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式太極拳

常式太極拳

常式太極拳,又名《吳式老架太極拳》,別名《班侯小架》,或《全佑老架太極拳》,師祖常遠亭繼承了楊班侯及全佑宗師的拳法,太師父常雲階家傳,子承父業,經常家兩代人繼承和發展,形成了風格獨特、別具一格的拳法,本門屬龍形太極,旋轉盤繞,雲水八方。共有109式大功架套路、四平架(圓架)、流水架(小架、快架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式太極拳
  • 外文名:CHANG SHI TAI JI QUAN
  • 又名:吳式老架太極拳
  • 創人:常雲階
  • 傳統套路:109式
  • 特點:博、大、精、深
  • 創作時期:1900s
創始人,常遠亭宗師,相關文章,戴筆宗師,發展,特點,主要要求,傳統套路,

創始人

太師父常雲階先生(曾用名常慶祿,一代武林隱秀,常先生為人德高望重,故知其名者尊稱常伯伯)蒙古族人, 1906 年出生在北京清皇朝一代武術世家, 1970 在上海逝世,享年六十四歲。

常遠亭宗師

師祖常遠亭( 1870-1928 ),師從全佑( 1834-1902 ),致力於太極拳的研究,拳藝精深,藏而不露,以散手著稱京城,善使虎頭雙鉤。後經全佑推薦在楊班侯( 1837-1892 )那裡進一步深造。常遠亭年輕時就任清廷四品大內帶刀侍衛,武藝精湛、深得太極拳之奧秘。後任二品廷院拳院只向王公、貝勒和皇子授拳傳技,從不外傳,正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江湖上知其名者多,見其人者少。由於當時授拳對象不同,常遠亭放慢動作和速度,但仍保持技擊性,均用低架訓練腿力和腰力,手足並用。以腰為主宰,左旋右轉,內外兼修,自始至終保持低沉婉轉、剛柔相擠、內含摺疊、勁走螺旋,其內意極其豐富,當時他的眾師兄弟均稱其拳架為“七大爺”架(常遠亭在眾師兄弟中排行第七。)常遠亭宗師生有三子,長子常慶祿(雲階),次子常慶壽,三子情況不明,生於1926年。常雲階是其拳術繼承人,子承父業。

相關文章

常雲階宗師
作者 戴筆 李明
常雲階(1906~1970),誕生於北京,生肖屬馬,蒙古族人,世居北京。明朝末年北方女真人崛起於白水黑山之間,常雲階祖先跟隨清太祖入關建座大清有功,封為多羅親王,每歲撥供皇糧銀子數千兩。常家世屬清朝宮廷貴族階層,生活安逸富裕,直至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清皇退位。其父常遠亭文化水平較高,太極拳藝精湛,太極理論精深,在全佑九個弟子中排行老七,人稱七大爺。每次教授太極拳經、拳論都由常遠亭主講,他的太極拳練法盤架都別具一格,實際上經過長期的經驗結晶已形成獨特的流派。常雲階老先生自幼受到父親的薰陶,六、七歲時就隨父親練太極拳,其父對他要求極為嚴格,每天練拳數遍。在父親精心傳授下,十幾歲時便能練得一手漂亮柔韌、極其挺秀的太極拳。(近從學者為紀念常雲階,而自稱為常式太極拳。)為選好家傳老吳式太極拳接班人,常雲階老先生登門拜訪尋找繼承接班人。1949年五一節後,常雲階由張偉鞏(建平中學學生)陪同,找訪戴筆,因戴筆正好外出,而未謀面。特留下一紙條:“聞先生善打太極拳,又能中醫推拿針灸,特來拜望。常雲階”因工作忙,一時未回訪。一個星期日上午,常雲階由張偉鞏陪同過江,至鞍山四村77號戴筆家,雙方見面倍覺親切。當時常雲階老先生介紹了自己太極的淵源情況,演示了一套老架太極拳,也介紹了吳式新架的特色。兩人志同道合,很是投緣。從此,戴筆拜常雲階老先生為師,專攻吳式老架。常雲階老先生十幾年來,一招一式從勢式,走勁,用意,運氣,效用,醫療等方面,細緻講解,不厭其煩,並要求弟子勤奮練功,發揚光大,造福人類。常雲階老先生這種對弟子既教藝,又教人的高尚品德,深受弟子們和社會的普遍敬佩。滿清政府垮台後常雲階先生因其貴族出身,為免招麻煩不得不穩其身份,與武術拳師田肇麟隨抗日消防隊由北京南下上海,繼續太極拳的研究。
常式太極拳
抗戰結束後,常雲階先生幾十年生活持之以恆,刻苦勤奮練功,太極拳法已爐火純青。在家傳的基礎上深探太極理論,並集百家之長,形成獨特的龍形、古樸蒼勁、低沉婉轉、循經導脈、武醫相融的太極拳術。既有別於吳式又不同於楊式。所練太極拳有著濃郁的傳統太極色彩。繼承各家太極精髓又弘揚了太極真諦。為太極拳的繼承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公元 1970 年故世後,其門徒以及他的眾多師兄弟為了紀念常雲階先生的功績、將常式太極拳在上海等全國各地廣為宣傳、推廣,蜚聲武林。
武林太極隱秀常雲階老先生傳授全佑老架(班侯小架)太極拳風格別具,足可別立一幟,惟生平素以“以武會友拳藝高,以藝怡性新雅情”,不班門弄斧自命一家。

