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友筆下的馮其庸

師友筆下的馮其庸

基本介紹

  • 書名:師友筆下的馮其庸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頁數:391頁
  • 開本:16
  • 品牌:文化藝術出版社
  • 作者:李經國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3953276, 978750395327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師友筆下的馮其庸》由文藝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相知五十年(代序)
題詩
題其庸先生墨荷圖
題其庸先生潑墨葡萄圖
題馮其庸教授書畫攝影展
馮其庸先生辛巳年冬八十大壽參用玉川子體為長歌以祝
水龍吟
贈馮其庸先生七絕三首
題詩
題聯語
書畫題跋
寬堂兄見懷七律二首
題聯語二首
春暮懷其庸兄
敬題《師友筆下的馮其庸》二首
紅學篇
《曹雪芹家世新考》後序
《曹雪芹家世·紅樓夢文物圖錄》序
積學集成大家風範——初讀馮其庸《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
馮其庸先生的紅學研究
新時期紅學研究的“定海神針”——漫話馮其庸先生和紅學
道德文章高風亮節——我所認識的馮其庸先生
馮其庸先生論《石頭記》庚、己兩本關係的信
記紅學家講《紅樓夢》考證
文史篇
馮其庸先生與新時期國學
項羽身死之地的再論證
一部特色獨具、歷久仍新的中國文學史——評馮其庸《中國文學史稿》
闊大恢宏堅韌執著——感受馮其庸先生治學為人的精神力量
《馮其庸學術簡譜》後記
學者·詩人·書畫家——記著名紅學家馮其庸教授
不有艱難,何來聖僧?——讀馮其庸老師《落葉集》
馮其庸:人民學術為人民
行走的學者——記馮其庸先生
西部篇
初識馮其庸先生
直上崑崙意如何——馮其庸先生的西域研究
馮其庸先生與西域研究
沉沉愛國心濃濃報國情——感受馮其庸先生的幾件事
長亭一曲路三千——馮其庸先生的西域行與軍旅情
抒性寄情大西北——學習馮其庸教授西域詩詞的一點體會
重走玄奘之路——陪同馮其庸教授西部考察記
書畫篇
平生百劫千難後萬象縱橫不系留——讀馮其庸教授詩書畫有感
我與寬堂主人——馮其庸教授
文情交融勁爽瀟灑——讀馮其庸先生書畫
平生好詩仍好畫——馮其庸畫展觀後
馮其庸和他的畫
硯田活水無窮樂為有胸中逸氣生
萬象縱橫盡我師——觀《馮其庸書畫攝影展》有感
一顆文心——馮其庸書畫攝影展讀後散記
腹有書詩氣自馥——馮其庸先生的書與畫
大筆如椽——讀馮其庸詩·文·書·畫
詩情·畫意·學識——讀《馮其庸書畫集》
書是心跡畫乃性情——讀馮其庸先生書畫有感
問君曾到西天否——讀《馮其庸書畫集》
畫到青藤更著花——讀馮其庸先生的書畫
心在天山——馮其庸先生詩書畫藝術的西部情結
豐富的文本——讀《馮其庸書畫集》
求道之路——有感於馮其庸先生攝影展
以心觀照情系瀚海——為馮其庸“大西部攝影展”作
紅學大師馮其庸的壯舉
文化藝術界空前的一次盛會——記馮其庸書畫攝影展
浮舟滄海立馬崑崙——著名學者、紅學家、書畫家馮其庸先生
上下求索路漫漫——記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的學書道路
綜論篇
翰墨結緣詩書名家
求學不輟 境界常新——體味馮其庸先生的學術品格
馮其庸的三封信
荷蕖發幽香昭然歷劫新——馮其庸側記
稻香家世翰墨因緣——《瓜飯集》讀後
情真意切懷舊創新——在《瓜飯集》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
京東“瓜飯樓”——記錄馮其庸老先生的點滴
……
對話篇
編後記

後記

2007年,《諸人筆下的王世襄》(出版社更名為《奇人王世襄》)出版,友人倡議續編《諸人筆下的馮其庸》,得到馮老師友的回響,因開始著手蒐集相關資料,至今日得以結稿。十數年來,始終得到寬堂馮其庸先生的無私幫助,今次編輯《師友筆下的馮其庸》,以申謝意。
李希凡先生欣然為本書撰寫序言“相知五十年”一文。周退密先生為本書題寫了書籤。
謝辰生、馮其庸、劉宗漢、郭延奎、任曉輝、譚瀚冰、付冬全等師友也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幫助。峪良世講從始至終參與了編選工作,金燕編輯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本書截稿於2011年12月。
2011年5月李經國記於觀雪齋

