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帝嚳攻共工之戰
- 來源:古代中國神話傳說故事
- 時間:約公元前24世紀
- 戰爭地點:冀州
相關記載,戰爭地點,戰爭領導人,戰爭經過,戰爭點評,
相關記載
原始社會晚期,相傳黃帝之孫顓頊號高陽氏,繼黃帝為該部落聯盟首領。他
生於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正處黃河(約當今衛河)東岸附近。炎帝的後裔共工,已成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的首領,居九有(即九州)黃河中遊河西地區(約在今河南輝縣境),在顓頊部落聯盟的上流。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百姓。共工率領部落聯盟修筑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沖毀東岸河堤,殃及下流顓頊部落聯盟。兩部落聯盟發生衝突,在中原地區展開大戰。
戰爭地點
冀為地名,即,又稱冀方。《尚書·禹貢》九州之中冀州為首,在東河之西,南河之北,西河之東。所記地名有太原(汾水上游)、岳陽(霍太山以南)、覃懷(漢河內郡懷縣,今河南沁陽)、衡漳(漳水)、恆衛(恆山、衛水)、大陸(大陸澤)和碣石(碣石山)。所記居民有鳥夷,鄭玄注曰:“鳥夷,東方之民,搏食鳥獸者也。”又引王肅曰:“鳥夷,東北夷國名也。”《周禮·職方》說:“河內曰冀州。”《爾雅》說:“兩河間曰冀州”,《呂氏春秋·有始覽》同。《說文》說:“冀,北方州也”,《玉篇》同。《山海經》郭璞註:“冀州,中土也。”《淮南子》高誘註:“冀,九州中,謂四海之內。”劉盼遂《冀州即中原說》認為冀州即中原、中夏,馬培棠《冀州考原》觀點與之相近,從字形近於“夏”字認為冀為“中間一區的農耕文化,自稱為諸夏,居地為冀州”。所說不如丁山近實。冀州應為商人之畿服,畿服以商代都城為中心,自然就有了中土、中原的含義。而商代都城在黃河以北,所以此一“中土”、“中原”也自然要稍稍偏向於北方。《禹貢》所說漳水所在的地區,後世認為偏於東、北,但商人卻正以為那裡就是中土、中原。商人以玄鳥為圖騰,風俗信仰與鳥夷相同,也正是東北鳥夷中的一支。《左傳》哀公六年孔子引《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又《逸周書·嘗麥解》曰:“有殷之囗辟,自其作囗於古,是滅厥邑,無類於冀州。”陶唐與殷均為北方之族,而稱冀方、冀州,亦可證冀為北方之地。《詩經·商頌·玄鳥》說“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商人以河北殷(安陽)、邢(邢台)等地為都城,以周圍五百里或一千里地區為畿服(甸服),因而商人心目中的中土、中原便也位居河北了。
戰爭領導人
帝嚳,姓姬,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黃帝的曾孫,“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於高辛(今商斤市南高辛〕。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都於亳。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帝嚳即帝位後,“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共工氏,姜姓,是炎帝的後裔。《國語·魯語上》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實際上是說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聯盟的一個首領。這反映了九個氏族住在九個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於首要地位。徐旭生說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輝縣。郭沫若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這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於共工氏的九個氏。
戰爭經過
<<上古秘史>>第6回記載:原來共工的百姓強悍好亂,又經康回、共工氏兩次圖霸圖王的風氣所漸染,總想稱雄於九州。這回子聽說顓頊帝駕崩,帝嚳新即位,他們以為機有可乘,便又蠢動起來。但是其中卻沒有一個傑出的人才,所以亂事還不十分厲害。帝嚳聽了,便叫火正重黎帶了兵征討。臨行的時候並囑咐他:“要根本解決,不可以再留遺孽。"重黎領命,率領大兵直攻冀州。那些烏合之眾哪裡敵得過重黎之師,不到一月,早已蕩平。可是重黎是個仁慈的人,哪裡肯痛下毒手,處置共工氏百姓不免姑息一點。哪知等到重黎班師回來,那共工氏的百姓又紛紛作亂起來。帝嚳聽了大怒,揀了一個庚寅日,將重黎殺死,以正他誤國之罪。一面就叫重黎的胞弟吳回代做火正祝融之官,並叫他帶了大兵再去攻討。吳回因為重黎之死都是為那些亂民的原故,替兄報仇之心甚切,加以帝命嚴厲,所以更不容情,一到那邊專用火攻,竟將那些亂民焚戮淨荊從此共工氏的名稱,不復再見於史冊,亦可算是空前的浩劫了。等到吳回班師回來,帝嚳嘆道:“朕非不仁,下此絕手,亦出於不得已耳!”
戰爭點評
所謂戰爭,都是非常殘酷的,過分的仁慈將導致嚴重的後果.
帝嚳攻共工之戰充分說明這一點.帝嚳手下將軍重黎具有一個領導人的戰爭頭腦,但不具備一場戰爭做有的勇氣,正因為他的一時仁慈,後來共工氏百姓的作亂,導致嚴重的後果.帝嚳攻共工之戰鞏固了帝嚳及其部落的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