戴筆宗師

常式太極拳(吳式全佑老架)繼承發展開拓(研究)者——戴筆
戴筆(1927年11月——1998年3月),常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世居上海。自幼受外祖父影響,從小喜愛武術,中醫,在國小中學時代就拜師練吳式太極拳(吳監泉,馬岳梁)。1945年,考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本科),拜國學經學大師,唐文治,王遽常為師,進修經、史、子、集、古典文學和諸子哲學。
同期投拜沈彬翰(前佛學書局經理),拜圓英大師學習研究佛家氣功,又投拜太極拳推拿著名專家葉大密為師,學習研究楊式太極拳,推拿。又拜著名針灸教育家陸瘦燕學習針灸學。
1954年,由於機緣結識並投拜武林隱秀清朝親王后代常雲階老先生為師,學得中國皇室秘傳《吳式全佑老架太極拳》,內容豐富多彩,風格獨特,足可另立一幟。常雲階老先生在世時,就著手成立常式太極拳(吳式全佑老架太極拳)研究會,並編寫《常式太極拳大全》。十多年中,常老師把全套勢式一招一式全面反覆校點,有百遍之多,戴筆老先生很快就登堂入室,覺得受益匪淺,並下決心加以弘揚。戴筆老先生走架清淡、冶煉,古樸、蒼勁,輕靈、活潑,立體渾圓,藏鋒。精太極內經功法、大功架,圓架、流水架(快架);武當太極劍(行劍),精古法針灸,點穴推拿。戴筆1970年聘任上海市武術協會科學研究會委員,任常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上海民間氣功研究會會長,上海中華醫學研究會個人會員,集體會員。先後擔任同濟大學、上海虹口業餘大學,老年大學,國際培訓班主講教授、總教練和教練。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浦江之聲”,曾專門做過報導。法國功夫雜誌也曾有刊登。其太極拳照片(由著名攝影家楊大衛拍攝)曾於1990年3月在英格蘭沙遜德參加國際影展,於1991年3月~12月在日本20城市參加國際影展,1991年5月在北京新華社舉辦的尼康攝影展展出。
常式太極拳戴筆大徒弟——周建強
戴筆老先生早期在張江中學教書時所收徒弟,精大功架,推手和散手。走架低沉,婉轉,柔韌,挺秀,活潑、輕靈。
常式太極拳戴筆關門徒弟——李明
戴筆老先生於同濟大學教授太極拳時所收徒弟,1990年畢業於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工程系。精太極內經功法,大功架,圓架,和快架。兼研究推手和散手、古法針灸和點穴推拿。走架低沉、婉轉,柔韌、古樸、蒼勁,內涵寓意豐富。

