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任俠文集(全六卷)

常任俠文集(全六卷)

《常任俠文集》共分六卷:卷一以佛像石刻藝術論文為主;卷二收有繪畫書法藝術論文題序和《中國舞蹈史話》、《中國傀儡戲皮影戲發展史話》兩部書

基本介紹

內容提要,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提要

常任俠先生幼名家選,筆名季青、牧原、常征,1904年1月31日出生於安徽省穎上縣東學村。8歲喪父,12歲始讀私塾。1922年入南京美術專科學校。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學文學院,研習古典文學及日本、印度文學;1931畢業,任中央大學高中部主任,講授國文,並與汪銘竹、程千帆、沈祖棻等組織土星筆會,出版《詩帆》月刊。1935年春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大學院,研究東方藝術史,曾在上野帝國學士院作漢學報告。1936年底返國,繼續在中央大學任教。“七·七事變”爆發後不久,由田漢編劇、洪深導演的四幕話劇《蘆溝橋》在南京中華大戲院公演,常任俠飾演該劇主角吉星文團長,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的愛國洪流。1938年春,到長沙與田漢、廖沫沙等編輯《抗戰日報》;旋至武漢軍委政治部三廳六處從事音樂、戲劇編審,被委派擔任周恩來副部長的聯絡秘書,曾與張曙合作抗戰歌曲《壯丁上前線》、《空軍戰歌》,與冼星海合寫歌劇《亞細亞之黎明》。
1939—1941年,常任俠先生到重慶中英庚款董事會藝術考古研究院任研究員。其間,與郭沫若、衛聚賢、金靜庵、胡小石、馬衡等共同主持了重慶江北漢墓群的考古發掘;在《時事新報》、《說文月刊》上,相繼發表《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像研究》、《整理重慶江北漢墓遺物紀略》、《重慶附近發現之漢代崖墓與石闕研究》等論文,寫成《漢唐之間西域樂舞百戲東漸史》、《民俗藝術考古論集》等專著。在宗白華、商承祚、梁思成等組織的中國藝術史學會中,常任俠任常務理事。1942年任國立藝專國文教授,與傅抱石等編輯《學術雜誌》。1943年至昆明,任東方語言專科學校教授兼教務長;次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與聞一多、呂劍、張光年、李何林等組織中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雲南分會,出版詩集《蒙古調》。1945年冬,應聘赴印度國際大學任中
國文化史教授;1948年到加爾各答華僑中學任教務主任,講授國文,並經常為胡愈之、趙渢主編的《南僑日報》、《風下》等報刊撰稿,介紹國內民主運動情況。1949年2月返國,任國立北平藝專教授,出席中華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常委,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顧問,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中國根藝美術學會名譽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兼圖書館館長,北大、師大、佛學院兼職教授。1987
年離休。在五十年代初期,常先生爭取到許壽裳、朱啟鈐、張懷等著名藏書家的支持,向中央美術學院捐贈若干線裝珍本圖書,為豐富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的典藏,貢獻巨大心力。1953年7月參加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組織的甘肅麥積山石窟考察團。1956年12月至1957年2月,常任俠先生受國務院委派,赴印度新德里,擔任國際佛教藝術展覽中國部顧問,我國藏族宗教領袖班禪等前往參觀,常先生與之攜手並親為講解,被在場觀眾及新聞記者傳為佳話;展覽開幕後,印度尼赫魯、緬旬巫巴瑞、印尼沙斯特羅阿米佐約、錫蘭班達拉奈克等政界領導人俱到中國部參觀,讚美中國佛教藝術,並接受中國展覽團饋贈之中國佛教藝術畫冊,擴大了我國的影響,出色地完成了文化外交之使命。
常任俠先生畢生勤奮鑽研東方藝術,著作宏富,主要有《中國古典藝術》、《中印藝術因緣》、《漢畫藝術研究》、《漢代繪畫選集》、《阿旃陀石窟藝術》、《東方藝術叢談》、《佛經文學故事選》、《中國舞蹈史話》、《中國美術史談義》(日文版)、《美學與中國美術史》(與朱光潛、黃藥眠合著)、《常任俠藝術考古論文集》、《海上絲綢之路與文化交流》、《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8·畫像石畫像磚》、《印度及東南亞美術發展史》等。譯述有《印度的文明》、《中國的文明》、《日本繪畫史》(以上三項與袁音合譯)、《中國服裝史研究》等。
常任俠先生對古典文學與詩詞均有很高的造詣,畢生以詩紀事抒懷,歌頌光明,鞭撻黑暗。其新體詩集有《毋忘草》、《收穫期》、《蒙古調》等。所作南北曲集有《祝梁怨》、《田橫島》、《鼓盆歌》、《媽勒傳》等;其中,《祝梁怨》於1935年9月由南京永祥印書館出版。東京帝大文學部鹽谷節山教授翻閱了《祝梁怨》之後,大加讚賞,稱之為“可與關漢卿的作品相媲美”。其舊體詩以1994年9月學習出版社出版的《紅百合詩集》為代表,此詩集分鐘山集、櫻花集、戰雲集、金帆集、鄴中集、感舊集、燕市集等七卷,選錄1922一1993年詩作1245首(內含詞8首,曲4首),是留給世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常任俠先生於1996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先生終身以“勤能補拙,儉可養廉”為座右銘。在病榻上,他還不時地為滿足來訪者的懇求而題詞賦詩。“願身作繭永抽絲”是常老1991年3月5日在中日友好醫院寫下的詩句,也是他精神境界的寫照。

