攻,平津戰役打響。到12月上旬,殲滅平綏路東段傅作義部5個師,將其主力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全地區,切斷傅作義西撤綏遠的通道。12月12日起,東北野戰軍陸續到達平津前線,至21日完成對北平、天津、唐山國民黨軍隊的戰略包圍。第二階段是1948年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圍殲新保全、張家口、天津國民黨守軍,使北平守軍陷入絕境。從12月21日起,人民解放軍根據中央軍委關於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全、張家口,殲滅傅作義部一部分主力。1949年1月10日,中央決定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3人組成總前敵委員會,林彪為書記,統一領導北平、天津、張家口、唐山地區的作戰和接管等一切工作。1月14日,東北野戰軍採取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分割後圍殲的作戰方針,向天津發動總攻,15日全殲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俘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天津解放。1月17日,塘沽國民黨守軍乘船南逃。第三階段是1949年1月16日至31日,傅作義率25萬人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新保全、張家口、天津、塘沽解放後,北平成為一座孤城。中央軍委為保護北平這座歷史文化古城,力爭在強大軍事壓力下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北平問題。華北局城工部指示天津、北平的黨組織,通過多種渠道做傅作義的工作。經過多次談判,1月21日,雙方簽訂《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定》。1月31日,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城接管防務,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歸綏、太原、大同、安陽、新鄉等少數據點外,全部獲得解放,東北、華北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