發展

常式太極拳又名全佑老架,簡稱老吳式,別名班侯小架。常氏傳全佑老架太極拳——是優秀的傳統太極拳種之一,此拳源自前太極拳名家全佑老先生(1834~1902),得自楊家太極拳名手武林傳奇人物楊祿禪(1799~1872)和楊班侯(1837~1892)父子倆,先學得外傳大架,後由於全佑意志堅決,勤奮苦學,另行再教給家傳的練功小架,後技藝大進。楊祿禪三徒:凌山、萬春和全佑,其中全佑得真最冠。
王茂齋(1862-1940)山東掖縣人,王茂齋老先生祖居山東省萊州市(原掖縣)大武官村,他是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鑒泉的師兄。而後全佑家傳嫡子吳監泉老先生(1870~1942),由北京到滬演化為《吳式新架》。全佑弟子王茂齋,他與吳鑒泉齊名,素有“南吳北王”之讚譽。“南吳”是吳鑒泉先生,他1928年去上海教拳,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南方吳式太極拳系。“北王”就是王茂齋先生。至今,以北京為主的我國北方地區習吳式太極拳者,多為王先生的門下。
全佑同時傳授至親常遠亭老先生(1870~1928),其在師兄弟中排行第七,保持傳統再家傳嫡子常雲階老先生(1906~1970),稱為“吳式老架”,也稱七大爺架。在其生前晚年繼傳自己兒孫同時,始傳同道愛好者門人弟子,長期深得老架真傳,篤實輝光,常門立雪者,在上海有戴筆、吳邦才、張偉鞏、汪波、馬殿臣等諸人。該架一直作為家傳盤手盤架的架子,又名“大功架”。長期相傳較少,見習不多。此拳一體三架,一架三形。分別為大功架、四平架(圓架)和特別寶貴的用架小架太極拳——流水架,也稱快架,其中流水架僅傳了戴筆一人。
太極拳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武術的珍貴遺產,是體育運動中的最適合於健身的具有科學原理的優秀拳種之一,為祖國之瑰寶。在繼承的基礎上,在推廣的實踐中,不斷的積累經驗,由此誕生了以常雲階先生為代表的“常式太極拳”。
1984年,在顧留馨老師主持召開的全市武術挖掘整理總結大會上,全國武術主席蔡龍雲教授在大會上鄭重宣布:“太極拳發展形勢大好,現在,又有一種新的流派—常式太極拳,這是百年以來新的發展,現在太極拳有陳、楊、吳、武、孫、常六大派… …”
“常拳既有別於吳式又不同於楊式,其架式低沉,勁走螺旋、內意豐富、起伏自如,具有濃郁的古典太極拳色彩。經研究,一致認為這是吳式的老架子、楊式的大架子,經常家父子二代人學而後化,獨具一格的太極拳。”
上海市武術學會主席 顧留馨
一九七六年九月十日

