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舜楚調

帝舜楚調

《帝舜楚調》此為姜白石《越九歌》10首中的一首,為詞調歌曲,有4 段歌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帝舜楚調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越九歌》
  • 文學體裁:詞調歌曲
  • 作者:姜白石
原文,人物簡介,

原文

央央帝旗,群冕相輿。聿來我媯,我芸綠滋。
維湘與楚,謂狩在陼。雲橫九疑,帝若來下
我懷厥初,孰耕孰漁。忽忘惠康,疇匪帝余?
博碩子俎,維錯於豆。瑤灑玉離,侑此桂酒。

人物簡介

姜夔(約1155-1221),字堯章,一字石帚,別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波陽縣)人。南宋著名詩詞作家、音樂家。他在文學藝術上的才華和成就是多方面。不僅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成為當時一大詞家和詩人;且嫻通音律,善吹簫彈琴,有樂論著述,能配合詞作自創曲譜,成為南宋唯一詞調曲譜傳世的傑出音樂家。他的書法也為當時人所稱道,有論書法的《續書譜》傳世。
夔父名噩。祖籍在饒州所轄的德興縣。紹興三十年進士,以新喻丞擢知湖北漢陽縣。因生計和應試之便,舉家遷鄱陽縣入籍。鄱陽是贛東北的門戶,扼水陸交通的要衝,物產富饒,商賈雲集。宋室南遷後,人口激增,鉅子顯達,來往此間,更日見其繁榮。夔出生於書宦門第,幼年隨父受教,擅長詩詞,熟諳音樂;復得父輩文墨交往的感染,城市歌舞的薰陶,為其愛好和學識的長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姜夔少年喪父,曾隨姊生活。得親友介紹,就學於詩詞名流千岩老人蕭德藻,得其賞識,並娶其侄女為妻。夔為人清高,不汲汲於功名,一生困頓。終其身為布衣;但以詩詞、音樂及書法與人交往,藉此謀取生計。自青年時期起,他就廣為交遊,往反羈滯於江淮湖杭之間;結識了當時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楊萬里辛棄疾等人,豐富了學識,提高了詩詞和音樂的創作水平。
詞至南宋已發展到高峰,詞家輩出,取材廣泛,筆調不一,斑爛繽紛。但一般詞人所作,多依傳統詞格填制;有的已拗口,不易歌唱。姜夔因嫻通音律,於通用詞調外,每自創詞牌,自製新調曲譜,並能吹彈伴和;舊的詞調經他的手筆,有因詞意和演唱所需而破格出新者-如平韻《滿江紅》。這在當時確屬難能可貴。只有北宋的周邦彥在自作詞曲方面,能與他相提並論,世人因稱“前有美成,後有堯章”。
姜夔的詩,風格高秀,繼承和發展了江西詩派的風韻,有《白石詩集》傳世。清代詩人朱彝尊在《重鋟裘司直詩集序》中論江西詩派時說:“繼蕭東夫(即蕭德藻)起者,姜堯章其尤也。”他的詞曲更為後世所推崇。姜夔吳文英等成為南宋前期詞家婉約派主要代表,上繼“花間”(《花間集》),強調音樂性,被認為是詞家的正宗。姜夔詞的風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遠,鍊字琢句,倚聲協律。
《白石道人歌曲》收詞八十首,其中十七首帶有曲譜。《揚州慢》、《杏花天影》、《姜涼犯》、《暗香》、《疏影》、《徵招》、《角招》等十四首是他自創的詞調和樂曲;三首是填詞配曲的,內有一首填的是范成大的《玉梅令》。這十七首,每首定有宮調,並以宋代工尺字譜(與今流行的工尺譜有所不同)斜行注節,扣於字旁。這些有譜的詞調是他一生中文藝創作的精髓,為後人留下了可資研考演唱的豐厚遺產,對南宋後期詞壇創新和詞式上的格律變化有很大的影響。
白石創製的詞調《揚州慢》,是他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他二十二歲,自漢陽出遊,途經金人兩次蹂躪、慘遭兵燹的揚州,看到昔日繁華的商業都城,已是“市塵盡薺麥,號角吹宵寒”,更顯得空蕩淒涼。眼前的景象和愛國的情思,激起他強烈的感情,用警辟對比的辭藻度成此曲,傳為佳作。
