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行三昧

據《般舟三昧經》,以阿彌陀佛為本尊,為修般舟三昧所設之堂舍。又稱常行堂、般舟三昧院、阿彌陀三昧堂。

簡介,內容,相關解釋,

簡介

常行三昧據《般舟三昧經》,以阿彌陀佛為本尊,為修般舟三昧所設之堂舍。又稱常行堂、般舟三昧院、阿彌陀三昧堂。
常行三昧常行三昧

內容

般舟三昧法,始行於東晉慧遠大師,其廬山般若台精舍,即此種念佛道場之濫觴。至唐代,承遠大師於南嶽衡山建般舟道場,其門人法照大師,於五台山竹林寺建道場,兩處均修般舟三昧。日本圓仁大師至五台山,學得念佛三昧之法,回日本後於比睿山建立常行三昧堂,始修此法。

相關解釋

這四種三昧,第一種是“常行”。諸位看錶解裡頭,“亦名佛立”,也叫佛立三昧,就是“般舟三昧”;般舟是梵語,意思就是前面所講的。底下小註:“般舟經,以九十日為期,專念彼佛。”彼佛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善知識吉祥雲比丘,我們今天用的是《四十華嚴》,用這個本子。吉祥雲比丘就是修這個法門,所以善財童子去參訪,他不在道場,他在別峰。你想想那是代表什麼意思?不在道場,道場是比喻一般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道場;別峰是特別的一個法門,他在另外一個山頭,到那邊去才找到他。他在那個地方經行,在那個地方念佛,所以他修的就是般舟三昧。常行,不坐、不臥,所以也叫佛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