特點

作者 戴筆 李明
中國優秀傳統各派太極拳,真是汪浩海洋,宇宙碧空,至大至極。常氏太極拳尤為絢麗多彩,可用博、大、精、深,四字加以概括。
1、 根據太極經典著作理論,一絲不苟,一勢練成,再練一勢的優良傳統教學,初練大功架(功架),要求勢式低沉蒼勁,繼練四平架(圓架),要求勢式典雅流暢,功巧結合。再後深入練流水架(快架),要求立體渾圓,勢式輕靈,氣韻蘊動。一般學者都能短時登堂,功架只是起興,上乘精義尚在後者圓架和快架之中。一體三架,一架三形也。源宗一拳,源由精益求精。
2、 根據中國《易經》哲理,A、簡易B、不易C、變易,三原則,始終貫徹於升華演變一體三架的盤架中,大功架簡易精煉,嚴謹而不呆板,圓架流暢美觀大方,而不離陰陽變化,快架輕靈活潑變幻莫測,神凝而入逸,拳藝而上品。走弧圓,走五行,走八卦,走十三勢,走十三法,走六合勁,全面而有重點。上品太極拳練天地造化,天運地載,天生地育之義,練天道、地道、人道(三道)之勢,因而,常氏太極拳多起伏,有騰跳躍起,自始至終太極圓弧,反反覆覆,重重疊疊,縱橫交錯。
3、 根據《易經》的四大功能:
(1) 尚其文,修其辭。整套拳名稱典雅富有詩情畫意。如野馬分鬃,具有開展奔放的氣韻;玉女穿梭具有輕靈敏捷的氛圍。
(2) 制器者,尚其像。如雲手具有似行雲流水般高雅清新;五虎勢:打虎勢,豹虎推山,豹虎歸山,彎弓射虎,跨虎勢,具有雄威而不躁暴的俊雄神態。
(3) 以靜尚其變。如常式拳套中,起勢、收勢合太極,上勢、下勢,摟膝拗步,倒攆猴,上步七星,退步跨虎,因用意不同雖連環三式手法不同。以靜待動,含意深,蓄招多,而尚其變。靜中內含《易經》“未展尖”元玄法太極八門五步十三法。動有隱動,潛動,微動,顯動之分,靜有清靜,安靜,寧靜,逸靜之辯,形動則精流,精流則氣暢,氣暢則血通。
(4) 卜巫尚其占。常式太極拳家傳獨特的“敷聽問答粘走化,沾連粘隨得急發”,盤架盤手走勁,以科學文武結合的方法,靈敏大腦,綜合分析猜測。
4、 常氏拳架中,不同程度地蘊含著中華傳統的優秀氣功和練法,如常氏起勢、收勢的合太極,內含養氣功的全部姿勢和練法,活步攬雀尾不獨是太極拳的十三總勢,而是很典型的靜功兼動功,如韋陀獻桿勢,摘星換斗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九鬼倒泄牛尾勢,出爪亮翅勢,餓虎撲食勢,踢足、分足、瞪足,觀井勢,打躬勢,掉尾勢……功能勢式相像,吞吐開合練法相似,故有太極拳包含氣功之說,事實也確存在。
5、 中華傳統氣功是防病強身最安全最有效的鍛鍊方法,常氏太極拳結合《黃帝內經》十四正經,奇經八脈,能活血化淤,促進新陳代謝,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和內臟功能。說來也奇,隨舉二例:
(1) 1960年患者黃金根(男)40歲,住浦東新區,農村幹部,身患六種慢性病,(醫院 診斷:高血壓,心臟病,肺結核,肝脾腫大,腸胃病,膀胱疼,終夜失眠。)多年四方求醫治療無明顯效果,經練常氏太極合太極和攬雀尾二式堅持不斷,一年後好轉,二年後轉病為康。
(2) 1961年,上海冶煉廠名叫刁一智,(男)41歲,患五種慢性病(主要是滑精),身體如柴,終日睡床,多年醫院治療無效,無法之下,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學習了常氏太極拳,長期堅持,四十年來,病去身體得到康復。
(3) 2003年,在東苑綠世界小區舉辦了一期培訓班(為期四個月)。有病的學員,大都病情有好轉,其中一位四十多歲(本科),因長期工作勞累,膝蓋疼痛,結束時,已痊癒。另一位女士(本科、上班),五十多歲,住五樓(無電梯),平時上樓在二樓需要休息一下,培訓班結束,已能從一樓直上五樓,且胃口較好,精力充沛。
6、 練太極拳成功之道在一“悟”字,明懂拳法,悟通拳理,主要練吐納,練意識,練導引,在一“調”字,能調呼吸,然後能靈活。練太極樞紐“腰隙”(命門穴),主宰於腰,化於腰,發於腰,形於腰,活潑於腰。常氏太極拳在盤架時,形似九龍盤旋,上下四面翻騰,雲水八方迴蕩,勢式氣勢洶湧澎湃。
7、 練內家太極拳,最終是“修身養性,性命雙修。”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常氏太極拳,在太極拳中精美無比。“抑揚頓挫盤太極,逍遙怡靜養心身。”
流派互生,各有所長,吳氏全佑老架正宗傳統,風格別具特色:
(1) 架式幽沉、輕靈舒展,柔韌挺秀、寧靜高雅、武藝合一。
(2) 動作細緻、含意豐富。有起伏、有隱藏發勁、跳躍,功巧體用合一。
(3) 疏十四經絡,導八脈氣血。具有顯著的強身保健功效,武醫合一。
最後敬錄常雲階老先生遺作: 太極十三別古今,以來後世重修身, 須得輕靈並堅韌,良師秘傳此最真。

