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小帆,河南省尉氏縣崗里鄉老莊師村人。1937年2月參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駐沁水縣特派員、縣長、縣委書記,省幹校校長、省人委秘書長,地委書記、副市長、專員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師小帆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省尉氏縣崗里鄉老莊師村
- 出生日期:1916年
- 逝世日期:1997年2月
- 信仰:共產黨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學生運動的領袖,“犧盟會”的特派員,黨校的優秀學員,模範有為的縣長,高瞻遠矚的書記,不徇私情的黨員,軼事:協助黃克誠出關,淚灑建昌,
個人履歷
師小帆(1916—1997.2),河南省尉氏縣崗里鄉老莊師村人。1937年2月參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駐沁水縣特派員,建昌縣長、縣委書記,遼寧省幹校校長、省人委秘書長,鐵嶺地區地委書記、副市長、專員等職。
1935年,在河南大學預科班學習,廣泛閱讀進步書籍並逐步接受中共地下黨的指導。是年秋,組織進步學生積極宣傳抗日救國的主張,並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遊行活動,被國民黨憲兵抓捕入獄。經過黨組織的營救,師小帆等人很快獲釋。出獄後直接去山西投奔“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被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特派員到沁水縣任特派員,開展抗日救國的宣傳發動。是年7月25日,在沁水縣西關文廟建立“沁水縣犧牲救國同盟會”;8月,在北廟成立“沁水縣民族革命總動員實施委員會”(簡稱動員委)任副主任委員。
1938年3月~1938年7月,任中共沁水縣臨時工委書記。
1939年2月任沁水縣陽城武工隊長,1940年6月任沁水縣工委書記、縣長,1942年任長治縣縣長、中共長治縣委書記。
1943年被黨組織調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抗戰勝利後,隨挺進東北幹部團到達承德。
1945年11月中旬~1949年3月,任熱河省建昌縣任縣長。(1945年11月中旬,被上級派到熱河省建昌縣任縣長。1948年4月建昌、建東兩縣合併後,繼續任縣長。)
1949年3月~1950年4月,任中共建昌縣委書記。
1950年4月,奉調任熱河省幹校校長、省人委秘書長。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定撤銷熱河省後,1956年調遼寧省工作。
1956年6月~1959年,任中共鐵嶺地委書記,兼鐵嶺軍分區政委。(鐵嶺專區設立於1956年2月,撤銷於1959年1月)
1959年7月~1964年4月,任撫順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1964年4月~1964年5月,任中共撫順市委常委、市委農村工作部部長。
1964年5月~1966年5月,任中共瀋陽市委副書記兼地區行政公署專員。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停止工作。
1978~1984年8月,任鐵嶺地委專員、地委副書記。
1984年9月地級鐵嶺市成立後,任鐵嶺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至1986年3月離休。
1986年4月,任鐵嶺市人民政府顧問。
1997年2月8日,因病去世。
師小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4年12月~1975年1月),中共遼寧省第一屆(1956年7月~1959年8月)、第二屆(1959年8月~1963年4月)候補委員,遼寧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1983年4月~1987年12月)代表。
人物生平
學生運動的領袖
