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明帝女
平原懿公主曹淑,(232年———232年),
魏明帝曹叡(本年二十九歲)的愛女
曹淑死亡,
曹叡萬分悲痛,追稱“
平原懿公主”,在首都
洛陽建立祭廟,埋葬南陵;命文昭甄皇后已亡故的侄孫
甄黃,跟愛女合葬,追封
甄黃侯爵,並給他設立繼承人,繼承他的爵位。入土時,
曹叡還要親自把棺柩送到墓地;而又打算前往
許昌(河南省許昌市東)。
最高監察長(
司空)
陳群抗議說:“八歲以下的嬰兒死亡,沒有喪葬的禮儀。何況未曾滿月,而竟然用成人的
禮儀相待,特別給她縫製官服,文武百官又為她穿上喪衣;早晨晚上,都要到棺前哀哭,自從開天闢地,還沒有聽說過這種事情。而
陛下更要前往墓地,親自送葬。希望陛下停止這些毫無益處,反而會招來傷害的舉動,這是天下人民一致的心愿。又聽說陛下還打算駕臨許昌,
皇太后宮和
皇后宮全體上下,一齊東行;政府大小官員,全都覺得十分怪誕,至為驚駭。有人揣測陛下要躲避宮中霉運,有人揣測可能乘勢遷移新的環境,有人揣測還有其他緣故。我認為:吉祥、兇險,全是天命;災禍、幸福,人們自己可以掌握。用搬家的方法祈求平安,不可能得到益處。如果認為一定可以得到益處,則不妨整修
金墉城西宮(
金墉城是一座巨宮,位於洛陽城西北角,它在不久即將來臨的晉王朝“
八王之亂”時代,扮演主要角色),以及孟津(河南省孟津縣東黃河渡口)別宮,都可以暫時安住,為什麼一定要把整個皇宮的人,暴露在曠野露天之下,公私開支,都龐大得難以計算。而且,民間的善心人士,尚且不輕易搬動,為的是保持鄉里安寧,使鄉親們不致心情惶恐。何況陛下,身為皇帝,萬王之王,一舉一動,怎么可以如此輕率?”宮廷供應部長(少府)
楊阜也抗議說:“文皇帝(
曹丕)、
武宣皇后(
曹叡祖母卞太皇太后)逝世,陛下都不送葬,為的是以國家為重,防備發生事故,為什麼對一個尚在懷抱中的嬰兒,卻非送葬不可?”
曹叡不理。
相關史料
《
三國志·魏志·后妃傳》太和六年,明帝愛女淑薨,追封謚淑為
平原懿公主,為之立廟。取後亡從孫黃與合葬,追封黃列侯,以夫人郭氏從弟德為之後,承甄氏姓,封德為
平原侯,襲公主爵。
《
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二》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六年(壬子,公元二三二年)帝愛女淑卒,帝痛之甚,追謚
平原懿公主,立廟洛陽,葬於南陵。取
甄后從孫黃與之合葬,追封黃為列侯,為之置後,襲爵。帝欲自臨送葬,又欲幸許。司空陳群諫曰:“八歲
下殤,禮所不備,況未期月,而以成人禮送之,加為制服,舉朝素衣,朝夕哭臨,自古以來,未有此比。而乃復自往視陵,親臨祖載!願陛下
抑割無益有損之事,此萬國之至望也。又聞車駕欲幸許昌,二宮上下,皆悉俱東,舉朝大小,莫不驚怪。或言欲以
避衰,或言欲以便移殿舍,或不知何故。臣以為吉凶有命,
禍福由人,移走求安,則亦無益。若必當移避,繕治金墉城西宮及孟津別宮,皆可權時分止,何為舉宮暴露野次!公私煩費,不可計量。且吉士賢人,猶不妄徙其家,以寧鄉邑,使無恐懼之心,況乃帝王萬國之主,行止動靜,豈可輕脫哉!”少府楊阜曰:“文皇帝、武宣皇后崩,陛下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備不虞也;何至孩抱之赤子而送葬也哉!”帝皆不聽。三月,癸酉,行東巡。