序言

相知五十年
我和其庸同志已是50多年的老友,或者說最早還有半師之誼。1954年,其庸同志進入人民大學任教,我於1953年秋,從山東大學中文系畢業進入人大哲學班做研究生的。事有湊巧,1954年暑假,人大學生會組織同學們進行暑期論文競賽,當時我剛剛讀完蘇聯小說《遠離莫斯科的地方》,深受小說主人公巴特曼諾夫的堅毅性格所感動,就寫了一篇評論參加比賽。其庸同志是評審,是他推薦了我這篇文章,評為二等獎,因此,可以說我們那時雖不相識,卻已有神交了。1956年,新聞工作者協會舉辦學習講座,其庸同志來人民日報社五樓小禮堂講古代散文,我也是聽課者之一。所以說,有半師之誼,是實實在在的。到了60年代,其庸同志已是我主編的《人民日報·文藝評論版》的作者了。
其後,1963到1964年,我們又曾一起在林默涵同志領導下參加反修寫作組。“文革”來臨,各自經歷了一番磨難,劫後重逢,我還得到了其庸親自鐫刻的一方印章。我記得,他送給我時,還說了一句:“可惜右下角缺了一小塊,但並不影響字型。”我很高興,因為這是老友的深情厚誼,缺角也有紀念意義。70年代又在一起校注《紅樓夢》,1986年至1996年,文化部又把我們一同調來接掌中國藝術研究院,最後工作到離休。
當然,使我們在思想感情上聯繫得更為密切的,是我們共同愛好的“紅學”。1974年,在周總理的指示下,《三國》、《水滸》、《西遊》、《紅樓》,都得到了重印。這時,文化部下屬成立了“文化藝術機構”,袁水拍同志是領導成員之一。他曾向上建議,要校訂注釋一部恢復曹雪芹原作前八十回面貌的新版《紅樓夢》,因為當時出版的《紅樓夢》,仍然是所謂百二十回的“程高本”。那時,在紅學界一般都認為“程高本”不僅後四十回是高鶚續寫,他們對前八十回也有所篡改,進行校訂注釋,絕對是一項對廣大讀者有益的學術工程,上級批准了袁水拍的建議。就由袁水拍負責組織校訂注釋組,並從全國各高校調集《紅樓夢》研究者來做這件事,袁水拍就借調其庸同志和我做他的助手——校注組副組長。能參加這項學術工程,無論對於其庸還是我,都是大喜事。很快,北京和各省大專院校都推薦了人選,也很快就開始了工作,並校注出《紅樓夢》前五回,分赴各地去徵求意見。
我之所以要特別講這件事,一是因為這個校訂組的工作,對近三十年紅學發展,確實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開展紅學研究方面培養了人才,參加校注組的同仁,幾乎每一位都有《紅樓夢》研究專著問世,有的已著作等身。二是這項工程完全是在其庸同志領導下完成的。因為我只在校訂組工作了一年多,就被張春橋下令離開。那時,我雖是《人民日報》工作領導成員之一,文藝部的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卻又是文藝部造反派的鬥爭對象,在他們的包圍監督之下,無法正常工作,所以,我雖被他們逐出校訂組,卻不想回《人民日報》,就賴在校訂組未走,而其庸同志有事也還找我商量。直到粉碎“四人幫”後,我才奉召不得不回《人民日報》,但半年後又成了被審查對象,又去“五七幹校”,雖心繫校訂組,卻已無能為力了。袁水拍更是早已成了審查對象。於是謠言四起,說校訂組是“四人幫”的陰謀組織,有的單位還貼出大字報。其庸獨力支撐著校訂組,日子很不好過。校訂注釋《紅樓夢》能有什麼陰謀?有幾位剛恢復工作的文藝界老領導,他們經歷了“文革”的磨難,也反對“四人幫”,卻也不支持校訂《紅樓夢》,使其庸同志的工作更加困難。我很感謝其庸同志,在此艱難時刻,正是他的奔走和堅持,得到了文化部和研究院賀敬之、蘇一平、馮牧等同志的支持,讓他繼續完成這項任務。當時不少人已經調回去了,於是又向各地借調了一些人來,工作了一段時間,不久也因本單位的工作回去了,最後只剩其庸等少數幾位一直堅持到最後,終於完成了這第一次恢復曹雪芹原作的校訂注釋工程,1982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截止到去年夏天已發行四百萬套。我們並不認為,當時的校注就盡善盡美了,但它畢竟掀開了現代紅學研究新的一頁,集中各種《石頭記》手抄本,以庚辰本為底本,進行了恢復曹雪芹前八十回原作的努力。近幾年曾接受讀者意見,在其庸同志主持下,又修訂了一次。新版《紅樓夢》無論在廣大讀者中,還是在紅學發展史上,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起了促進學術研究的積極作用。
