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論

帝國主義論

帝國主義論,一是專指資本主義的特殊歷史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亦稱現代資本主義;二是泛指一個國家對別國進行侵略、掠奪、控制或統治的擴張政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帝國主義論
  • 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 提出者:J.A.霍布森
  • 亦稱:現代資本主義
概念,歷史特點,形勢變化,

概念

帝國主義論有關現代 的理論。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用“帝國主義”這一概念來說明時代的學者愈來愈多。英國經濟學家J.A.霍布森首先從經濟和政治方面對帝國主義進行了理論研究和批判。

歷史特點

他在《帝國主義》一書中指出現代帝國主義的兩個歷史特點:①幾個帝國主義的競爭;②金融家控制著商人。他還揭露了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但霍布森把帝國主義只看作是工業巨頭力圖用尋找國外市場和外國投資的辦法來為自己剩餘財富的洪流擴大河道的一種政策。他把帝國主義向外擴張的原因只歸結於分配的不合理而引起的“消費不足”和“儲蓄過度”,並寄希望於社會改良來治療這一弊病。德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家R.希法亭在《金融資本》(1910)一書中指出,金融資本是“資本主義發展最新階段”的最重要的現象,並作了極有價值的理論分析。但他指出金融資本就是由銀行支配、由工業家運用的資本,片面誇大銀行和流通的作用,忽視了生產集中造成壟斷是金融資本形成的基礎,揭示了帝國主義的性質。第二國際社會主義者K.考茨基在《帝國主義》(1914)一書中把帝國主義定義為“每個工業資本主義民族力圖愈來愈多地吞併或征服農業區域”而採取的一種政策。他認為資本主義可能進入“以實行國際聯合的金融資本主義共同剝削世界”的超帝國主義的新階段。考茨基把帝國主義理解為資本主義的一種政策,不考慮它在經濟上的壟斷,沒有揭示了資本主義最根本的矛盾。
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新發展,根據這一理論,列寧提出了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一國或幾國勝利的新結論,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理論基礎。列寧的帝國主義論也為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提供了正確認識帝國主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進行革命鬥爭的強大思想武器。它的一些重要論點已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所證實。

形勢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與國際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帝國主義的力量已經削弱,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出現了新殖民主義超級大國的爭奪;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已開發國家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實行了許多改良主義政策,以緩和社會矛盾;它還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加強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聯繫與協調等;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在50~60年代有了較大的發展,說明資本主義還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壟斷資本主義的兩極分化的基本矛盾仍存在。由於帝國主義具備強有力的競爭能力,他們將不斷的侵蝕社會主義政體,以達到鞏固和繼續強化帝國體系的目的,當社會主義陣營被私有制體系不斷的侵蝕、腐化後,最終走向滅亡。唯一有競爭力的體系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公有制社會是帝國主義的天敵,因為『按需所取』的社會優勢將吸引帝國主義兩極分化里的廣大中下層人民,一旦『按需所取』的公有制社會建立起來,資本主義的體系也將不攻而破的瓦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