知《原懿公主誄》俯振地紀,仰錯天文。悲風激興,霜飈雪?。凋蘭天蕙,良乾以泯。於惟懿主,
瑛瑤其質。協策應期,含英秀出。岐嶷之姿,實朗實一。生在十旬,察人識物。儀同聖表,聲協音律。驤眉識往,俯瞳知來。求顏必笑,和音則該。阿保接手,侍御充旁。常在
襁抱,不停笫床。專愛一宮,取玩聖皇。何圖奄忽,罹天之殃。魂神遷移,精爽?翔。號之不應,聽之莫聆。帝用吁嗟,嗚咽失聲。嗚呼哀哉!憐爾早歿,不逮陰光。改封大郡,惟帝舊疆。建土開家,邑移蕃王。緄?惟鮮,朱紱斯煌。國號既崇,哀爾孤獨。配爾名才,華宗貴族。爵以列侯,
銀艾優渥。成禮於宮,靈?而交轂。生雖異室,歿同山嶽。爰構玄宮,玉石交連。朱
房皓璧,
皓曜電鮮。飾終備衛,法生象存。長埏繕修,神閨啟扉。二柩並降,雙魂孰依。人誰不沒?憐爾尚微。阿保
激摧,聖上傷悲。城闕之詩,以日喻歲。況我愛子,神光長滅。
扃關一闔,曷其復晰。(《藝文類聚》十六、《初學記》十)
南燕獻武帝女
平原公主(?——?),
南燕獻武帝慕容德之女,母不詳。公主有才慧,善書史,能鼓琴。
慕容德登基後,慕容氏被封為
平原公主。公主十四歲時下嫁段豐。段豐為人所譖,被殺。公主成為寡婦回到娘家,將改嫁壽光公餘熾。慕容氏對侍婢說:“我聞忠臣不事二君,
貞女不更二夫。段氏既遭無辜,己不能同死,豈復有心於重行哉!今主上不顧禮義嫁我,若不從,則違嚴君之命矣。”於是克日交禮。慕容氏
姿容婉麗,服飾光華,余熾看到後甚是高興。經再宿,慕容氏假裝生病推辭,余熾也不強迫公主。婚後第三日還第,沐浴置酒,公主言笑自若。到了晚上,公主在其裙帶上隱密的寫下一段文字:“死後當埋我於段氏墓側,若魂魄有知,當歸彼矣。”隨後公主在浴室自縊而死。到了公主葬禮的時候,男女觀者有數萬人,莫不嘆息說:“貞哉公主!”送葬的隊伍路經余熾的宅前,余熾聽到輓歌的聲音,慟絕很長時間。
相關史料
《
晉書 列傳第六十六 列女》段豐妻慕容氏,德之女也。有才慧,善書史,能鼓琴,德既僣位,署為平原公主。年十四,適於豐。豐為人所譖,被殺,慕容氏寡歸,將改適偽壽光公餘熾。慕容氏謂侍婢曰:“我聞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段氏既遭無辜,己不能同死,豈復有心於重行哉!今主上不顧禮義嫁我,若不從,則違嚴君之命矣。”於是克日交禮。慕容氏姿容婉麗,服飾光華,熾睹之甚喜。經再宿,慕容氏
偽辭以疾,熾亦不之逼。三日還第,沐浴置酒,言笑自若,至夕,密書其裙帶云:“死後當埋我於段氏墓側,若魂魄有知,當歸彼矣。”遂於浴室自縊而死。及葬,男女觀者數萬人,莫不嘆息曰:“貞哉公主!”路經余熾宅前,熾聞輓歌之聲,慟絕良久。
北魏元愉女
相關史料
《
北史 魏本紀第五》其冬十月,
高歡推
清河王亶(
元亶)子善見為主,徙都鄴,是為東魏。魏於此始分為二。帝之在洛也,從妹不嫁者三:一曰
平原公主明月,
南陽王(
元寶炬)同產也;二曰
安德公主,
清河王懌女也;三曰蒺藜,亦封公主。帝內宴,命諸婦人詠詩。或詠
鮑照樂府曰:“朱門九重門九閨,願逐明月入君懷。”帝既以明月入關。蒺藜(蒺藜公主)自縊。
宇文泰使元氏諸王取明月殺之。帝不悅,或時彎弓,或時推案,君臣由此不安平。
北周元皇后
西魏恭帝三年十二月,與
宇文泰合葬
成陵。孝閔帝登後,追尊母親元氏為王后。武成初年,又追尊為皇后。
相關史料
《北史 卷十四列傳第二 后妃下》周文皇后元氏,魏孝武之妹也。初封
