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0年設平村鄉;
1949年,
國民黨緬寧縣(現臨滄市臨翔區)政權委俸傳賢為平村
鄉長,他趁亂將鄉兵槍枝收回緬寧;12月,各路部隊在那招渡口一帶與叛匪激戰兩晝夜,最後把敵人壓到江邊,我軍加強火力,用輕、重機槍三面封掃渡口竹筏,除我軍趕到前有約近百人搶渡過江外,其餘700餘人全部投降,繳獲機槍17挺、大小槍枝500餘支,俘虜全部押回景谷縣城。在戰鬥中,李三、自有林二同志壯烈犧牲。
1950年設平村鄉、那玉鄉;
1951年4月,撤銷十三保,設那玉、換良、平村、永平4個小鄉,歸屬馬台第五區管理。
1958年設團結公社;
1959年更名平村公社;
1961年改區;
1966年設公社;
1983年設區;
1987年設平村彝族傣族鄉。
地理環境
平村彝族傣族鄉位於臨翔區東南部瀾滄江以東,東南、東北分別與景谷縣毗鄰,北與鎮沅縣接壤,鄉政府所在地丫口田街距區政府102.58公里,全鄉土地總面積297平方公里,轄平村村、永平村、換良村、那玉村、忙丫村5個村委會,59個自然村63個村民小組。2007年末全鄉共有2025戶8516人,其中農業戶1911戶8122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57%,人口密度為28人/平方公里。鄉境內最低海拔750米,最高海拔2122米,絕大部分區域海拔900—1500米之間,屬亞熱帶低熱河谷氣候。年平均降雨1333.8毫米,年積溫7015℃,平均氣溫19℃。共有耕地面積26510畝,其中水田6532畝,旱地19978畝。植被以針葉林為主,水資源潰乏,農田水利化程度低,僅為18%。平村鄉是臨翔區少數民族鄉之一,也是革命老區。
平村鄉屬
亞熱帶氣候,海拔相對高差大,地形複雜,立體氣候明顯。全年日照時間長,終年無霜,境內最高海拔2122米(那玉大尖山),最低海拔750米(那招渡口),大部分區域海拔在900--15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9℃,年積溫7015℃,年日照2300多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333.8毫米。
自然資源
耕地資源
根據2006年統計資料,全鄉有耕地面積為26510畝。其中:水田為6532畝、旱地為19978畝,旱地占總耕地面積75%。園地面積為1390畝,輪歇地3715畝,經濟作物面積12297畝,耕地面積採用土地承包時歷史沿襲下來的契約面積,實際耕種面積大於統計面積,1996年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我鄉實有耕地面積34687.6畝,其中:水田12761.6畝,旱地21929畝;園地面積327.9畝;林地面積374708.9畝.
林地資源
平村鄉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全鄉轄區範圍共有森林面積30餘萬畝,其中國有市管16.2萬畝,國有區管7.1萬畝,集體林地6.7萬畝,森林覆蓋率67.9%。植被主要以針葉林針葉闊葉混交林為主,樹種分布廣,野生菌等林下資源豐富。2002年以來,分別種植杉木、西楠華500畝,麻竹1500畝,市森銀林場、區林產開發公司實施荒山造林15000畝。在67404畝集體林面積中,有用材林40771畝,防護林26633畝,活立木蓄積255920m3,主要分布為幼林29622畝,蓄積9870m3;中幼林28759.5畝,蓄積117230m3;近熟林8869.5畝,蓄積38920m3;成熟林153畝,蓄積800m3。共有集體荒山面積6571.5畝。
水利資源
水資源總量為995萬方,共建成各類水利工程257件,其中:蓄水工程7件(小Ⅱ型水庫3座,塘壩4件),蓄水量達215.4萬方,引水工程242件,人蓄飲水工程13件,其它230件,全鄉水利工程灌溉面積2000畝,水利化程度達24%,已開發利用215.4萬方,開發利用率為21%。
農村經濟
2008年末大小春播種面積31330畝,糧食總產3514噸,人均占有糧食429公斤。其中:大小春糧豆播種面積13958畝,(水稻4554畝,玉米5695畝,豆類1571畝,薯類1104畝);經濟作物面積16108畝,比上年增2137畝,其中花生播種1053畝,甘蔗面積15055畝,比2007年的14222.58畝增832.42畝;種植其他農作物1264畝。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451.17萬元,比2007年2131.45萬元增319.72萬元,增長15%。其中:農業收入1311.41萬元,林業收入564.63萬元,畜牧業收入455.13萬元,漁業收入5萬元,工業收入8萬元,運輸業收入27萬元,建築業收入46萬元,餐飲業收入18萬元,服務業收入5萬元,其他收入11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030元,比2007年的1781元增249元,增長14%。全年完成財稅收入4萬元。
特色產業
平村彝族傣族鄉特色產業有水稻,玉米,小麥,花生,甘蔗。主導產業-----
甘蔗。
