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太平寺

常州太平寺

太平寺,原位於東郊太平橋堍,今延陵東路天寧寺東側。南齊建元年間(479~482)齊高祖蕭道成所創建,為常州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初名建元寺。唐乾元年間(756~760)經法偁和尚改建後,寺院規模為常州之冠,頗負盛名。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改名太平興國禪寺,並置石經幢兩座于山門兩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常州太平寺
  • 外文名稱:Changzhou taiping temple
  • 地理位置:東郊太平橋堍
  • 文獻:《太平寺觀牡丹》
常州太平寺,常州,常州,地圖信息,

常州太平寺

元祐六年(1091)三月,蘇東坡曾在該寺作《太平寺觀牡丹》、《題常州太平寺檐匐亭》等詩。當時該寺彌陀殿壁上有徐友繪的清濟河,被譽為“妙天下”。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毀於火。元朝初年重建,曾分創三院。至正年間(1341~1368)又毀於兵,僅存七級浮屠。明洪武初,常州人謝應芳創議修塔造寺。洪武十二年(1391)改為太平講習寺,簡稱太平寺。宣德三年(1428)又毀於火。正統年間(1436~1449)再行重建,始具規模,但此後又漸行荒廢。正德三年(1508)第三次重修廟宇。萬曆二十一年(1593)重修寺塔。此時寺中曾開壇講座,聽者逾千人,盛況空前。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皇帝南巡時,曾御書“太平興國寺”匾額賜寺僧祥璘(清“重建太平興國寺塔記”碑文)。鹹豐十年(1860),寺和塔均毀於戰火。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天寧寺住持冶開募資重建,又復舊觀。太平寺從齊高祖創建至清光緒重建已有1500餘年歷史,代有興廢。該寺原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其他偏殿廂房60餘間。1937年抗日戰爭初期,文筆塔遭日軍炮擊,寺院也遭破壞。
1949年,有住持真參和監院常明及僧眾20餘人。1950年以後,寺院房屋大部分被占用,寺中僅存的一些佛像,已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搗毀。現尚存石經幢一通(另一通殘甚),2000年6月移置於延陵中路中段南側、東太平橋東之“通吳門”旁。
1957年8月,“文筆塔”被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江蘇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三等級);1964年4月,太平寺“文筆塔”及“石經幢”均被常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常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太平興國石經幢”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2月,“太平興國講寺重修之碑”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常州市市區第一批歷史建築”。

常州

常州位於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地處江蘇省南部,北攜長江,南銜太湖,與上海、南京等距相望,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京杭大運河均穿城而過。常州還是季子故里,近代工業發祥地,現代裝備製造城,銀領搖籃,科教名城。
延陵邑:周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  毗陵縣: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毗陵郡:東漢建武元年。  晉陵縣: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  常州:隋開皇九年(589年)。  常州望(全國十望之一):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  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  常州市:1949年。  常州市(地級):1983年3月1日。

常州

常州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開皇九年(589年)於常熟縣置常州,後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於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後,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稱府,為郡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

地圖信息

地址: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麗園路50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