平原公主,適開府張歡。歡性貪殘,遇後無禮。帝殺歡,改封后為
馮翊公主,以配
周文帝。生孝閔帝。魏大統十七年,薨。
恭帝三年十二月,合葬
成陵。孝閔踐阼,追尊為王后。武成初,又追尊為皇后。
唐宣宗女
相關史料
《新唐書 列傳第八》宣宗十一女。
萬壽公主,下嫁
鄭顥。主,帝所愛,前此下詔:“先王制禮,貴賤共之。
萬壽公主奉舅姑,宜從士人法。”舊制:車輿以鐐金扣飾。帝曰:“我以儉率天下,宜自近始,易以銅。”主每進見,帝必諄勉
篤誨,曰:“無鄙夫家,無乾時事。”又曰:“太平(
太平公主)、安樂(
安樂公主)之禍,不可不戒!”故諸主祗畏,爭為可喜事。帝遂詔:“夫婦,教化之端。其公主、縣主有子而寡,不得復嫁。”
永福公主。
齊國恭懷公主,始封西華。下嫁嚴祁。祁為
刑部侍郎。主薨大中時,追贈及謚。
廣德公主,下嫁
於琮。初,琮尚
永福公主,主與帝食,怒折匕箸,帝曰:“此可為士人妻乎?”更許琮尚主。琮為
黃巢所害,主泣曰:“今日誼不獨存,賊宜殺我!”巢不許,乃縊室中。主治家有禮法,嘗從琮貶韶州,侍者才數人,卻州縣饋遺。凡內外冠、婚、喪、祭,主皆身答勞,疏戚鹹得其心,為世聞婦。
義和公主。
饒安公主。
盛唐公主。
許昌莊肅公主,下嫁柳陟。薨中和時。
豐陽公主。《大唐故贈平原長公主墓志銘》 宣宗皇帝第十一女......享年二十有九。詔贈平原長公主。,,,,,,訣金闕兮長辭,袂王母兮裾拂瑤池。啟三清兮有佇,雖萬代兮何悲。
唐昭宗女
平原公主(?—?),
唐昭宗李曄女,母為積善何皇后。唐昭宗在鳳翔的時候,以公主下嫁李茂貞之子李繼偘,
何皇后說不可。
唐昭宗說:“不爾,我無安所!”是日,宴內殿,
李茂貞坐在皇帝的東南,公主拜殿上。李繼偘族兄弟皆西向立,公主遍拜之。及帝還,朱全忠移
李茂貞書,帶公主回到京師。唐末,
昭宗及其眷屬被太監劫持到鳳翔軍閥李茂貞那裡。另一個軍閥
朱溫為爭奪對
昭宗的控制權,把鳳翔城圍了一年多,皇族情況十分狼狽,諸王以下凍餓而死的每天都有,
宮中的公主妃嬪只能喝粥或吃湯餅。在這樣的情況下,為加強對皇帝的控制,李茂貞要昭宗把
平原公主嫁給他的兒子李繼侃。平原是何皇后的親生女兒,她知道李茂貞父子不是好東西,所以很反對這門婚事。
昭宗說:“如果不答應,我們連個安身之處都沒有!而且如果能借這門婚事擺脫目前的困境,就不必擔心你的女兒了(難道不是你的女兒?)!”天復三年(903年)正月二十日,婚禮正式舉行。跟以前的公主(尤其是同昌)比,平原的婚禮既寒酸又無禮。
昭宗只是在內殿拜了個小型宴會,
李茂貞坐在昭宗東南,平原在殿上行拜禮。駙馬李繼侃的族兄弟們都西向立,平原一個一個地拜見。婚後不久,李茂貞抵擋不住朱溫的進攻,把昭宗一家交出去了,但
平原公主已經嫁人,就被留下了。朱溫帶著昭宗一家回到長安,開始對昭宗還不錯。天復三年(903年)二月十八日,昭宗趁機請求
朱溫給李茂貞寫封信,要李茂貞同意讓平原公主回京。李茂貞答應了,很快就讓
平原公主動身,三十日,平原到達京師。我不知道回京對
平原公主來說是好還是壞,第二年,朱溫殺了
昭宗;四年後,
唐朝滅亡。平原不知是否在戰亂中被殺。
相關史料
平原公主,
積善皇后所生。帝在鳳翔,以主下嫁李茂貞子繼偘,後謂不可。帝曰:“不爾,我無安所!”是日,宴內殿,茂貞坐帝東南,主拜殿上。繼偘族兄弟皆西向立,主遍拜之。及帝還,朱全忠移茂貞書,取主還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