1994年開始,平村彝族傣族鄉開始大規模種植甘蔗,在甘蔗產業發展的十多年時間裡,經歷了從無到有,從高峰到低谷,從低谷到恢復增長,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2004年以來,按照區委政府部署,根據龍頭企業---晶鑫公司原料發展規劃,鄉黨委、政府經過認真分析研究,明確全鄉甘蔗產業種植布局規劃,即:總體輻射4個村,26個村民小組,重點布局二線一河(南忙線、丫界線、平村河),以專業村和專業組建設為目標,集中精力抓甘蔗生產,建設高優蔗園。鄉黨委始終以建設高優蔗園為主要措施,以提高產量,增加效益為目標,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做到早安排、早布置,抽調鄉村幹部掛鈎到村進行技術指導,抓好抓實甘蔗產業。甘蔗產業發展目標為:種植面積穩定在15000畝,入榨量4.5萬噸。目前全鄉共有甘蔗面積14222.58畝,2006/2007榨季甘蔗農業產量3.78萬噸,實現甘蔗收入756萬元。2007/2008秋冬春種植任務4500畝,現已將任務及重點開發地塊細化到各村、組。
基礎設施
2008年平村鄉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加強村組公路建設,改善交通條件。實施永平線路路通達工程,共11.38公里,由臨滄新築公司中標承建,中標價為88萬元。目前已完成總工程量的95%,橋涵工程尚在完善中,確保2009年1月中旬竣工。
——加大水利基礎設施投入,不斷改善基礎設施。針對水利化程度底,人畜飲水困難的實際,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一是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入,逐步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去冬今春共完成工程242件,共投入工作日9.8萬個,完成工程量10.9萬立方,其中,土方10.4萬立方,石方0.5萬立方。恢復灌溉面積50畝,改善灌溉面積4200畝,改造低產田85畝;建設改造圈帽、平掌、山後、丫口田、上下忙丫、忙海、那別飲水工程7件,共投資56萬餘元,解決1529人,1236頭大牲畜安全飲水問題。
——實施教學樓重建工程建設。完成平村完小教學樓重建工程,為進一步改善教育教學環境奠定了基礎。
——實施移民安置工程。共完成移民安置土地調整1471.021畝,其中旱地720.155畝,安置用地127.969畝,水田122.897畝,林地500畝。
——實施農村居民抗震設防工程和茅草房改造工作。我鄉抗震設防任務41戶(重建30戶,改造11戶),於8月份啟動,加固改造11戶已全面完工,已有8戶新建戶入住,22戶完成工程量50%;向上爭取茅草房改造30戶,項目實施範圍為那玉村,現已完成20戶改造。兩項工程的剩餘工程量確保於2009年春節前完成、入住。
——實施集鎮美化工程及建設農村客運站。投入100餘萬元修繕丫口田街道水泥路面近1公里,對街道實行包衛生、綠化、包秩序管理,搞好街道排水溝修葺及清理工作。於2008年9月啟動建設農村客運站,12月初全部竣工。
基層組織
截止目前,組建黨群致富聯合體1個,選舉產生新農村建設理事會48個,有理事會成員256人,根據產業布局情況以及各村產業實際,建立產業協會5個。機關黨員結對掛鈎農村黨員244對,農村黨員掛鈎農民311對。二是開展“一體兩會”為主要內容的“三級聯創”活動,以開展“凝聚力、創新力、執行力”建設為契機,以村黨支部班子建設為突破口,以選準配強支部書記為重點,不斷強化村兩委班子建設。
人口衛生
平村彝族傣族鄉
2006年末,全鄉共有戶數2005戶,人口8769人,已婚育齡婦女1573對,占總人口17.93%,其中,男4336人,女4433人。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女性初婚29對,晚婚率72.4%,死亡人數48人,死亡率4.78‰,自然增長人數46人,自然增長率5.22‰。
2006年共出生99人,其中男45人,女47人,出生率11.26‰,2006年度全鄉共完成農業人口獨生子女辦證42戶,其中:14歲以上1戶,0—13歲辦證41戶,完成區上下達任務數的102.5%,歷年累計辦證158戶,占全鄉一孩戶總數的45.79%,至2006年9月30日止全鄉累計做各類手術1366例,綜合節育率為86.84%,三術1327人,三術率為85.63%,2006年共做各種手術140例,其中放環99人,女扎2人,取環28人,人流引產11人。
平村鄉衛生院距離鄉政府0.5公里,共有在職職工8人,其中主治醫師1人,醫士4人,護士2人,工勤人員1人。衛生院以為人民身體健康提供醫療與預防保健服務為宗旨,為百姓診治常見病、多發病,護理婦幼保健、衛生防疫、健康教育等。培訓業務範圍主要是村醫業務培訓、衛生員業務培訓、接生員業務培訓與技術指導。
神話傳說
平村彝族傣族鄉提起紅豆之鄉平村,那地方簡直就是一個神話。那裡的風情,那裡的文化,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想。
平村傣族彝族鄉位於臨翔區東南部,距市區102公里,是一個民族風情濃郁的民族鄉。平村在歷史上是景東土司和勐緬土司友好和睦相處的見證。據說,這塊土地是景東土司和勐緬(今臨翔區)土司聯姻,景東土司把它陪嫁給女兒的嫁妝,人們把這片土地又稱為姻脂地。約在400多年前,景東河東街陶府決意把“秧陶”姑娘嫁給勐緬土府(今臨翔區)俸家。出嫁前陶母把女兒叫到身邊,傾訴離情別意,並問女兒:“去得那么遠,陪嫁給你金、銀、珠寶,騾、馬、牲口嫁妝好不好?!’女兒哭著說:“隔爹隔娘隔鄉土那么遠,女兒要一塊晌午包今說的歇腳地)。”陶老爺說:就給她一塊歇腳地,算作給她的一匹四腳馬。就把平村這塊瀕臨瀾滄江和勐緬隔江相望,緊連景東、景谷,介於三縣之間的土地作為陪嫁姑娘的姻脂地劃給了勐緬。400多年來,一直歸屬臨翔區管轄。從此,平村人民一代代傳說著:“平村的外婆家是景東”。
