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通過測試將被試個體的心理發展水平與某一特定群體的心理發展水平進行比較,確定被試心理發展水平在這一特定群體中的相對位置的測驗。
這類測驗的目的主要是在於衡量被測對象相對水平,套用於以選拔為目的的大規模測驗中。因此,被測對象在這類測驗上所得的分數單獨來解釋是毫無意義的,而必須將它放到被測對象所在的團體中,從而直接或間接地以被測對象在該團體中的相對等級或相對位置來評估其能力水平。這一團體即常模團體,常模團體在測驗中的分數分布就是這類測驗分數解釋的參照標準:
常模。
相關概念
常模參照測驗中被測對象相對心理發展水平的衡量依靠常模的確立,而常模又是在標準化
樣本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而,在這裡
常模和標準化樣本是兩個重要的概念。
常模
常模是根據標準化樣本在測試上的測試結果,經過一定統計技術處理後,建立起來的具有參照點和單位的測試結果評價參照系統。
標準化樣本
標準化樣本是來自目標被試總體的足夠大的有代表性的樣本。它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一是標準化樣本的成員必須給予確切的定義,即成員必須都是具有某一研究特徵的個體,如測量學前兒童是否具備閱讀條件,標準化樣本的成員應是還沒有實施閱讀教學的幼稚園的兒童,在一個全域中,各小團體在一個測驗中的作業常有差異,假如這些團體的作業表現出不同水平和範圍時,則應對每個團體分別建立常模;二是標準化樣本必須是欲測量的全域的一個代表性樣本;三是取樣的過程必須有詳細的描述,如取樣的過程、技術、樣本的規模、取樣的時間、與測驗發生聯繫的變數(性別、年齡、種族、地理地域、家長職業、城市與鄉村)等;四是標準化樣本的規模要有適當的大小,一般來說,取樣誤差與樣本大小成反比;五是標準化樣本是一定時空的產物,在一定的時空中抽取的標準化樣本,只能反映當時當地的情況,隨著時空的變更,標準化樣本就失去標準化的意義,需修訂常模。
設計與編制
原則
首先要有明確的測試目標領域,編制的項目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常模參照測驗的統計指標要求適中,項目的難度值在0.3—0.7之間,區分度值應高於0.3;施測過程、計分方式和結果解釋應標準化,保證每次測試結果之間的可比性;需提供信度和效度等信息資料。
分數解釋
為確定個體的測驗得分在標準化樣本群體中所處的位置,就要把原始分數轉換成某種相對測量指標,也就是說,必須將原始分數轉換為導出分數。 原始分數(raw scores) :實施測驗之後,我們依照測驗指導書(即測驗的記分標準),對照被試的反應所計算出的測驗分數,它反映了被試答對項目的個數或作答正確的程度。導出分數(derived score):在原始分數轉換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規則,經過統計處理後獲得的具有一定參考點和單位,且可以相互比較的分數。 按某種規則將原始分數轉化為導出分數的過程稱為分數的轉換。分數轉換基本上採用下列兩種方法之一:縱向轉換(發展性常模):即把個體得分與不同年齡的發展水平比較,並轉換成相應的等級水平;橫向轉換(群體內常模):把個體得分與同一群體其他人的分數進行比較,從而確定個體的等級位置。
發展性常模
如果測驗所測量的特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持續又穩定地變化的,則可以將不同年齡階段的平均表現製成常模,這一常模就是發展常模。 發展常模通常是以各年齡階段或年級被試的平均水平為參照點,以年(月)為單位,常模組原始分數轉化成相應的年齡或年級水平後而得到的量表分數連續體。發展性常模主要包括
心理年齡(智力年齡)、
比率智商、
年級當量和
順序量表。
群體內常模
它指的是把被試的測試成績與相同性質群體被試的表現進行比較,包含百分等級分數常模、標準分數常模等。百分等級分數常模是基於分數及其百分等級的對應關係建立起來的參照標準,一個原始分數的百分等級是指在一個群體的測驗分數中,得分低於這個分數的人數的百分比。標準分數表示在一個分布中,個體分數在平均數之上或是之下多少個標準差,是一種具有相等單位的量數,常用的標準分數有
Z分數、T分數、CEEB分數、
離差智商、正態化標準分數、
標準九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