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箴 (1894—1944),名勤銘,字志箴,以字行。河南省欒川縣城關人,早年家貧,童年時,其母以樹枝畫地,教其認字。及長,白天入塾攻讀,夜則伴母 繅絲。其母病故,因家貧無埋葬之地,乞占廟產一席之地,被豪紳拒阻,經過求親乞友,多次周折,方兩易其地而後葬,志箴大慟,鄉鄰亦為之嘆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志箴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省欒川縣城關
- 出生日期:1894
- 逝世日期:1944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志箴聰敏好學,得到鄰人王志貞幫助,考入開封公立農業專門學校,1919年畢業,因成績優異,留校任教。翌年由河南省府議員史保全推薦,任直魯豫巡閱使署蠶桑處長。1923年又受聘任河南省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校長。1927年結識張鍅,先後由張推薦歷任新安縣縣長、國民革命軍二十路軍少將軍需處長、河南省政府委員兼賑濟委員會委員、建設廳廳長、財政廳廳長等職。1938年志箴任國民黨中央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1942年被選任第三屆國民參政會參議員。
人物經歷
志箴關心青少年和教育事業,“七·七”事變日軍侵華,加之水旱頻仍,大批災童、難童流離失所。1938年由他建議,經河南省政府批准籌建災童教養院。他先後興辦私立任時女中、嵩岳中學、耕莘中學和耕莘國小。志箴解囊捐資,置地百畝,作為耕莘國小基金。併兼任耕莘中學名譽校長,物色聘請教師,對耕莘中學會考中成績優良的學生贈送圖書,進行鼓勵。
1920—1925年,他在直魯豫巡閱使署任職期間,為洛陽西工的綠化親自規劃,巡視栽種。洛陽桑園街因當時栽種大量桑樹而得名。
志箴曾於1929年、1933年兩次向河南省政府及國民政府請求將其故鄉欒川設縣治,1935年11月23日,國民政府照準,由行政院轉內政部咨復置縣,後因抗日戰爭爆發,未能施行。
1934年志箴為母建造陵園,歷經四年,占地五畝,邀請社會名流及國民黨政要員章太炎、徐世昌、吳佩孚、馬相伯、于右任、張學良、戴傳賢、林森、蔣介石、汪兆銘等數十人為陵園題詞,鐫刻碑碣於園中,留下一代珍跡墨寶。又在祭堂內附設育才圖書館,購置二十四史、《萬有文庫叢書》等圖書2000餘冊,供學習借閱,為欒川圖書館之始。併購柏樹苗數萬株,綠化陵園後龍寨坡,今已蔥鬱成林。
此文源之欒川縣誌 卷八
常關氏墓園石刻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