主要要求

常式太極拳的拳架和套路主要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八法,及前進、後退、右盼、中定、四正、四隅等五步而組成。在運動上的主要要求是:松、穩、慢、勻以及連綿不斷、平氣舒展。一招一式象流水一樣流動自然,使自己在任何狀態下像水一樣的隨遇平衡和適應性、包容性,及無形無象。
松:是機體內外都要鬆弛舒服,首先放鬆大腦,俗稱“平心靜氣”,心者意也,在開始操作的前後,要摒除一切雜念,專心致志於心靜體松,使身體各部位在全部放鬆得到充分休息調整,發揮它對機體各系統的支配能力,而達到內壯的效果。
穩:是在練拳時,招式要穩,要中、要正,做到“尾閭中正神貫頂”。“尾閭中正”就是把脊椎和頸椎豎直,以中心的活動力來運用重心的支撐力,避免偏重,使周身得到均衡的活動。通過螺旋式的弧行動作從外到內勁,從松到柔軟,從柔軟到靈巧。
“神貫項”又叫“頂頭懸”,是以神氣貫頂的意思,所謂神有所持,意有所思的表現,也就是收斂了高級神經中樞的分散力,使之集中,而另有一種專一想像的目標,從而得到意、氣、神溶為一體。
慢:是在練拳時,動作要慢,以意的支配,而表現到機體四肢上,由極靜中生出來的動是極動,由極慢中生出來的快是極快,所以在運動時,要不急不躁,在這似動而不急動、似靜而不純靜的活動中,完成這一整套的練法,使得周身的關節,得到平常活動範圍以外的超然活動;可是外雖動,而不擾於內,這樣的操作,非但不傷氣,且可養氣,能使全身的筋骨、關節和肌肉,受不到激烈壓迫;由於起伏轉折的動作,可以逐漸達到體質健康的目的。因此年老體弱的人,進行這種由淺入深的身體鍛鍊,是適合的。在腰的帶動下,做好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上下相隨,做到勢斷而意不斷、氣不斷、神不斷。
勻:是在練拳的姿勢上,應當舒展的儘量使之舒展,應該緊湊的也要適當地緊湊,不可有團聚和氣滯的動作,呼吸與姿勢都要均勻平和。這樣不但可以幫助血液循環,而且可使肺活量加強。不要忽快、忽慢、滯頓,要連綿不斷,運氣如抽絲,邁步如貓形。
這四個要領是相輔相承的整體,在這松、穩、慢、勻和連續不斷的活動中,來完成太極拳的一套練法,久之自可取到改善健康狀況的效果。

傳統套路

1 起勢
2 手揮琵琶
3 攬雀尾
4 單鞭
5 上步擠
6 提手上勢
7 白鶴亮翅
8 左摟膝拗步
9 手揮琵琶
10 左右摟膝拗步
11 手揮琵琶
12 進步搬攔捶
13 如封似閉
14 抱虎歸山
15 十字手
16 右摟膝拗步
17 攬雀尾
18 斜飛勢
19 肘底看捶
20 倒攆猴
21 單鞭
22 上步擠
23 提手上勢
24 白鶴亮翅
25 斜摟膝拗步
26 手揮琵琶
27 海底針
28 閃通背
29 翻身撇身捶
30 退步搬攔捶
31 上步擠
32 攬雀尾
33 單鞭
34 雲手
35 單鞭
36 左高探馬
37 左披身
38 右踢腳
39 右高探馬
40 右披身
41 左踢腳
42 轉身左蹬腳
43 左摟膝拗步
44 右摟膝拗步
45 進步栽捶
46 翻身撇身捶
47 上步左高探馬
48 左撇身二起腳
49 退步打虎勢
50 雙峰貫耳
51 右披身
52 左踢腳
53 轉身撲面掌
54 左披身
55 右蹬腳
56 進步搬攔捶
57 如封似閉
58 抱虎歸山
59 十字手
60 右摟膝拗步
61 攬雀尾
62 斜單鞭
63 野馬分鬃
64 玉女穿梭
65 攬雀尾
66 單鞭
67 雲手
68 單鞭
69 單下勢
70 左右金雞獨立
71 倒攆猴
72 單鞭
73 上步擠
74 提手上勢
75 白鶴亮翅
76 斜摟膝拗步
77 手揮琵琶
78 海底針
79 閃通背
80 翻身撇身捶
81 退步搬攔捶
82 上步擠
83 攬雀尾
84 單鞭
85 雲手
86 單鞭
87 左高探馬
88 撲面掌
89 轉身單擺蓮
90 右摟膝拗步
91 摟膝指襠捶
92 上步擠
93 攬雀尾
94 單鞭
95 雙下勢
96 上步七星
97 退步跨虎
98 轉身撲面掌
99 轉身雙擺蓮
100 彎弓射虎
101 進步挫捶
102 上步擠
103 攬雀尾
104 單鞭
105 左高探馬
106 上步擠
107 攬雀尾
108 合太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