光宗紹熙二年(1191),他在名詩人楊萬里家,得聆一琵琶藝彈奏久已失傳的《醉吟商朝渭州》古調,他虛心學習了該曲的品弦法,填詞編成了清新的《醉吟商小品》。後到合肥,目睹邊城一片離索,感懷古英雄之偉烈,創作了寓意深遠的犯曲(中有轉調變化之曲)《淒涼犯》。
同年,范成大已告老還鄉,姜夔應范的邀請,往訪范於吳縣(今蘇州)的范村。他賞梅遊覽後,創製了《暗香》、《疏影》兩曲獻給范。范令其婢-歌女小紅“肄習之”。音節清婉美妙,范讚賞不已,後來就將小紅贈給了姜夔。夔詩《過垂虹》云:“自琢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廿四橋。”即詠此事。
姜夔在吳興寄居時間較長,後期還寫了《鬲溪梅令》和擬古樂調的《角招》、《徵招》等歌曲。這些擬古樂調對我國古樂歌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白石歌曲的《詞引》中,可知姜夔曾對《楚辭》的“九歌”皆注律呂,琴曲亦注指法,這說明他除對古曲音律有研究外,古琴的彈奏也是精通的。他晚年曾參考浙江民間風俗歌曲,創作了“越九歌”;又曾按七弦琴演奏伴唱的風格,寫下了騷體《古怨》琴歌,抒發他對山河破碎、身世淒涼、世道坎坷的怨恨和悲嘆。姜夔以他多方面的才華,不斷地交遊和研究,卓然成家,贏得了極大的聲譽。
慶元三年(1197),姜夔將多年來對音樂的研究和意見寫出了《大樂議》和《琴瑟考古圖》各一卷,呈獻給朝廷,用以議正樂典。他十分注重琴學,在《七弦琴圖說》中闡述了南宋時代的古琴宮調,提出了分琴為三準(自一徽至四徽為上準,四徽至七徽為中準,七徽至龍齦為下準),三準各具十二律。各述了轉弦合調圖,總述了取琴“應聲”之法等。這些撰著對我們研究中古音樂和古琴等樂器的演奏是有很高價值的。
兩年後,姜夔又向朝廷呈上了《聖宋饒歌十二章》,再次希望獲得朝廷採納和提拔任用,但未成功。這些樂議和樂章直到姜夔死後十年,理宗才“詔以夔所進樂議、樂章付太常(掌管宗廟禮儀音樂之官)”。
夔為人清高,犖犖不羈。曾與抗金主戰的大臣名將張浚之孫張鑒結為至交,並長期得其資助。鑒死後,夔生計日絀,但仍清貧自守,不肯屈節以求官祿。晚年多旅食抗嘉湖之間。當寓居武康時,與白石洞天為鄰,有潘轉翁者號之曰:“白石道人”。夔答以詩云:“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喚作白石仙,一生費齒不費錢。”用以自解其清苦。他在飽經顛沛轉徙的困顧生活後,病卒於臨安(今杭州)水磨方氏館旅邸。幸得友人捐助,始獲就近安葬。
姜白石一生困蹇,懷才不遇,但卻給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學藝術遺產。對他的詞調音樂,我國民族音樂史學家楊蔭瀏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一書,論證譯註極詳,可資參考。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作者在歌譜作有小序,記丙辰(1196)冬,從無錫歸來後作此曲,以寄託自己的心情。王國維曾評姜夔的詞作風格是“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而這首樂曲,卻是另一種“終隔一層”,反映的是詞人對某種可望而不可及生活的哀嘆。
原詞為:好花不與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風歸去。綠成陰,玉鈿何處尋?木蘭雙槳夢中雲,水橫陳。漫向孤山山下,覓盈盈,翠禽啼一春。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原譜前小序記作者丙午年(1186)從沔口(今漢口)乘船南下,路過金陵(今南京),當時雖然風日清和,卻引起愁感思緒,寫下了這首歌曲。歌中“算潮水知人最苦”一句下行級進音調,表現了姜白石的愁緒。
其詞為:綠絲低拂鴛鴦浦,想桃葉當時喚渡。又將愁眼與春風,待去,倚蘭橈,更少駐。金陵路,鶯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滿汀芳草不成歸,日暮,更移舟,向甚處?
