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嶺區志》是伊春市帶嶺區人民政府、黑龍江省帶嶺林業實驗局、地方志編審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帶嶺區志
- 作者:伊春市帶嶺區人民政府
黑龍江省帶嶺林業實驗局
地方志編審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王乃富、馬義良、厲春生、劉沙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帶嶺區的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帶嶺區志
編輯人員
圖片
帶嶺林業實驗局區劃圖
帶嶺林業實驗局山水系圖
自然因子(氣候)圖
土壤植被分布圖
經營區劃圖
人工林分布圖
帶嶺鎮街道區劃圖
帶嶺鎮朝陸地利用現狀圖
帶嶺林業實驗局位置圖
帶嶺林業實驗局標高區分圖
帶嶺鎮鳥瞰
帶嶺區(局)機關辦公樓
帶嶺第一中學
帶嶺鎮迎賓路
一九六一年國家主席劉少奇蒞帶嶺視察(左為帶嶺局黨委書記張子良)
右圖為劉省奇主席到林場觀察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元帥到帶嶺視察工作(右2為張子良)。
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於1985年2月17日蒞帶視察(圖為趙紫陽總理接見碧水實驗林場伐木工人)
上圖為趙紫陽總理訪問林業工人家屬
國務院副總理王任重於1979年8月2日蒞帶視察工作。左1為黑龍江省委書記楊易辰。
1984年,帶嶺區(局)被黑龍江省政府命名為“六好企業”。上圖是區(局)領導懸掛光榮牌匾情形。
1985年,帶嶺區被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圖為區領導接掛光榮牌匾情形。
落葉松人工林
樟子松人工林
白樺次生林
紅松原始林
永翠河大橋。樓房為職工醫院住院處
下:永翠防火瞭望塔
帶(嶺)——烏(馬河)公路
帶嶺鎮翠濱公園
採伐
集材
汽車運材
貯木場造材
帶嶺火車站
黎明石人峰
氣象站
瑞雪
永翠河
松鼠
雀鷹
猞猝
鹿
棕熊
五味子
猴頭
人參
刺五加
榆黃蘑
興安靈芝
帶嶺鎮迎賓路職工住宅
帶嶺站前公園
大箐山電視差轉台
黑龍江省林業職工大學正門
省林業職工大學教學樓
育林路東段職工家屬樓
林場早期木楁楞建築
人工落葉松林間伐材集運
苗圃移苗
左下:防火宣傳隊。
下:張子良造林
六十年代初試辦紅星營林村村址
林政防火檢查站
苗圃機械化鏟趟作業
馬套子集材
輪式原條予裝架
採伐
貯木場電瓶車歸楞
下:枝丫卸車
伐木工人磋商沒鋸使用和檢修技術
原條卸車
帶嶺貯木場全景
加工廠鋸木車間外景
板院車間扠車歸楞
鋸木車間內景
膠合板車間
造紙車間
鋸木車間原料場
沃爾沃汽車在代區進行自裝試驗
下:人工噴藥消滅人工林害蟲
人工林集材機實驗
枝丫予裝裝置實驗
山地整地機試驗
科研人員捕捉 收集瓢蟲以作試驗
飛機灑藥消滅大面森林蟲害
營養杯育苗實驗
本區自行設計施工的拱橋
修建大青山電視差轉台人工搗運設備情形
帶嶺發電廠外景
郵局一角
制瓦
彩色瓷磚
糕點生產
高層建築施工
醬油、點心
農業承包戶
噴灑農藥
農田地膜復蓋
農家小院
小麥收割
雞雛
黃瓜豐收
木耳椴
人民銀行帶嶺辦事處一角
帶嶺百貨商店一角
工貿市場一角
帶嶺五金商店一角
私營飯店、旅店
商品展銷訂貨會
帶嶺農貿市場
職工醫院醫生們在做手術
帶嶺衛星電視接收站
帶滑比賽
帶嶺二小幼稚園兒童們在做手工
兒童保健
大青川出土遼金時代農具漁具等
大青川出土遼金時代陶瓷器
職工籃球賽
讚歌唱“園丁”
二中學生上化學課
一九五四年五月帶嶺各界人士舉行歡迎中南少數民族參觀團大會
狩獵
軍民共建紅三公路
外賓來訪
離休老幹部活動室
向日本外賓介紹情況
帶嶺清真寺外景
前言
序
凡例
目錄
概 述
大事記
第一編 地理
第一章自然環境
第一節地理位置
第二節地質地貌
第三節土壤
第四節氣候
第五節河流
第六節涼水自然保護區
第二章資源
第一節森林資源
