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棘腔吻鱈(學名:Coelorhynchus parallelus ),為長尾鱈科、腔吻鱈屬魚類。 體型延長,側扁。鼻骨前側邊緣完全被骨支托;鼻窩被鱗;頭部棱脊發達具特化之強棘鱗。吻部腹面裸出。前鰓蓋骨腹側有鱗。發光器呈短桿狀,自肛門起點沿伸至兩腹鰭間。體被櫛鱗,棘刺尖長型,著於次生棘上,三至五列呈放射狀排列,中央鱗列稍擴大。口腔黑色,鰓膜黑色,各鰭略呈暗色。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日本、中國台灣至澳洲及紐西蘭等海域。中國台灣分布於南部海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平棘腔吻鱈
- 拉丁學名:Coelorhynchus parallelus
- 別稱:平棘腔吻鱈 平棘腔吻鱈
- 界:動物界
- 門: 脊椎動物門
- 綱: 硬骨魚綱
- 目:鱈形目
- 科:長尾鱈科
- 屬:腔吻鱈屬
形態特徵,棲所生態,漁業利用,
形態特徵
背鰭II-8~9,93~95;臀鰭90~92,胸備局匙淚鰭16~19;腹鰭7。鰓耙0~1+5~8。
全長為體高6.4~7.9倍,為頭長3.2~3.6倍。頭長為吻長2.0~2.4倍,為眼經3.9~4.2倍,吻長為眼徑1.7~1.9倍。
全長為體高6.4~7.9倍,為頭長3.2~3.6倍。頭長為吻長2.0~2.4倍,為眼經3.9~4.2倍,吻長為眼徑1.7~1.9倍。
體延長,講市捉軀幾拔悼祖乾粗短呈亞圓筒形,高與寬約等;昆細長而側扁,向後漸細小;吻部背面微凹,眼間隔後頭背面幾近直線。發光器很短,不及瞳孔l/2。頭大而尖,稍平扁,頭部棱棘發達。吻尖突,背視三角形,頂端成銳利吻棘,兩側具細鋸齒。眼大,側位,橢圓形,眼徑與眼間距約等或略大,為頦須長近3倍,眶下棱頗強,向前幾伸達吻端;眶上棱顯著,自鼻孔前上方起向後伸達鰓蓋後緣上方。鼻孔2個,緊接,前鼻孔較小圓形,後鼻孔大近似半月形,位於眼前凹窩後側。口下位,深弧形,上頜骨自後鼻孔下方起伸達瞳孔後緣下方。上下頜牙細尖而密,形成牙帶,上頜外側牙擴大呈犬巴巴牙狀,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牙。下頜具1短頦須,其長不及眼徑1/2。鰓孔寬大,左右鰓膜相連。鰓屑剃射蓋條6。鰓耙呈瘤狀突起。
體被帶強棘的鱗,第一背鰭基底下方鱗,其露出部具3~5條相平行的棘列,中間棘列最為強大。頭部背腹面除鼻窩上半部外皆被大小不等的鱗片,鱗上一般僅具1棘列。側線除胸鰭上方處稍呈弧形外,後部平直。
第一背鰭位於胸鰭基底稍後上方,第一鰭棘短小,第二鰭棘較長,約等於或稍大於眼後頭長,邊緣光滑。第二背鰭低而延長,始於臀鰭起點稍前上方,背鰭間隔與第一背鰭基底長約等。臀鰭始於第二背鰭3-5鰭條戲重提下方,鰭條長於第二背鰭鰭條。胸鰭側位,其長與眼後頭長約等。腹鰭基底距峽部比離肛門為近。
液浸標本灰婆汗微褐色,腹部稍呈藍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650-990公尺深的水域,深海底棲性,在泥砂底質之海床上覓食小型蝦蟹。
漁業利用
個體較大型,軀幹部份可食。小型個體則作為下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