3.玉梅令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此曲是宋著名詞人范成大先作了曲調,姜白石應邀為其配詞。在范成大的住宅南面,隔河有一花園名范村,園內梅花開放,白雪飄落,竹院幽靜,而范成大怕冷不願出去賞景,於是才有了“便揉春為酒,剪雪作新詩,拼一日,繞花千轉”這樣的歌詞。
原詞為:疏疏雪片,散入溪南苑。春寒鎖、舊家亭館。有玉梅幾樹,背立怨東風,高花未吐,暗香已遠。 公來領略,梅花能勸,花長好、願公更健。便揉春為酒,翦雪作新詩,拚一日、繞花千轉。
4.惜紅衣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原譜前小序記作者丁未年(1187)夏,在吳興遊玩,屢次在茂盛美麗的荷花叢中經過,因而作此曲。
原詞為:簟枕邀涼,琴書換日,睡餘無力。細灑冰泉,並刀破甘碧。牆頭換酒,誰問訊城南詩客。岑寂,高柳晚蟬,說西風訊息。 虹梁水陌,魚浪吹香,紅衣半狼藉。維舟試望,故國眇天北。可惜渚邊沙外,不共美人遊歷。問甚時同賦,三十六陂秋色。
5.醉吟商小品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原譜前小序記作者曾於辛亥年(1191)年夏天,在金陵遇到位彈琵琶的樂工,能彈醉吟商《胡渭州》,於是學得了彈奏法,並譯了譜,實際上是雙聲調。
其詞為:又正是春歸,細柳暗黃千縷。暮鴉啼處。 夢逐金鞍去。一點芳心休訴,琵琶解語。
6.暗香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原譜前小序記辛亥年(1191)冬作者冒著雨雪去看范成大並住了一個多月。作者應范成大的要求作了兩首歌曲,范成大非常欣賞,就讓樂工、歌妓們學唱,因其音調和諧、委婉,題名為《暗香》和《疏影》。
原詞為: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
7.疏影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此曲創作背景與《暗香》相同。
原詞為: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8.越九歌·帝舜楚調
此為姜白石《越九歌》10首中的一首。有4 段歌詞:
央央帝旗,群冕相輿。聿來我媯,我芸綠滋。
維湘與楚,謂狩在陼。雲橫九疑,帝若來下
我懷厥初,孰耕孰漁。忽忘惠康,疇匪帝余?
博碩子俎,維錯於豆。瑤灑玉離,侑此桂酒。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原譜前小序記作者甲寅年(1194)年春曾與俞商卿同游西湖,到孤山西村賞梅。商卿善於歌唱,姜白石每作首曲,便用洞簫吹奏,商卿歌唱相和。後作者又獨自來玩賞,有所懷念,作此曲寄與商卿。
原詞為:為春瘦。何堪更繞西湖,儘是垂柳。自看煙外岫。記得與君,湖上攜手。君歸未久。早亂落、香紅千畝。一葉凌波縹緲,過三十六離宮,遣遊人回首。 猶有。畫船障袖。青樓倚扇,相映人爭秀。翠翹光欲溜。愛著宮黃,而今時候。傷春似舊。盪一點、春心如酒。寫入吳絲自奏。問誰識,曲中心、花前友。
10.徵招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原譜前小序記作者幾次在浙東山水青幽處遊覽,心胸開曠。河上船夫背著縴繩,一路走,一路歌,坐在船上如安臥床上。所以寫下此曲,來寄託自己的興致。
原詞為: 潮回卻過西陵浦,扁舟僅容居士。去得幾何時,黍離離如此。客途今倦矣。漫贏得、一襟詩思。記憶江南,落帆沙際,此行還是。 迤邐。剡中山,重相見、依依故人情味。似怨不來游,擁愁鬟十二。一丘聊復爾。也孤負、幼輿高志。水ォ晚,漠漠搖煙,奈未成歸計。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原譜前小序記作者丙申年(1196)年冬路過揚州,夜間降雪,城內外景象蕭條,戍樓上號角聲悲涼。作者想到歷史的變遷,寫下這首具悲涼情緒的歌曲。
其詞為: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江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12.長亭怨慢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原譜前小序記作者很喜歡作曲,先寫詞,再配上曲調。並表示很喜歡庾信《枯樹賦》中“昔年種柳”辭句抒寫的感情,所以寫了這首歌曲來寄託自己內心的難言情懷。
