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長城尋蹤:長城與華夏的悲歡離合

帝國長城尋蹤:長城與華夏的悲歡離合

《帝國長城尋蹤:長城與華夏的悲歡離合》內容簡介:中國的封建統治制度,若從秦朝算起,延續了兩千多年,這種歷史桎梏不可謂不堅固,也不可謂不長久。在這種社會形態下,歷代中原王朝實行的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央封建集權統治,而對兩河流域之外的少數民族則實行了分割、打擊、壓迫和歸化的高壓政策。正因為如此,在華夏的土地上,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中原傳統農耕民族與西北遊牧民族之間的民族恩怨、文化衝突、軍事衝突也延續了兩千多年,構成了頗為複雜的民族關係史,這是廣為人知的事實。而萬里長城的修建與存在,無疑成為這種民族關係史上一個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思想文化載體。《帝國長城尋蹤:長城與華夏的悲歡離合》是一部歷史散文作品。作者以行走的順序,長城前後的史事,及生活在長城周邊的人物為中心,以自己的西部行走經歷為素材,結合有關長城的知識典故,娓娓講述了真實而神奇的長城故事。

基本介紹

  • 書名:帝國長城尋蹤:長城與華夏的悲歡離合
  • 出版社: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 頁數:218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讀者天地文化
  • 作者:唐小明
  • 出版日期:2008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5886571, 978780588657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帝國長城尋蹤:長城與華夏的悲歡離合》由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唐小明,現居深圳。自2002年以來,開始迷戀中國長城,並為此改變了既有的生活方式。以後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行走、思維、寫作與發獃,都與長城及長城周邊的人文社會密不可分。五年間幾乎走遍長城沿線,歷難無數,曾先後寫作並出版《曾經滄海》《長城古韻》《古牆——中國長城與民族融合》等長城題材的小說及散文集。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帝國西牆
但願生入玉門關
長河落日
瀚海蒼茫古戍樓
大漠風影飄玉門
大漠中的橋灣夢城

第二章 高颱風煙
長城長,山丹紅
天高雲淡固原行
分水嶺上的長城
秦直道懷古
扼塞之首偏頭關

第三章 彷徨路口
夢魂縈繞走西口
寂靜的老牛灣
廣武,那二百九十四座墳塋
趙雍,沙丘,靈丘
土木堡,土木堡
風雲激盪古北口

第四章 垂淚青石磚
大地藝術的絕唱
司馬台,峭壁危崖上的美學精品
鬼斧神工的人間奇境
寂寥隕落的-代將星

第五章 地域大歷史
長城古堞俯滄瀛
遼西,冀北嚴疆的幻影
另類長城——苗疆邊牆
後記 長城邊的中國——也算後記

後記

長城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長城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同樣,在長城兩邊世代生存的農民是中國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
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構成了長城邊的中國。
從祖國東北的山海關到西北的嘉峪關,從嘉峪關再到玉門關、陽關,我反覆行走在長城兩邊的山山水水,田園鄉村。我曾走過富庶的關東平原,也曾走過燕山山谷里的溝溝坎坎;走過貧瘠的陝、甘、寧、晉的黃土高原,也多次在河西走廊廣袤的戈壁大漠流連忘返。五年間,在那無數的日日夜夜,連我自己也數不清楚,這萬里旅途下來,我曾路過了多少各式各樣的村莊,見過多少不同形象的農民,睡過多少次老鄉的火炕,吃過多少不同口味兒的農家飯,受過多少老鄉無私的接濟。生活在長城兩邊勤勞簡樸的農民給予我的幫助和關愛之無私,如同我的兄弟姐妹,如同我的父母。

