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玉(Imperial Topaz)又叫帝王托帕,一種托帕石商業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帝王玉
- 外文名:Imperial Topaz
- 別名:帝王托帕
- 產出地:巴西米納斯熱萊斯州
- 莫氏硬度:8
- 特點:一石一價
名字由來,價格,玉文化,
名字由來
據說,帝王玉這個名詞起源於19世紀的俄羅斯,俄羅斯的烏拉爾山脈(Ural Mountain)曾經是帝王玉的重要產區。當時,這種珍貴顏色的石頭僅僅被沙皇所擁有。他非常喜愛這種顏色的托帕石。托帕石中的imperial topaz(帝王玉),有些也叫做precious topaz(珍貴的托帕石),這種名詞專用以去區分和黃水晶長的很像的托帕石。
帝王玉其實也不知道是誰翻譯的,準確的翻譯其實是帝王托帕。但是在巴西,當地華人都把帝王托帕叫做帝王玉,所以我們也就入鄉隨俗的稱他為“帝王玉”。
價格
托帕石通常看起來都是乾淨通透的。其中黃色微紅的商家會稱為黃玉,其價格高於黃水晶,其它顏色的價格都不會很高,具體價格涉及商家貨源,加工工藝,大小,淨度,色澤。參考價格是黃水晶或者金紅水晶價格。
玉文化
我國帝王玉是歷史進入階級社會的產物,但其淵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的晚期,大致在距今6000~5000年的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這時的玉器中已經出現了還沒有帝王的“帝王玉”,其規模與質量均不亞於後世的帝王玉,但其不足之處則是還沒有和田玉。和田玉成為帝王玉之材料似始於齊家文化至夏商,而大量出現則始見於商代婦好藏玉。此墓玉器中有一些地方玉玉器,但和田玉已成為主流。
我國歷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出現真玉、非真玉的界定。中國是愛玉之國、崇玉之邦,玉石來源約有一百餘處,玉石品種較多,帝王和王公不斷地篩選品評,在他們眼中和田玉不僅有優劣之分,還必有真假之爭。從文獻中也可找到只鱗片爪的記載,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天子用全,上公用駹(máng音盲),侯用瓚,伯用埒。”其全、駹、瓚、埒(liè)4種玉有何不同?《說文解字》釋:
全為“純玉也”。
駹為“四玉一石”。
瓚為“三玉二石”。
埒為“玉石半,相埒也”。
和田玉沿玉石古道開始向東運輸的時間應不晚於齊家文化時期,經夏、商、西周其運輸量日趨增加,充斥內廷,已成為帝王用玉,故所云“天子用全”系指帝王用玉均為優質和田玉,駹、瓚、埒應為稍次的和田玉,當然也不排除諸如珣玗琪、瑤琨以及其他地方玉。
秦、漢、魏、晉、南北朝對玉的鑑別品評仍在繼續進行,如《墨莊漫錄》記載李淳風辨證真玉云:
其色溫潤,常如肥物所染,敲之其聲清引,若金磬之餘響,絕而復起,殘聲遠沉,徐徐方盡,此真玉也。
李淳風所指之真玉非和田玉莫屬,東北之珣玗琪並不具備上述特點。從色、質、聲辨別玉之真偽,還見於《石雅》所引《拾遺記》云:
石崇富比王家,當世珍寶奇異皆殊與異國所得,其愛婢翔鳳(或作翾鳳)妙別玉聲,悉知其處。言西北方玉聲沉重而性溫潤;東方南方玉聲輕潔而性清涼。其言玉聲輕潔者明東南方產非真玉也。
此西北方玉古稱球琳,即崑山之和田玉,應為真玉。《石雅》作者章鴻釗指明:東南方玉古名瑤琨,亦“非真玉也”。
唐宋至明,朝廷用玉均取之於西域,或通過諸蕃進貢,或從和田採購,帝後用玉俱用和田玉,也就是真玉。但和田玉畢竟產量有限,即使朝廷用玉亦不能全用真玉和田玉,這從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詔可見一斑:
禮神以玉取精潔溫潤,今有司並用珉。自今禮神之器、宗廟奠玉並用真玉,諸祀用珉。如玉難得大者寧小其制度以取其真。
唐玄宗重申禮伸和祭祖必用真玉,諸祀可用珉。此真玉亦為和田玉;珉為“美石次玉”,即非真玉。