原詞為:漸吹盡,枝頭香絮,是處人家,綠深門戶。遠浦縈迴,暮帆零亂,向何許?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分付。第一是早早歸來,怕紅萼無人為主。算空有並刀,難剪離愁千縷。
13.越九歌·越相側商調
此為姜白石《越九歌》10首中的一首。原譜用律呂譜記寫。
其詞有兩段:淒其我思,永矢勿游。鳧曰子肖,以鐋與鏐。
載屍載謁 ,子惠思越。翩其來而,乘濤駕月。
14.淡黃柳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原譜前小序記作者旅居合肥時,見街巷蕭條,與江南不同,唯有路過柳樹,依依可愛。因而寫成此曲,以抒發路客的情緒。
原詞為: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攜酒、小橋宅。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15.翠樓吟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原譜前小序記作者丙午年(1186)冬與友人一同去武昌參加安遠樓的落成典禮,就寫下了此曲。10年之後,一位老友聽到一位歌妓還在唱此曲,說明此曲流傳甚久。作者也因此懷念昔日的游賞,感傷今日的落寞。其詞為:
月冷龍沙,塵清虎落。今年酺初賜。新翻胡部曲,聽氈幕元戎歌吹。層樓高峙,看檻曲縈紅,檐牙飛翠。人姝麗,粉香吹下,夜寒風細。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遊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淒淒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銷英氣。西山外,晚來還卷一簾秋霽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原譜前小序記作者旅居合肥,時時聞馬嘶叫聲,城外景色淒清暗淡,故作此歌,借用七弦琴的“淒涼調”作為曲名。作者回到成都後,將此曲給宮廷樂工田正德,請他用啞篳篥角吹奏,音調非常優美,故此曲亦有“瑞鶴仙影”之稱。
原詞為:綠楊巷陌。秋風起、邊城一片離索。馬嘶漸遠,人歸甚處,戍樓吹角。情懷正惡。更衰草寒煙淡薄。似當時、將軍部曲,迤邐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攜歌,晚花行樂。舊遊在否,想如今、翠凋紅落。漫寫羊裙,等新雁來時系著。怕匆匆、不肯寄與,誤後約。
17.秋宵吟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原譜無序。作者在歌詞中將自己比喻為先秦楚國的詩人宋玉,而將舊時情人比作衛娘,藉此抒發對曾在宴飲妓樂中相識的舊情人的思念。
原詞為:古簾空,墜月皎。坐久西窗人悄。蛩吟苦,漸漏水丁丁,箭壺催曉。引涼颸,動翠葆,露腳斜飛雲表。因嗟念,似去國情懷,暮帆菸草。 帶眼暗銷磨,為近日愁多頓老。衛娘何在?宋玉歸來,兩地暗縈繞。搖落江楓早,嫩約無憑,幽夢又杳。但盈盈淚灑單衣,今夕何夕恨未了。
18.古怨
《古怨》原是首琴歌,與姜夔一般的詞調歌曲不同。作者仿照楚辭的寫法,以花委塵土、佳人薄命的比興手法暗喻個人身世處境,強烈地抒發了晚年人生的傷感心緒。是作者在參與宴飲歌樂、“綠香紅舞”的清客生活之外,對生活體驗及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露。
未見原詞,哪位看見請補上。
後人加持術補:原詞為:
日暮四山兮,煙霧暗前浦。將維舟兮無所,追我前兮不逮,懷後來兮何處。屢回顧。
世事兮何據,手翻覆兮雲雨。過金谷兮花謝,委塵土。悲佳人兮薄命,誰為主。豈不猶有春兮,妾自傷兮遲暮,發將素。
歡有窮兮恨無數,弦欲絕兮聲苦。滿目江山兮淚沾屨。君不見年年汾水上兮,惟秋雁飛去。
譜見《白石道人歌曲》。這是姜夔寫給當朝宰相范成大的一首祝壽詞。
原詞為:松江煙浦。是千古三高,游衍佳處。須信石湖仙,似鴟夷、翩然引去。浮雲安在,我自愛、綠香紅舞。容與。看世間、幾度今古。 盧溝舊曾駐馬,為黃花、閒吟秀句。見說胡兒,也學綸巾雨。玉友金蕉,玉人金縷。緩移箏柱。閒好語。明年定在槐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