序言

行走,是一種生活,一種“漂”的生活。為了體驗與品味這種“漂”的真諦,自2001年的初秋開始,我有了行走長城的衝動。實踐下來的結果是這種衝動一發而難以收拾,它甚至改變了我以後的人生取向。
2004年初夏,在歷經了兩年多次行走華北及東北的長城之後,我開始走進西部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從那時起至這本書稿完成為止,我已經有八次這樣的經歷了。在此期間,我整個的身心充滿了新奇與探索的熱望。在隴右高原,在河西走廊,在祁連山麓,在戈壁大漠,在黃河懸壁,在騰格里沙漠,在賀蘭山缺,在鄂爾多斯草原,在晉西北的丘陵,在所有長城延伸之處,我每天都被那裡的歷史、人文和現實的景物感動和震撼。它們像一部推進器,驅動我不斷地尋找和感悟陌生的歷史和新奇的現實生活;它們又像一部牽引車,牽動了我無盡的心緒、思維與激情。
如果不是因為行走長城,我也許這輩子也不會走到在古代邊塞詩里才提到的玉門關、陽關、蕭關、雁門關這樣一些能讓人銘心刻骨、釋懷感慨的地方;如果不是迷戀長城,我不會在戈壁、大漠、河西走廊、黃土高原、黃河古道、燕山山脈這些人煙罕至的地方流連忘返、怡然自得。
盤古開天地的傳說,中華數千年文明的搖籃、先秦遺風、漢唐古韻、絲路花雨、文化傳奇、長城內外千百年來農耕與遊牧、中原與塞外紛爭不斷的民族恩怨,都在這裡盡顯無疑。縱貫浩瀚的歷史,你能發現它的博大精深;感覺到我們自己本身閱歷的淺薄。面對著那些古道熱腸的西北民眾,我有時甚至覺得自己那一點點帶有沿海城市莫名優越感的言行都顯得有些委瑣。
唐代詩人王維在其五律《使至塞上》中,面對西部荒蕪浩渺的地域所嘆出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絕句,形象地描繪了西部古往今來慘烈的自然景象。在以下的這本書稿中,我所要敘述的事件、人物以及發生這些人與事的地方,從時空的歷史概念上來說,他(它)們如同長河落日一般,都已經莊嚴而又沉重地謝幕了。它們曾經有過像朝霞那樣的絢麗多彩,又有過像晚霞那樣的金碧輝煌!它們曾經深刻地影響過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並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篇章。但是,無論歷史的話劇有多么精彩,它終歸有平靜下來的時候,再交由後人一幕一幕地創作下去。幾百年幾千年過去之後,當我們今天站在現實的高處,放眼回望時間的瀚海、歷史的長河,同樣可以感受到詩人王維向世人所描述的那些曾經發生過的壯麗而又淒婉的情景,體驗出古人那種難以割捨的感世情懷。
書稿中的內容源自於我四年多來行走萬里長城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長城,是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地域。熟悉,是因長城那如雷貫耳的名字,而陌生,是因為沒有多少人熟知真實的長城歷史和長城沿線的社會狀況。如果沒有這五年多的行走經歷,我也許與大多數人一樣,對長城的歷史與現狀不會產生現在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在以下的這些文字中,我迫不及待地想告訴人們我所見到的長城和長城所包容的事情。
中國的封建統治制度,若從秦朝算起,延續了兩千多年,這種歷史桎梏不可謂不堅固,也不可謂不長久。在這種社會形態下,歷代中原王朝實行的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央封建集權統治,而對兩河流域之外的少數民族則實行了分割、打擊、壓迫和歸化的高壓政策。正因為如此,在華夏的土地上,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中原傳統農耕民族與西北遊牧民族之間的民族恩怨、文化衝突、軍事衝突也延續了兩千多年,構成了頗為複雜的民族關係史,這是廣為人知的事實。而萬里長城的修建與存在,無疑成為這種民族關係史上一個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思想文化載體。
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萬里長城的歷史存在?長城究竟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起過什麼作用?我們的民族之爭為什麼會以築牆的方式來展開對壘?歷朝歷代的築城究竟會對我們民族的思維、民族的性格以及民族的生存產生什麼影響?這是今天我每每面對長城悲愴蒼涼的身影時所思考的問題。事實是,我內心的矛盾讓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其主要原因,是我無法簡單地將那條閃爍著民族建築智慧和文化光芒的長城與那條滲透了中原封建王朝故步自封、閉關鎖國愚蠢思維的長城截然分開。
曾有學者對長城的歷史文化內涵做過如下表述:作為文化古蹟,長城是一項龐大的軍事工程建築物遺址;作為統治形態,它是秦皇暴政的物質孑遺;作為政治目的,它是中原漢人政權一廂情願劃定的一條南北分界線;作為戰爭結果,它等同中國的“馬其頓防線”那樣不堪一擊;而作為文化象徵,它則是中原王朝阻擋北方民族南下失敗的物證。