第二節土地資源
第三節礦產資源與水資源
第四節生物資源
第三章建置
第一節歷史沿革
第二節名稱由來
第三節行政區劃
第四節境界演變
第五節帶嶺鎮
第六節鄉、街道辦事處
第二編城鎮建設
第一章城建
第一節公用設施
第二節生產設施
第三節文教設施
第四節職工住宅
第五節重要橋涵與鎮內主要道路
第六節重要建築
第二章公益建設
第一節集中供熱
第二節鎮內給水排水
第三節城鎮綠化
第四節環境保護
第三章居民點建設
第—節大青川街道
第二節林場、經營所
第三節村、屯
第四章機構隊伍
第一節基建機構
第二節基建設備
第三節基建隊伍
第四節建材生產
第五節房產管理
帶嶺區(局)基本建設投資額完成情況表
第三編 森林經營
第一章經營沿革
第—節機構隊伍
第二節營林生產沿革
第三節人工豐產林
第四節營林村
第二章資源管理
第—節森林經理調查
第二節資源複查
第三節人工林普查
第四節資源管理
第三章林木種子
第—節種子採集
第二節種子收購
第三節種子貯藏
第四節母樹林
第四章育苗
第—節育苗基地
第二節林間苗圃
第三節山地苗圃
第四節整地播種
第五節圃地管理
第六節起苗
第五章更新造林
第—節更新調查設計
第二節整地
第三節天然更新
第四節人工促進天然更新
第五節 人工更新
第六章撫育
第一節天然林撫育
第二節人工林撫育
第三節低價林改造
第七章森林保護
第一節病蟲鼠害防治
第二節護林防火
第三節森警隊
第四節林政管理
第四編木材採運
第一章歷史沿革
第一節解放前後
第二節機構演變
第三節經營方式演變
第四節推廣新機具新技術
第五節生產技術管理
第二章採伐
第一節調查設計
第二節準備作業
第三節採伐方式
第四節採伐機具
第五節打枝清林
第三章集材裝車
第一節畜力集材
第二節冰道滑道集材
第三節新工具集材
第四節索道絞盤機集材
第五節拖拉機集材
第六節歸楞
第七節裝車
第四章運材
第一節 水運
第二節 森鐵運材
第三節 汽車運材
第五章貯運
第一節卸車
第二節造材
第三節選材
第四節木材檢驗
第五節楞場
第六節裝車調撥
第六章林場
第一節伐木場經營林場
第二節實驗林場
第七章伐區貯運管理
第一節伐區管理
第二節運輸管理
第三節貯木場管理
第八章安全生產
第—節安全教育
第二節安技管理
第三節勞動保護
第四節鍋爐壓力容器管理
第五節事故處理
第六節安全管理機構
第五編林產工業
第一章木材加工
第一節制材廠發展沿革
第二節鋸木車間
第三節板院
附:1950—1985全局鋸材產量完成情況
第二章木材綜合利用
第—節細木生產
第二節人造板
第三節造紙
第四節紙箱
第五節木炭
第六節枝丫利用
附: 三十年來帶嶺局木材綜合利用產品產量
第三章林化生產
第一節樺皮焦油提煉
第二節松根浸提
第三節立木采脂和水煮明子
第四章林產工業管理
第一節管理機構
第二節木材銷售管理
第三節綜合利用管理
第四節燒柴管理
第五節林產工業工人隊伍
第六編科學實驗
第一章科學研究
第—節發展沿革
第二節科研機構
第三節科研項目
第四節科研成果
第二章技術進步活動
第一節民眾性“雙革”活動
第二節技術改造
第三章科技情報與技術引進
第一節科技情治單位
第二節技術儲備
第三節技術引進
第四節科技譯著
第四章實驗設施
第一節實驗室
第二節樹木標本園
第三節標本室
第四節種子園
第五章科技管理
第一節科委
第二節質量管理
第三節計量工作
第四節科普活動
第七編工交郵電
第一章地方工業
第一節發展沿革
第二節工業廠、社
第三節產品產量
第四節知青、個體木器生產
第二章交通
第一節鐵路
第二節公路
第三節橋樑
第四節交通管理
第三章郵電
第—節郵政
第二節電信
第四章 電力
第—節電力生產
第二節電力設備
第三節電業管理
第五章機械
第一節機械檢修
第二節機械管理
第八編 農業
第一章農業
第一節生產沿革
第二節生產組織
第三節技術推廣
第四節土地管理
第五節農田水利
第六節農業機械
第七節計畫、財務、信用社
第二章多種經營
第一節生產沿革
第二節種植業
第三節養殖業
第四節加工業
第五節採集業
第九編財貿金融
第一章商業
第一節偽滿時期帶嶺商業
第二節解放後商業概況
第三節商業網點
第四節商品貯運
第五節經營管理
第六節對外貿易
第二章糧食
第一節機構沿革
第二節糧食供應
第三節糧庫管理
第四節熟食加工
第五節飼料供應