師小帆,1916年出生在河南慰氏縣崗李鄉老莊師村一個殷實的家庭。1935年,19歲的師小帆在河南大學預科班學習,在這裡他廣泛閱讀進步書籍並逐步接受中共地下黨的指導。是年秋,師小帆組織進步學生積極宣傳抗日救國的主張,並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遊行活動,旋即國民黨憲兵驅散了遊行隊伍,同時還把他們六名骨幹抓捕入獄,當局勒令校方將師小帆等開除。經過黨組織的營救,師小帆等人很快獲釋。出獄後師小帆沒有回家,直接去了山西投奔由薄一波實際領導的“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會長是閻錫山)。
“犧盟會”的特派員
師小帆到了山西便加入了“犧盟會”,並參加了“犧盟會”舉辦的軍政訓練班和“犧盟會”特派員訓練班,在此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通電。師小帆和夏雪被分配到了沁水縣。
在沁水縣,師小帆和夏雪按照黨的指示深入民眾,努力工作。他們把“犧盟會”從縣城一直建到村莊,其骨幹也都秘密發展為了地下黨員。師小帆提出,不分階級、不分黨派、不分男女老幼,都有守土抗戰之責。為了便於宣傳,師小帆還編了順口溜:“好人要當兵,當兵要當八路軍”,“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至此,沁水縣已有了廣泛的民眾基礎和高昂的抗戰熱情。
1938年春,在全民族統一抗戰的形勢下,師小帆表現了出色的民眾工作能力,於是黨任命師小帆為沁水縣縣長。這段時期,山西軍閥閻錫山對共產黨的宣傳、組織能力由驚訝到恐懼,於是1939年3月25日至4月22日,閻錫山在“秋林”會上公然叫囂:“寧亡於日,不亡於共”,“抗日第二,防共第一”,形勢變得驟然緊張。在沁水縣,國民黨將師小帆、夏雪無理逮捕,同時閻錫山還派獨8旅到沁水大肆捕抓抗日幹部。後來,在黨組織和薄一波等人有理、有據、有節的努力下,閻錫山被迫釋放了我黨抗日幹部。
由於閻錫山的倒行逆施,1940年1月初,師小帆等大批幹部撤退、轉移到晉城西南的土嶺一帶,繼續從事抗日宣傳活動。
黨校的優秀學員
1942年3月,中共領袖毛澤東親自兼任延安中央黨校校長。年底,黨組織調師小帆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當時黨校學員有3000多,黨校附近有很多土地,根據毛澤東的建議,黨校各部的學員都自己種糧、養豬、燒炭、建豆腐坊、粉坊、糖廠和酒廠等,學員也經常到服裝廠、製藥廠、兵工廠參加見習勞動。
這樣,黨校的學員各個都通文曉武,一專多能。1943年11月7日竣工的可容納千人、占地1200平方米的大禮堂就是師小帆這批學員們自己設計圖紙、自己運送材料建成的。毛主席題寫的校訓“實事求是”,雕刻用的石頭也是學員們尋找的。
當時,師小帆在學員中擔任一個小組的組長,他在文化、理論、軍事和各項實踐技能的考核評比中成績優異,是黨校的優秀學員。
模範有為的縣長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中共從延安向東北派了大批幹部,師小帆先分到承德,於1945年11月2日赴建昌任縣長。
1945年11月26日國民黨軍占領錦州後,在建昌,國民黨依靠強大的軍力和充足的資源扶植偽滿殘渣,收編土匪並成立了反共維持會。在力量弱勢的情形下,師小帆和縣委書記李賀年團結協作,認真執行黨的各項政策,放手發動貧苦農民,緊緊依靠廣大民眾,深入開展反奸除霸、清算復仇和減租減息運動。在鬥爭中建立了黨的各級組織和地方革命武裝,鞏固了新生政權,出色完成了對過境建昌黃克誠部的軍需補給,有力配合了正規部隊作戰。
1946年1月7日,國民黨東北保全第四支隊強占了建昌縣城,縣政府撤到了位於大凌河上游的頭道營子一個王姓的大戶人家。有史料記載,東北局負責人高崗在建昌召開土改工作會並讓建昌介紹經驗。1947年2月28日《新熱遼報》即以“建昌擴軍超過任務一倍,全縣一千優秀青年踴躍參軍”為題予以報導。在遼瀋戰役中,縣長師小帆親自擔任擔架團團長,在戰場上搶運傷員。
高瞻遠矚的書記
1948年11月2日,遼瀋戰役結束,平津戰役即將打響。這時剛剛升為建昌縣委書記的師小帆已經在思考:蔣家王朝滅亡可預,新中國誕生可期,現在應把重點放在農業生產和發展工商業上來,這樣不但可為解放全中國提供軍需保障,還可儘快讓飽受戰火摧殘的建昌人民過上溫飽生活。師小帆這種居高望遠的理念伴隨他一生,1986年3月17日,在遼寧省第六屆人代會上,師小帆就建議,“改變鐵嶺單一的農業經濟結構”這可能是中國關於“調結構,轉方式”的最早呼喚!
