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芝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省交城縣
- 出生日期:1911年
- 逝世日期:1985年
- 職業:編輯者
個人簡介,個人經歷,
個人簡介
常芝青,(1911年—1985年),原名守廉,山西省交城縣人,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晉西北《抗戰日報》編輯部主任、副總統輯、總編輯,《晉綏日報》總編輯、社長,新華通訊社晉綏總分社社長。建國後,歷任重慶《新華日報》社副社長、社長,中共中央西南局宣傳部副部長,北京時代出版社社長,《光明日報》總編輯,《大公報》總編輯兼財政經濟出版社社長,《財貿戰線》報、《中國財貿報》負責人,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辦報提出的要求是:每個字都要對人民負責。
個人經歷
1932年閻錫山成立的中國青年救國團,常芝青在太原創辦《中報》(後改為《新中報》),他擔任副刊主編、新聞編輯,乘便宣傳愛國民主主義思想和抗日救國道理,後因刊登閻錫山政府官員大貪污案訊息,被革職。在中國革命處於低潮、白色恐怖籠罩山西1934年他毅然投入革命隊伍,次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從這時起到1939年,常芝青受黨的委派,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和地方政權工作。1934年春,參加黨的外圍組織革命互濟會和討蔣救國會,擔任黨團書記,同時參加了杜任之(中共黨員,時任閻錫山的高級參議)主持的文藝通訊社,主編《文藝舞台》月刊,並組織文藝團體,創辦刊物,置身於太原的新文化運動。
《抗戰日報》1942年創辦,這年下半年常芝青就任報紙的總編輯,由於當時的報紙在鼓勵根據地抗日軍民的鬥志和信心,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方面卓有成效,敵人怕報紙,經常逐門挨戶搜查,並高價收買,規定每張《抗戰日報》10元或兩斗小米。報紙成了抗戰強有力的武器。在創刊二周年時賀龍同志以《強有力武器》為題寫道:“抗戰日報猶如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一面旗幟,廣布新民主主義光華,團結著晉西北的民眾奮鬥前進”。
1946年7月1日《抗戰日報》更名《晉綏日報》,他先後擔任副總編輯、編輯部主任、總編輯、社長併兼任新華社晉綏總分社社長。他是《抗戰日報》、《晉綏日報》唯一歷史報紙從創刊到終刊全過程的報社領導人,《晉綏日報》辦得很有特色,生動活潑,尖銳潑辣,在當時各解放區的黨報中出類拔萃。常芝青在這天的社論《本報今後的任務》中說:“本報將一本初衷,無條件的為我全晉綏人民服務,晉綏人民的利益,就是本報的利益,晉綏人民的疾苦,就是本報的疾苦,使之真正成為人民的喉舌”。同年9月以後的3個月中,《晉綏日報》在有關土地改革和民眾運動的宣傳中出現了包含“左”傾錯誤偏向的報導和編者按,1948年初,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為糾正這種“左”的偏向,發了一系列指示,常芝青組織報紙工作人員學習、總結經驗教訓,在《晉綏日報》上以編輯部的名義做了長篇檢查。
1948年4月,毛澤東接見了《晉綏日報》的同志,發表了著名的《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對報社的工作和經驗作了充分的肯定,並讚揚芝青同志“很有點學問,有點馬列主義”。
1949年5月1日《晉綏日報》終刊,同年10月底,常芝青隨劉鄧大軍到重慶辦報,12月10日,中共西南局機關報《新華日報》創刊,常芝青任社長。從農村到城市,環境變了,工作重心變了,辦報也要跟上變化。他及時總結經驗,吸取其他城市報紙的優點。一年後他在總結工作時提出:“報紙存在的缺點是聯繫實際不夠、聯繫民眾不夠、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夠,並針對性的提出了改進措施。” 他注重開展通訊工作,充分發揮編輯人員的積極性,他率先向地方派出記者,建立記者站,抓住典型在報紙上開展討論,他鼓勵編採人員經常深入工廠、農村、街道,同民眾打成—片,交知心朋友,深入採訪,搞好調查研究。為培養幹部,他把記者派往工廠兼職。他在繁重的領導工作中,要分出很多精力去培養年青人。他讓記者向工人解釋清楚,他就是為了要對每個字都負責任。只他—個人力量小,要培養報社的更多編輯記者。經過三年左右的工作,在常芝青親自主持下,《新華日報》在全國成為年輕幹部成長最多、最快的報社之一。
1954年,大區撤銷,8月《新華日報》終刊。常芝青調北京,就任時代出版社社長。兩個月後,調任《光明日報》總編輯和首任《光明日報》中共黨組書記,他團結和起用一批老報人,大膽實行報紙改革,在全國率先由直排全部改橫排,重視報紙專刊,把《光明日報》辦得大有起色。1957年反右派之前,調任《大公報》副社長兼總編輯、中共黨組書記,後兼任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社長,並任國務院財貿黨委委員。在長達9年的複雜多變形勢下,把《大公報》辦成具有明顯特色的全國財經報紙。
1966年“文革”初期,《大公報》被迫停刊,改出《前進報》,常芝青調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兼報社黨委第二書記,同時兼任《前進報》社長和總編輯。在“文革”期間,遭受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長達8年之久,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他同林彪、“四人幫”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1978年初,受國務院財貿小組委託,常芝青創辦並主持了《財貿戰線》報(後改為《中國財貿報》,是《經濟日報》的前身)的工作,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商品經濟的宣傳和討論,積極鼓勵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以病弱之軀,為冤假錯案平反而操勞。 常芝青曾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擔任過中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副主席;粉碎“四人幫”後,當選為北京市政協第五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1978年2月,姚依林同志請常芝青再辦報,並說:“你過去是大報總編,現在請你來辦小報,真有些委屈你了。”他說:“這無關緊要。十多年沒事幹,現在又能辦報了,由小到大,逐漸發展”,又辦起了《財貿戰線》報(1981年改名為《中國財貿報》)。他身體已經不支了,1980年以後他離開了辦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