《石頭記》(即《紅樓夢》)誕生二百多年以來,評批很多,並形成了各種學派,其中不乏精彩的見解。但在紅學史上影響最大的,還是“索隱派”舊紅學和“自傳說”新紅學。胡適批評索隱派紅學切中要害,但新紅學完全不把《紅樓夢》看成一部真實、深刻反映現實生活的偉大文學作品,而一口咬定,曹雪芹寫的是自己的家事——是“感嘆自己身世的”,是“為十二釵作本傳的”,是“寫閨友閨情的”。他們對曹雪芹和《紅樓夢》的考證,雖做出了一定貢獻,卻大大曲解了《紅樓夢》的歷史內涵、時代意義和文學價值。1954年對新紅學的批評雖有過火之處,卻引領紅學研究走上了回歸文學之路。其庸的紅學視野並不始於版本校訂,在“文革”的苦難中他已開始抄錄《紅樓夢》並思考紅學問題,以排遣無聊的時光,並有了思考他的研究規劃了。
校訂《紅樓夢》,首先是選底本問題,雖有過一番爭論,最後還是決定以庚辰本為底本,其庸寫了《論庚辰本》,闡述了他的選擇。不管怎么說,庚辰本是最早發現的比較完整的曹雪芹原作前八十回的抄本,其後他又寫了《石頭記脂本研究》、《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完成了他對《紅樓夢》版本的系統研究。儘管“匯校本”缺乏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那時只能靠一兩個人的對照抄寫,成書時出現了不少訛誤,後來,他又與季稚躍同志一起,花了多年的時間,重新完成了《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匯評》一書,不但改正了前書的錯誤,還集合了全部脂評(含非脂評)的評語,成為一部研究“紅學”重要的工具書,也了卻了他改正原匯校本錯誤的心愿。《紅樓夢》的匯校本是紅學版本研究中的一個新的開拓。
《紅樓夢》的創作,當然與作家曹雪芹的身世經歷密切相關。其庸在校訂《紅樓夢》時,就已經開始了對曹雪芹身世的文獻考證和實際調查,完成了《曹雪芹家世新考》和《文物圖錄》兩部專著。三十年來,其庸有關紅學的系列著作自成系統,循序漸進,版本的校訂和研究,家世的調查和考證,評批的整理和集成,其庸是學國學的,治學有樸學的求實之風,他並非為考證而考證,也不像新紅學派一些學者為趣味而考證,他的考證是服務於對作家和作品的科學論斷,以便正確深入理解和解讀曹雪芹這位偉大作家和《紅樓夢》這部偉大傑作。其庸近年來出版的兩部紅學著作是《論紅樓夢思想》和馮評本《石頭記》,可以從其庸紅學著述中看出,他是在文本、文獻、文化的相互融通中完成的。這是現代紅學最有系統的開拓性的研究成果。我以為,其庸的紅學研究,雖繼承了樸學的求實傳統,卻沒有把小說作為考證對象,也沒有把它看成是孤立的古已有之的文學現象,而是深入到小說所反映的複雜的社會現實,以及產生它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思潮中分析和評價了曹雪芹和《紅樓夢》對“傳統思想和寫法的打破”,這是現代紅學研究中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也是科學的論證。
其庸在“紅學”上的貢獻,還不止在他的著作等身,開拓了紅學研究的新視野。三十多年前成立的中國紅樓夢學會,一直延續至今,開展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舉辦各種專題的研討會,培養一大批中青年紅學研究者,中國紅學會的工作,至少有二十年是他在支撐著。至於創刊三十多年的《紅樓夢學刊》,更是他和幾位青年同志一手操辦創建的,至今在廣大讀者中間有著廣泛的影響,成為學術研究的一面旗幟。這裡有著我們共同的經歷,使我感到歉意的是,在幾次艱難的關鍵時刻,我都未能和他分憂。 其庸同志多才藝,不只書畫創作獨具風格,就是西部攝影作品集,那雄渾的氣勢,也令人震撼!即使在學術研究中,他的成就也不只在紅學方面,他一生都是在中華文化大視野中拼搏、奮鬥,有著多方面的建樹,比傳統國學更寬廣。可惜這些領域,我都是無知無識,只能表示由衷的欽佩!
李經國同志編輯的《師友筆下的馮其庸》一書,為大家全面地了解、認識馮其庸同志的學術研究、藝術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因此我願聊贅數語以為序。
李希凡
2011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