明代通過受貢和貿易的辦法獲得和田玉,西域貢玉的地方有火州、吐魯番、曲先衛、撒馬爾罕、別失八里、哈烈、于闐、黑婁、把丹沙、天方等處,但實際上玉產地僅有和田,鄰國亦多竊取貢之。明代玉石“較古似多”,官商每年經營玉石約五千斤,故明廷用玉均取自和田,其他地方玉石一概不用。然明中期之後由於“邊吏嗜賄,侵克多端”,良玉被剋扣私下出售,進貢內廷者多有劣質玉。明定陵出土神宗生前所用玉器不均為優質白玉的情況即為鐵證。
清代前期由於準部割據新疆,玉路受阻,內廷玉材匱乏,治玉不多。乾隆二十五年之後回部每年貢玉四千斤,內廷玉材充實,促進治玉業發展,終於形成了空前繁榮的局面。道光以後新疆多變,玉料進入內地較少,內廷仍以乾隆時期貢玉雕琢璽印用具。張格爾之變,沙俄入侵,正常的玉石貿易遭到破壞,和田玉入關減少,價格高昂,於是岫巖玉、獨山玉被起用,緩解了和田玉不足的窘狀。
1911年清帝遜位,民國成立,帝王玉隨著清王朝的滅亡而消逝,和田玉作為帝王玉長達三千餘年的歷史結束了。
我國歷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出現真玉、非真玉的界定。中國是愛玉之國、崇玉之邦,玉石來源約有一百餘處,玉石品種較多,帝王和王公不斷地篩選品評,在他們眼中和田玉不僅有優劣之分,還必有真假之爭。從文獻中也可找到只鱗片爪的記載,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天子用全,上公用駹(máng音盲),侯用瓚,伯用埒。”其全、駹、瓚、埒(liè)4種玉有何不同?《說文解字》釋:
全為“純玉也”。
駹為“四玉一石”。
瓚為“三玉二石”。
埒為“玉石半,相埒也”。
和田玉沿玉石古道開始向東運輸的時間應不晚於齊家文化時期,經夏、商、西周其運輸量日趨增加,充斥內廷,已成為帝王用玉,故所云“天子用全”系指帝王用玉均為優質和田玉,駹、瓚、埒應為稍次的和田玉,當然也不排除諸如珣玗琪、瑤琨以及其他地方玉。
秦、漢、魏、晉、南北朝對玉的鑑別品評仍在繼續進行,如《墨莊漫錄》記載李淳風辨證真玉云:
其色溫潤,常如肥物所染,敲之其聲清引,若金磬之餘響,絕而復起,殘聲遠沉,徐徐方盡,此真玉也。
李淳風所指之真玉非和田玉莫屬,東北之珣玗琪並不具備上述特點。從色、質、聲辨別玉之真偽,還見於《石雅》所引《拾遺記》云:
石崇富比王家,當世珍寶奇異皆殊與異國所得,其愛婢翔鳳(或作翾鳳)妙別玉聲,悉知其處。言西北方玉聲沉重而性溫潤;東方南方玉聲輕潔而性清涼。其言玉聲輕潔者明東南方產非真玉也。
此西北方玉古稱球琳,即崑山之和田玉,應為真玉。《石雅》作者章鴻釗指明:東南方玉古名瑤琨,亦“非真玉也”。
唐宋至明,朝廷用玉均取之於西域,或通過諸蕃進貢,或從和田採購,帝後用玉俱用和田玉,也就是真玉。但和田玉畢竟產量有限,即使朝廷用玉亦不能全用真玉和田玉,這從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詔可見一斑:
禮神以玉取精潔溫潤,今有司並用珉。自今禮神之器、宗廟奠玉並用真玉,諸祀用珉。如玉難得大者寧小其制度以取其真。
唐玄宗重申禮伸和祭祖必用真玉,諸祀可用珉。此真玉亦為和田玉;珉為“美石次玉”,即非真玉。
明代通過受貢和貿易的辦法獲得和田玉,西域貢玉的地方有火州、吐魯番、曲先衛、撒馬爾罕、別失八里、哈烈、于闐、黑婁、把丹沙、天方等處,但實際上玉產地僅有和田,鄰國亦多竊取貢之。明代玉石“較古似多”,官商每年經營玉石約五千斤,故明廷用玉均取自和田,其他地方玉石一概不用。然明中期之後由於“邊吏嗜賄,侵克多端”,良玉被剋扣私下出售,進貢內廷者多有劣質玉。明定陵出土神宗生前所用玉器不均為優質白玉的情況即為鐵證。
清代前期由於準部割據新疆,玉路受阻,內廷玉材匱乏,治玉不多。乾隆二十五年之後回部每年貢玉四千斤,內廷玉材充實,促進治玉業發展,終於形成了空前繁榮的局面。道光以後新疆多變,玉料進入內地較少,內廷仍以乾隆時期貢玉雕琢璽印用具。張格爾之變,沙俄入侵,正常的玉石貿易遭到破壞,和田玉入關減少,價格高昂,於是岫巖玉、獨山玉被起用,緩解了和田玉不足的窘狀。
1911年清帝遜位,民國成立,帝王玉隨著清王朝的滅亡而消逝,和田玉作為帝王玉長達三千餘年的歷史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