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天魚(haikouichthys)是一種原始的擬似魚類生物,只有拇指般的大小,但卻是生命進化史上的巨人,擁有堅實的外殼和身體非常獨特,未來所有脊椎動物的祖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帽天魚
- 拉丁學名:Haikouichthys
- 界:動物界
- 綱:無頜總綱
簡介,特徵,我國研究,研究成果,研究意義,歷史研究,化石,
簡介
帽天魚 是一種原始的擬似魚類生物 。其下只有一個物種,就是耳材村帽天魚(H. ercaicunensis)。帽天魚的化石於雲南的澄江動物群(帽天山層)被發現,溯源於寒武紀,被認為是至今發掘的最古老的魚類。帽天魚確為已知最古老脊椎動物,它的發現對古生物學及動物源流的學說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把科學家原先預計有脊椎生物出現的時期早推至5億年前。
特徵
帽天魚身體結構接近現存的七腮魚。頭部有六片到九片腮,有明顯的背鰭。帽天魚有明顯的頭部及軀體。頭上有最少6個及可能9個鰓。它可能有脊索,但是標本只保存了一小段。標本失去了尾巴末端。背鰭指向頭部,現今的魚類中亦有少數是這樣的。帽天魚亦有腹鰭。在腹部有13個環狀結構,估計是生殖腺、排泄器官或其他東西。其骨骼並沒有生物礦化的跡象。
我國研究
研究成果
新華社電 科學家經過研究證實,在距今5.3億年的帽天魚化石上發現了脊椎骨和頭部構造,從而證實海口 魚類的祖先
魚確為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這標誌著脊椎動物起源研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帽天魚(6張)
帽天魚(2張)2003年1月30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教授舒德乾等與英、法、日等國學者共同完成的這一重要成果。在這篇題為《早寒武世脊椎動物帽天魚的脊椎骨和頭部構造》的論文中,詳細揭示了帽天魚的脊椎骨和頭部構造特徵,為證實帽天魚確為世界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提供了最新證據。這是《自然》雜誌第七次發表舒德乾等人關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中後口動物研究的系列性成果。
舒德乾說,從無脊椎動物“無頭類”躍進到脊椎動物(即“有頭類”)包含一系列的胚胎髮育和形態學上的創新,這就包括原始脊椎的出現和頭部的視覺、嗅覺、聽覺等感官的出現。顯然,這一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獨特的構造特徵,很可能恰好代表著進化科學界期 BBC《與巨獸同行》中的帽天魚
盼已久的由無頭類進化到有頭類的關鍵環節。
帽天魚(2張)2003年1月30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教授舒德乾等與英、法、日等國學者共同完成的這一重要成果。在這篇題為《早寒武世脊椎動物帽天魚的脊椎骨和頭部構造》的論文中,詳細揭示了帽天魚的脊椎骨和頭部構造特徵,為證實帽天魚確為世界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提供了最新證據。這是《自然》雜誌第七次發表舒德乾等人關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中後口動物研究的系列性成果。
舒德乾說,從無脊椎動物“無頭類”躍進到脊椎動物(即“有頭類”)包含一系列的胚胎髮育和形態學上的創新,這就包括原始脊椎的出現和頭部的視覺、嗅覺、聽覺等感官的出現。顯然,這一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獨特的構造特徵,很可能恰好代表著進化科學界期 BBC《與巨獸同行》中的帽天魚
盼已久的由無頭類進化到有頭類的關鍵環節。
研究意義
舒德乾進一步指出,對現生和化石低等魚類進行分支譜系分析的結果也證實,帽天魚的確是已知最原始的脊椎動物。這也證實了我國南方很可能是整個“脊椎動物演化大樹”的發祥地。
歷史研究
帽天魚家族(2張)早在1999年,舒德乾等人就在雲南澄江化石庫距今5.3億年的早寒武世地層中發現了“裸體”昆明魚和帽天魚,將已知最古老脊椎動物記錄前推了約5000萬年,被英國《自然》雜誌評述為“逮住第一魚”問題,從而給難題破譯帶來了希望。然而,這兩種魚起初報導時各自僅有一枚標本,其形態解剖學信息相當有限,尤其缺乏普通脊椎動物本應該具備的脊椎構造和頭部構造兩方面最關鍵的信息,致使其進化地位難以敲定。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新近發現的數百枚帽天魚軟軀體構造標本,提供了大量新的重要生物學信息,其中正好包括頭部構造和原始脊椎構造兩方面的信息,成為研究脊椎動物關鍵器官起源演化的可靠證據。
化石
出圖化石的地方
帽天魚生活範圍帽天魚是地球上最早的脊椎動物是一種無頜的魚形動物,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科學家們終於在我國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中發現了迄今所知的最早的脊椎動物--昆明魚和帽天魚。這一重大發現表明,“脊椎動物在早寒武世就已經開始分化了”。地球上的第一條魚終於發現了。帽天魚有明顯的頭部及軀體。頭上有最少6個及可能9個鰓。身體上有若干節。背鰭指向頭部,現今的中亦有少數是這樣的。帽天魚亦有腹鰭。在腹部有13個環狀結構,估計、排泄器官或其他東西。其骨骼並沒有生物礦化的跡象。現生最低等的無顎魚中的圓口類,它包括盲鰻和七鰓鰻兩個類別。脊索的周圍並無任何脊椎組分,所不同的是,在脊索的背方出現了很小的弧片狀脊椎組分。而帽天魚則在脊索的周圍形成了按節排列的軟骨型原始脊椎,進一步強化了中軸構造對軀體的支撐作用。前者僅以縱貫軀幹的粗壯脊索構成它的軸向支撐,脊索的周圍並無任何脊椎組分;後者的情形相似,達爾文在撰寫時,寒武紀地層突然出現了結構非常複雜的三葉蟲的事實讓他感到非常頭疼,因為在當時還沒有發現任何寒武紀之前的動物化石記錄。以後,雖然前寒武紀的化石不斷的被發現,但化石記錄給世人展示的仍然是一幅早寒武世生物在短短的幾百萬年間爆發式演化的圖景。自1960年以來,人們開始用“寒武紀大爆發”來稱呼這一生物演化事件。寒武紀大爆發最有力的證據就是1984年發現的生物群。研究表明,5.3億年前雲南東部是一個充滿勃勃生機的汪洋大海,幾乎所有的現在“門”一級的動物--從低等的海綿動物到高等的脊索動物,在這裡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早寒武世昆明魚和帽天魚的發現,不但將脊椎動物的化石記錄至少提前了2000萬年,而且豐富了生物群多姿多彩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