第三章物資供應
第一節購貨
第二節貯運
第三節供應
第四節材料管理
第五節大青川供應站
第四章工商管理
第一節沿革
第二節企業登記
第三節市場
第四節商標廣告
第五節經濟契約管理
第六節物價管理
第五章稅務
第—節機構沿革
第二節稅收管理
第三節促產幫戶
第六章金融
第一節金融機構
第二節信貸業務
第三節貨幣結算
第四節儲蓄
第五節保險
第七章財務
第一節組織機構
第二節會計核算
第三節成本管理
第四節銷售利潤
第五節審計工作
第六節資金管理
第十編政治
第一章中共地方組織
第—節機構沿革
第二節歷次黨代會
第三節宣傳教育
第四節組織工作
第五節幹部管理
第六節統戰工作
第七節紀檢工作
第八節政法委工作
第二章人大
第一節機構設定
第二節歷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章區局
第一節機構設定
第二節領導人更迭
第三節基層單位
第四章政協
第一節常設機構
第二節政協委員會議
第三節委員視察
第五章社團
第一節帶嶺分區工會
第二節共產主義青年團
第三節婦女聯合會
第四節科學技術團體
第五節個體勞動者協會
第六章政法武裝
第一節公安
第二節檢察院
第三節法院
第四節司法
第五節武裝
第十一編文教衛生
第一章教育
第一節幼兒教育
第二節國小教育
第三節中學教育
第四節技工學校
第五節成人教育
第六節教師隊伍
第七節教育經費
第八節教育管理
第二章黑龍江省林業管理幹部學院黑龍江省森林工業職工大學
第一節學院沿革
第二節房舍及有關設施
第三節教學組織與課程設定
第四節教師隊伍
第五節畢業分配
第三章文化
第一節文化組織及活動
第二節文化機構
第三節民眾業餘創作
第四節文物
第五節廣播電視
第六節檔案工作
第四章體育
第一節民眾體育
第二節學校體育
第三節體育設施
第四節體育成績
第五章衛生
第—節沿革
第二節基層衛生組織
第三節農村及青年點合作醫療
第四節醫藥醫政管理
第五節林業職工醫院
第六節防疫站
第七節婦幼保健站
第十二編社會
第一章人口
第一節人口概況
第二節民族狀況
第三節人口管理
第四節計畫生育
第二章人民生活
第一節居民收入就業狀況
第二節城鄉居住條件
第三節居民消費結構變化
第四節社會福利設施
第五節生活管理
第三章民政
第一節優撫
第二節社會救濟
第三節普選
第四節婚姻
第五節殯葬
第四章勞動工資
第一節組織領導
第二節勞動管理
第三節知青管理
第四節定額管理
第五節工資管理
第六節勞動保險
第七節職工離退休管理
第五章 國家領導人蒞帶視察
第一節國家主席劉少奇
第二節朱德委員長董必武副主席
第三節趙紫陽總理和王任重委員長
第四節國務院副總理王任重
第五節國務院副總理孫健
第六節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江華
第七節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鄭天翔
第八節全國政協副主席劉瀾濤
第六章外事往來
第一節外賓來訪
第二節出國考察援外
第七章逸聞軼事
西山頭戰鬥
暗洞暗窖之謎
吃魚開禁
蛇進被窩
張學第巧擺地雷陣
董必武賦詩頌帶嶺新林
帶嶺的“第一個”
第八章風俗習慣
第一節飲食起居
第二節年節
第三節婚姻喪葬
第四節家庭
第五節精神文明建設
第十三編人物
第一章人物傳
張子良
宋瑩
畢德育
戚春霖
第二章革命烈士 因公殉職人員
第一節革命烈士英名錄
第二節殉職人員
第三章模範人物先進集體
第一節模範人物
第二節先進集體
附 錄
附錄一張子良為林業工人報題詞等
附錄二畢德育文章:森林調查的幾個問題
附錄三張子良文章:多快好省地發展森林後備資源
附錄四周永言文章:堅持采育結合,努力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附錄五 關士才文章: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
附錄六唐的散文:我愛帶嶺
附錄七梁希題詩一幅美麗的遠景
附錄八在帶嶺發現一株野生靈芝
修志始末
帶嶺區志歷屆編審委員會成員名單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