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南岸從懷德橋至南運橋有一條長315米、寬7米的路段,加上向運河主航道延伸近50米的石龍咀,與南運橋形成一個小夾角,這裡河運方便,糧船交接,附近米廠集中,遂相繼來此開設米行、糧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州米市河與常州米業
- 地點:常州
- 性質:私有
- 職能:米業
簡介,歷史,
簡介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民賴以生存的命根。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單靠武進縣東、西兩倉不定期的平糶和節場廟會糧食的自由買賣,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一種以糧食經營為主的糧行、米號應運而生。常州的糧行米號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西直街敦仁堂石碑記載:"自京口至丹陽以至常,均屬商賈之集,設有大陳糧行憑客糶糴。恐各牙行斗斛大小不齊,奉憲復設牙行量斛……"說明早在乾隆時期從鎮江到常州沿河糧行已經有相當數量。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常州東門吳公和、西門成怡沅米店,已經設臼舂米,每天出米約400-500斤。同治九年常州專業性的糧行已有顧大防、劉啟新、薛沅泰等10餘家。光緒十六年寶興泰堆疊首創牛磨人工碾米。宣統三年徐永昌米號始用引擎為動力碾米,稱機米,一時效仿辦廠碾米者日眾。米行遂從糧行中分離出來,並單獨成立米業公所。
歷史
京杭大運河南岸從懷德橋至南運橋有一條長315米、寬7米的路段,加上向運河主航道延伸近50米的石龍咀,與南運橋形成一個小夾角,這裡河運方便,糧船交接,附近米廠集中,遂相繼來此開設米行、糧行。據1926年實業名錄載,當時在此開設的米行就有元大裕記、同信泰、同裕昌、朱恆大、福泰祥、信泰昌衡記、通大順、裕豐仁、廣大潤記、寶和泰興記等10家米行,還有同和泰、源泰昌、董乾大、寶源大等4家糧行。由於米業興旺,客商雲集遂將原石皮場改稱米市河,成為常州市又一具有行業特色的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