師小帆在延安中央黨校用心學習的農業、手工業技術都派上了用場,他與農會幹部一起到田間地頭談論稼穡,規划水利興修;與商人研究發展作坊,建設工廠,師小帆千方百計地想讓翻身的農民增加收入,過上好日子。華昌油坊,就是當時興辦的較大企業。
師小帆還大力興辦學校、開辦夜校,先後開辦的建昌縣完全國小、縣委黨訓班(縣委黨校的前身)、建昌縣民眾教育館(文化館的前身)、《農民報》等都與師小帆有直接關係。
師小帆還率先推動成立了建昌縣人民法院。
1950年4月,主政建昌五年,政績頗佳、口碑甚好的師小帆上調為熱河省幹校校長、省人委秘書長。
不徇私情的黨員
師小帆,1956年已官至鐵嶺地委書記,1978年恢復工作後任鐵嶺行署專員,1984年9月成立鐵嶺市時任市人大常委會主任,1986年退休。
師小帆的夫人王濟賢,出生在建昌頭道營子一個大戶人家。1946年1月,建昌縣政府撤到頭道營子無落腳之地,王濟賢說服父親、兄長主動讓出大宅子,給縣政府用,還把家裡的糧食、物品拿出來供給政府和農會。那個年代,王濟賢是少有的文化人,她幫土改工作隊量土地,做賬目,寫報告,還把她家的良田公平的分給貧民,從不假公濟私。
1946年4月,黨派尚持接替李賀年任建昌縣委書記,尚持的夫人叫王紅賢(河北人)任縣婦聯主任,她非常喜歡聰慧漂亮,進步勤奮的王濟賢,於是就調她當縣婦聯秘書了。1946年底,尚持夫婦把朝氣活潑的王濟賢介紹給了平素不苟言笑,一心工作的縣長師小帆,1947年春天,在尚持夫婦的主持下,31歲的師小帆與王濟賢結婚了。
王濟賢家雖是大戶,但師小帆夫婦嚴格按黨的政策將王家的財產照分不誤,無絲毫偏袒傾向。文革結束後,不僅師小帆位高權重,就是王濟賢也握有一方實權,這時,生活在建昌農村的侄女們都想找他們變戶口(商品糧)、安排工作,不過,王濟賢夫婦一個也沒給辦。值得說明的是,他們對自己的四個孩子在任何方面也沒有給予照顧。
軼事:協助黃克誠出關,淚灑建昌
日本投降後,國共雙方統帥都把目光聚到遼西走廊。1945年9月28日,新四軍第三師(約3.5萬人)在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和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政治部主任吳法憲的率領下奉命從淮陰啟程向東北進發。黃克誠部過山東入河北,長途跋涉,軍中給養告罄並出現了“七無”境況和減員現象。黃克誠為此兩次致電中央軍委請求援助,然而相繼進入東北的部隊太多,沿途實在不堪重負,中央軍委愛莫能助。由於10月6日蔣軍搭載美國軍艦從秦皇島登入,旋即山海關被國民黨重兵占領,黃克誠部只好北上欲繞道承德,這時中央軍委電令黃克誠由青龍進入熱東根據地建昌去補充給養,然後從建昌開赴錦州。
1945年的11月15日,建昌縣委書記李賀年、縣長師小帆接到上級指示,說黃克誠師長率領大約5個旅的兵力去錦西阻擊北上的國民黨軍,要在建昌境內幾條路線上通過,黃部歷時兩個月,跨越五個省,給養已十分困難,命建昌全力做好接待和軍需工作。
當時建昌剛從日寇鐵蹄下解放出來,又有匪首於大川的國民黨保全隊破壞,革命政權基礎薄弱,百姓生活異常艱難,特別是糧食更為缺乏。
師小帆縣長在建昌與青龍交界處迎接黃克誠將軍並一路陪同行軍,每個區都安排了接待站,接待站就是分列在公路兩側的簡易帳篷,由開水間、食堂間、乾糧間、布鞋間構成,每處都有專人負責。食堂只有一飯一菜(大鍋米飯,大鍋白菜),餐廳就是食堂後邊的露天空地。乾糧間裡是百姓們給子弟兵做的玉米面餅、煎餅、高粱面饃等,布鞋間是婦女趕時納做的布鞋。根據行軍路線,縣裡將接待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就是哪個接待站負責哪個營都預先計畫得周密恰當。
人民子弟兵雖然勞頓饑饉,但軍容整齊、紀律嚴謹,看不到一點其他軍隊常有的匪性做派。
玲瓏塔的紅草溝嶺是遠離村落的狹長山溝,當時算是交通要道。當師小帆陪同黃克誠下嶺時,看見路邊站著一個白髮蒼蒼、衣著襤褸的老大娘帶著個小男孩正忙著給過往的戰士發玉米餅。黃克誠走到老大娘跟前看見大荊條筐里的每個玉米餅都附上一根鹹芥菜並用馬蓮草綁上,黃克誠給大娘敬個軍禮,還抱起那個面黃肌瘦小男孩。師小帆縣長向老大娘介紹說:“這是黃克誠師長”。老大娘說:“你們吃飽好打跑那些土匪遭殃軍,我和小孫子吃糠咽菜都習慣了,就盼早點過消停日子呀”。想到一路上,百姓們傾囊犒勞大軍的情景,聽著老大娘樸實的話語,看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祖孫倆人,黃克誠和師小帆的淚水都不約而同地奪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