民族民風
平村彝族傣族鄉
平村
彝族性格開朗,熱情大方,以勇敢吃苦勤勞為榮。這個民族用火般的熱情給這片土地揮灑出絢麗的色彩。
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的骨子裡是燃著火的。沒有“
火把節”就不能稱為彝族。關於
火把節的過法,似乎每一個彝區都有自己的一個慶祝方式,而平村的彝族也不例外。彝族火把節,節日期間,所有彝家人在黃昏時分,扶老攜幼,手持火把,背著香面(用枯松樹根、
火藥、香料等匯合製成),在自家田地間邊唱邊吼邊撒香面火,以驅除邪魔,保護物產豐收。入夜,山寨篝火通紅,人們成群結隊地湧向舞場,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歡樂的舞圈中去。每跳完一段,便坐到火堆邊喝幾杯香醇的玉米酒。人山人海,歡聲雷動,男女青年則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
彝族的勤勞以搶新水為證。大年初一的這一天,是搶水最隆重的一天,每家每戶總是希望自家的人最早一個來到寨邊的水井擔水。公雞剛叫頭遍,所有的男性青壯年都立刻起床,手持火把,肩挑竹筒,往水井方向奔跑,老人、小孩、婦女則在路兩旁擊鼓,吼聲震天,象徵彝家人的辛勤富裕的生活。
傣族舞蹈
摸黑臉是彝族有趣的習俗。每年四、五月份的栽秧季節,彝族寨子都要相互請工幫忙栽秧,就在栽完秧回歸的路途中。男女老少把早已準備好的滲有油膩的黑灰拿出互相賽抹,抹得越多越黑就越好。一個個被抹得只見兩隻
眼睛的男女老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由得發出陣陣爽朗的笑聲,時常還有被抹得不成人樣的姑娘們不服氣那些被抹得少的小伙子,她們便會吆喝著一齊擁上,抹得小伙子們狼狽不堪,跪地求饒還不行,非抹得面目全非才停止“攻擊”,這種情景讓每個人都開心極了。摸黑臉當地彝族人稱之為“糊倉底”,抹得越多越黑就越好,就預示著那家人來年糧食一定飽滿豐收。
平村的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主要田心。
潑水節實為傣族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曆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 。潑水節是全面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潑水節表演能給人以藝術享受,有助於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
到了潑水節,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一清早采綠葉到佛寺供奉,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男女青年手裡明亮晶瑩的水珠,象徵著甜蜜的愛情。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頓時成了歡樂的
海洋。
同時,潑水節也是平村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
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 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縫成正方形的小包,裡面裝滿棉花籽之類的包心,四角繡上裝飾的花邊。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伙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丟包時,男女青年各自有意識地同自己喜愛的人對丟。你丟我接,眼睛隨著丟包深情地注視著對方。不少人通過這種活動,找到了自己情投意合的心上人。
平村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六七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
孔雀舞優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傣族最興搶親。姑娘出嫁前許多“小卟哨”(小姑娘)夥伴把她團團的圍護著。男方事先按約好相當數量的“卟冒”(小伙子)到女家搶親,小伙子要進到房內把“小卟哨”一個個拖出去,最後親長把姑娘護送或背出門給男家。出門時要打傘,胸前掛明鏡。據說可射邪氣。現在那一帶仍傳承著這種習俗。
文化教育
平村中學規劃圖
全鄉共有一所“九年一貫制”中心學校,即平村中心學校,轄1所中學和8個國小校點。中學部現實有在校學生219人,適齡少年入學率99.22%;國小實有在校學生76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42%;學前幼兒187人。現有教職工91人(含1名督學)。
地圖信息
地址:臨滄市臨翔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