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常山喝彩歌謠出現時間早,流傳歷史悠久。常山境內自古就流行在結婚、上樑時進行喝彩,以圖吉利、熱鬧。據《常山縣誌》(明萬曆十三年)和《球川鎮志》及諸多家譜記載,民間鬧新房唱喝彩歌謠在球川鎮已經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上樑喝彩習俗起源更早。
早在北魏時期,溫子升即有《閭闔門上樑祝文》,被人們稱為“上樑文之母”。這一習俗,
歷經各朝各代,文人修飾潤色、百姓口頭傳唱,依然傳承於常山各地的民間,使喝彩歌謠成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重要契合點。
文化特徵
主要分類
常山喝彩歌謠流行於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境內,是一種在結婚、上樑、祝壽、春種、秋收、開業時進行歌唱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歌謠,主要是圖吉利、熱鬧、喜慶,是當地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喝彩,原指人們在玩擲骰子時,呼喝作勢,希望得彩。後來引申為“高聲叫好,稱頌讚美”的意思。在民間喝彩習俗的種類較多,大致可分為四大類:風俗喝彩、節令喝彩、行業喝彩、勞動喝彩等,基本涵蓋民間婚喪喜慶的各個重要場合。
藝術特色
常山喝彩歌謠具有鮮明的藝術和地方文化特徵:1、內容的多樣性;2、鮮明的文學性;3、強烈的互動性;4、濃郁的地方性;5、悠久的歷史性;6、突出的倫理性等等,使其具有獨特的價值,在民間文化的傳承中伴生禮俗、增色儀式;在表達形態上形式簡單,服務生活;在追求的美好夢想中祈福祝願,寄託情感。
據調查,常山喝彩歌謠是彩詞保存最完整,演繹儀式最講究,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影響最廣泛的一種喝彩歌謠。常山喝彩歌謠有著豐富的內容和表現形態,涉及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了民眾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深受當地民眾喜愛,幾百年來傳承不斷,並傳播擴展到周邊其他地區。
演唱方式
常山喝彩歌謠作為民間文學的一種類別,通過民眾口耳之間進行演唱,並不需要藉助任何器具。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常山喝彩歌謠對於音樂、儀式、民族史、文化史、人類學,甚至是民俗和文學研究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
傳承人物
曾祥泰,男,1933年出生,招賢鎮東弄村人,國中文化水平,主要從事木匠工作,漢族。2018年5月8日,曾祥泰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常山縣申報。項目名稱:常山喝彩歌謠。
保護措施
2015年,常山喝彩歌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曾祥泰在常山縣實驗學建立常山喝彩歌謠傳承教學基地。截至2017年12月,曾祥泰共培養傳承人30多人,參加培訓的在校學生達200餘人,有效推進了常山喝彩歌謠的傳承發展。
2019年5月,由常山縣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縣非遺保護中心報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常山喝彩歌謠》宣傳片入圍並被公布為非遺影像展非遺影像作品。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常山縣文化館獲得“常山喝彩歌謠”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常山喝彩歌謠項目保護單位常山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2017年7月26日至27日,常山縣舉行喝彩藝術展演及研討會,結婚、上樑、祝壽等喜慶日子歌唱的常山喝彩歌謠首次登上舞台進行了新的詮釋與演繹。
2019年4月12日,在常山縣常山二中校園內,由電大常山學院主辦、常山二中承辦的常山喝彩歌謠第一講堂啟動儀式舉行,啟動儀式上,“常山喝彩歌謠”歌伴舞、“喝彩古渡、唱響二中”喝彩以及喝彩師進行了即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