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頭(北宋沈括創作散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幞頭》是北宋沈括創作的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幞頭
  • 作者:沈括
  • 創作年代:北宋
  • 出處:《夢溪筆談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幞頭①,一謂之“四腳”,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腳②。晚唐方鎮擅命,始僭③用硬腳。本朝幞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④,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又庶人所戴頭巾,唐人亦謂之“四腳”。蓋兩腳系腦後,兩腳系頷⑤下,取其服勞不脫也;無事則反繫於頂上。今人不復系頷下,兩帶遂為虛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幞頭:包頭軟巾。相傳北周武帝時裁定用四條帶子,謂之“四腳”。隋時加桐木骨子,使巾頂高起,後世或以藤、竹等為骨。“幞”字舊讀pú,今讀fú。《幞頭》選自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
②硬腳:用金屬線撐起的巾腳。唐代皇帝所服的幞頭用硬腳,稍上曲;五代晚期以後,硬腳漸趨平直。
③僭(jiàn):僭越,超越等級本分。
④直腳:指平直的硬腳。宋人多用鐵線支撐。局腳:即曲腳,硬腳彎曲者。交腳:指前後腳互相交叉者。朝天:指巾腳上曲者。順風:指一腳下垂、一腳上曲者。
⑤頷(hàn):下巴頦。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幞頭,又叫“四腳”,就是四條帶子。兩條帶子系在腦後下垂;另兩條帶子由下巴頦下折返,繫於頭頂上,所以幞頭又叫“折上巾”。唐朝制度,只有人主的幞頭能用金屬線支撐的硬腳。晚唐時,地方鎮守官專擅權力,開始僭越本分而用硬腳。本朝的幞頭,有叫做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的五種,只有直腳的一種是不論貴賤都通行服用的。又老百姓所戴的頭巾,唐人也稱之為“四腳”。大抵兩條帶子繫於腦後,兩條帶子繫於下巴頦下,是為了在勞作時幞頭不致脫落;若無事時,則都反繫於頭頂上。今人通行直腳而不復繫於下巴頦下,則前面的兩條帶子都成為無用的設定。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進士。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並推薦衛朴修《奉元歷》。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1075年(熙寧八年)使遼,斥其爭地要求。又圖其山川形勢、人情風俗,為《使契丹圖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主張減少下戶役錢。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徐禧失陷永樂城(今陝西米脂),連累坐貶。晚年居潤州,築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舉平生所見,撰《夢溪筆談》。他博聞多學,於天文、地理、律歷、音樂、醫藥等都有研究。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升、煉鋼煉銅的方法等,凡有所及,無不詳為記載。又精研藥用植物與醫學著《良方》十卷(傳本附入蘇軾所作醫藥雜說,改稱《蘇沈良方》)。著述傳世的尚有《長興集》。使遼所撰《乙卯入國奏請》、《入國別錄》,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還保存一部分。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