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底碗
- 又稱:實足碗
- 地位:東漢至唐常見碗式之一
- 形狀:直口,弧腹,平底
又稱實足碗,東漢至唐常見碗式之一,器呈直口,弧腹,平底。其平底為燒坯過程中對碗足部分採用平切工藝製成。東漢時碗底略向內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內斂兩種,腹上部鼓,下部內收。三國時期平底碗內有疊燒支釘痕。西晉時碗口較大,腹淺,平底小。東晉時以大口小底為多,腹部裝飾格線紋,造型簡潔實用,腹深中等,平底或假圈足。南朝時口緣變薄,腹深加大,器底小而厚,足台明顯,有餅形足或假圈足。延續至明清時期。
又稱實足碗,東漢至唐常見碗式之一,器呈直口,弧腹,平底。其平底為燒坯過程中對碗足部分採用平切工藝製成。東漢時碗底略向內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內斂兩種...
龍泉平底碗 1982年毛河公社毛河大隊徐灣隊出土,1984年桐城縣博物館收藏。...... 龍泉平底碗 1982年毛河公社毛河大隊徐灣隊出土,1984年桐城縣博物館收藏。...
磁山文化紅陶平底碗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陶器。...... 磁山文化紅陶平底碗 碗敞口,口以下漸內收,平底。泥質紅陶,胎壁薄厚不均。磁山文化陶器以紅陶為主,碗是其...
圓形大口,淺腹,斜腹壁,器壁較薄,下收為餅形平底,素麵。詞條標籤: 文物考古 圖集 裴李崗文化平底碗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6...
代表性陶器有敞口、曲腹、平底碗,敞口、曲腹、平底盆,大口、圜底缽,雙唇、小口、尖深腹底瓶,陶器座,小口、圜底罐,罐形鼎,小口、扁折腹釜,盆形、三足陶灶...
器形有各式平底碗、罐、執壺,還有枕、瓶、燈盞等。釉色光亮,開細小紋片,有青綠、茶綠、醬色等,施釉一般不及底,窯具多為柱形,碗採用疊燒。為省級文物保護...
鞏縣窯,唐代重要瓷窯,在今河南鞏縣。1957年發現。隋已生產青瓷平底碗及高足盤等,器外壁施釉不到底,唐代生產白瓷、黑瓷、絞胎、唐三彩及黃、綠、藍等單色釉...
馬腰嶺遺址出土有新石器時代的泥質平底碗和粗砂質陶罐腹片,還曾在遺址地表上採集到打制石器。馬腰嶺遺址對探索我市古文化的面貌有重要的歷史價值。1982年公布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