我對上述的論述不敢完全苟同,卻也頗有感觸。迄今為止所有的民族戰爭歷史表明,萬里長城實質是中華民族內部兩種文明對立衝突的戰爭產物,這個廣義上的戰爭產物有時甚至充當了一個並不光彩的民族隔離和民族壓迫角色(比如湘黔南方邊牆)。因此,長城很難被籠統地、片面地說成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也遠沒有到了要被冠以“民族脊樑”的程度。幾千年以來,長城始終就是一條主要用於軍事目的的漫長的城牆,長城只是中國古代民族戰爭的工具。如果從社會政治層面來評價,長城的形象更像是中原王朝的圍城。而歷代中原王朝的民族政策對邊疆少數民族是排斥和打擊的。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以往這些民族對立和紛爭的結果,失敗者卻往往又是剛愎自用的中原統治集團本身,比如蒙古人和女真人先後對整箇中原帝國的占領與征服。縱觀歷史上發生在長城內外的民族戰爭,我們就很能理解為什麼歷代的長城版圖會隨著農牧兩大民族博弈的展開以及農牧兩種文化圈的此消彼長產生如此巨大和頻繁的變遷,最後在奪取中原政權的遊牧民族政權的眼中成為觀賞性的擺設。
誠然,如果說長城的產生和存在仍有它內在的正面成果的話,那就是它的存在與民族關係其實是密不可分的。農、牧兩大經濟圈和文化圈之間的相互對立和相互依存,是一個長期互補、互為一體的民族關係問題。長城在政治上、軍事上作為農、牧民族的分界線和隔離線,成為兵家黷武之地。但與此同時它又成了長城沿線各民族間經濟活動的貿易市場和物資供求的集散地,許多關口甚至成了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這些並不表明長城的軍事作用弱化,而是民族關係的大勢所趨。兩千多年來,拋除在長城南北和長城沿線所發生的民族恩怨和民族紛爭,其實它的正面成果則是導致民族融合及民族的發展。中華民族最後能形成56個民族的大融合大團圓,長城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一條民族融合的紐帶,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成長曆程的物證。
在行走長城的過程中,我的這些矛盾心態是在不斷地行走中漸漸地表露出來的。我並不隱瞞自己的困惑,正是這些困惑促使我一次又一次地徘徊在長城沿線,去尋找,去思考。儘管這種行走很艱苦,並且孤獨,但我依然覺得有意義,有價值。窮盡心思和精力去做一件自己喜歡和願意做的事,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可稱之為愜意的事情。
我愛我的祖國和民族,這種愛,在我理解我的祖國和人民曾陷於水深火熱的封建壓迫狀態下,曾處於被西方帝國列強侵略欺凌的狀態下的時候,表現得尤為強烈。今天,我們的國家已逐漸強大起來,我們的民族已經不再受人欺侮,人們需要更加珍惜和熱愛這種和平的年月。我也希望我們的民族內部不再有“圍牆”的阻隔,我希望我們的民族能夠真正地、永遠地從觀念上和行為上衝出傳統的“圍城”。
事實是,圍繞著長城南北的民族歷史紛爭話劇早已落幕,現實的話劇卻依然在如火如荼的出演。在西北大漠,在黃土高原,在廣袤的草原,遠古神話的精髓還在攪動著我們的社會生活,華夏古老的民族正用自己世傳的意志續寫著民族奮鬥與抗爭的歷史新篇章。中華民族在屢受重創之後重新崛起,創造了一個比“漢唐盛世”更加輝煌的新世紀。無論自然界與人世間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我們人民含辛茹苦的毅力,勤勞勇敢的品行、任勞任怨而又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恆久不變。這就是創立了黃河文明、中原文明乃至於中華文明的不朽民族,他們扛起了我們的社會,他們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古老的西部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又像是一本我無法輕易讀懂的經書。不可能指望幾年走下來,我就能對它的人文和歷史大話連篇地說三道四。曾經有一位資深的出版人對我說過,西北地域博大精深,遍地是財富,而西北人卻是古道熱腸,但是要讀懂這兩本“書”並不容易。言下之意,像我這樣有著巨大南北意識反差的南方土著是很難深刻揣摩西北人心底里的那份質感、很難走進西北人的內心世界的。對此我沒有異議,我知道自己的局限,知道自己的意識軟肋。但是,我嚮往、景仰傳統與經典的西部,我也想用我的古道熱腸去闡釋它、讚美它。父母給了我一副血肉軀殼,生活則給予了我一種陽光的心態,我不會吝嗇自己的思維和行為。
也許,若干年之後,當我們最終處於耄耋之年,對理想和信念的追逐停止下來;當我們回首幾十年往事,我們不會因逝去的光陰與歲月而感到惋惜,也不至於因為覺得自己碌碌無為淺薄平庸而羞愧。生活是要延續的,延續就要奮鬥。
古人云,讀萬卷書,走萬里路。我不敢奢望在有生之年可以讀多少書,但是可以走萬里路,況且,誰能說行走就不是一種閱讀?行走在萬千色彩的自然界和歷史遺蹟當中,同樣能夠豐富人生,我深有體驗,也會繼續身體力行。我把此作為檢驗人生幸福指數的一個尺度,不亦樂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