編輯推薦

卷三收有中日藝術交流的論文和介紹印度以及南亞和東南亞諸國藝術的文章;卷四收有《絲綢之路與西域文化藝術》、《海上絲路與文化交流》和《印度與東南亞美術發展史》三本書;卷五收有常先生的歷年詩作;卷六則收有常先生的個人自述、回憶和紀念亡友的文章以及為他人書稿所寫的題記或序跋。其中,東方藝術史的研究論著就占《全集》的三分之二;而在其東方藝術研究論著中,中外藝術交流史又是常先生最為關注的主題。突出體現在考察和揭示兩種關係上:一是中印藝術交流史,一是中日藝術交流史。在20世紀的中外藝術交流史研究領域,常任俠先生的不少研究還屬於拓荒之作。通過他的畢業開拓,中印藝術交流史的研究已成體系,中日藝術交流史的研究也顯出輪廓。因此,我們可以預料,《常任俠文集》的出版,不僅方便於文化藝術工作者,也必將推動我國中外藝術交流史的學術研究發展。

作者簡介

常任俠(1904~)中國東方藝術史家。1904年1月31日生於安徽潁上。1922年入南京美術專門學校學習,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學文學院,學習古典文學與宗教、民俗藝術史。1935年赴日本,在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大學院研究東方藝術史。翌年回國。後從事抗日宣傳工作。40年代中期赴印度聖蒂尼克坦國際大學講學,研究印度佛教藝術史。1949年應周恩來電召回國。他主要從事中國以及中亞、東亞、東南亞諸國美術史以及音樂、舞蹈史的研究,對中國與印度、日本的文藝交流史研究作出了開拓性貢獻。他著述甚豐,主要有《漢唐之間西域樂舞百戲東漸史》、《民俗藝術考古論集》、《漢畫藝術研究》、《中印藝術因緣》、《印度與東南亞美術發展史》、《絲綢之路與西域文化藝術》、《中國舞蹈史話》、《海上絲綢之路與文化交流》、《中國服裝史研究》等,與他人合譯有《印度的文明》、《日本繪畫史》等。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兼圖書館館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學術委員、瑞典音樂考

目錄

常任俠文集卷一
自敘
關於我國原始藝術的發展
從認識古典美術談發揚愛國主義
中國藝術考古工作的新發展
中國古代民俗與藝術
論人性、民俗、宗教與文藝的關係
中國美術中之外來因素
美學與美術
序張光福《中國美術史》
重慶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像研究
重慶附近發見之漢代崖墓與石闕研究
整理重慶江北漢墓遺物紀略
饕餮終葵神荼鬱壘石敢當小考
北溫泉縉雲山之石刻
重慶附近之漢代三種墓葬
西藏拉薩之唐蕃會盟碑
敦煌石室寫經序
敦煌千佛洞之行
雲崗石刻藝術
甘肅麥積山石窟藝術
麥積山的佛教藝術
甘肅麥積山考古記
《中國古佛雕》序
《中國古佛雕》禮讚
從雕塑館看中國雕塑的發展
圓明園建築藝術序言
魯迅對考古藝術的貢獻
魯迅與藝術考古學
說秦俑
永念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
中國繪畫藝術
漢畫藝術研究
漢代繪畫簡述
漢畫中的雜技藝術
新疆吐魯番出土唐墓壁畫初探
從漢唐壁畫的發展看永泰公主墓壁畫的成就
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藝術的發展與成就
河南省新出土漢代畫像石刻藝術初探
高昌畫輯佚序言
《韓熙載夜宴圖》小記
明宮所畫民族英雄常遇春像
殷周古磬小記
古磬的發展與古舞的演進
從故宮珍寶館談起
故宮藏古樂器雙忽雷
故宮博物院的複製精品
……
常任俠文集卷二
常任俠文集卷三
常任俠文集卷四
常任俠文集卷五
常任俠文集卷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