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哲學史·第4卷

希臘哲學史·第4卷

《希臘哲學史·第4卷(套裝上下冊)》對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529年的古代希臘哲學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第一卷論述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第二卷論述智者、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第三卷論述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均已出版。本卷(第四卷)主要論述晚期希臘哲學,包括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懷疑派、普羅提諾與新柏拉圖主義、希臘哲學與早期基督教等內容。 煌煌四卷本《希臘哲學史·第4卷(套裝上下冊)》,歷經老中青三代學人近三十載辛勤耕耘,廣泛搜羅國內外相關史料、研究成果,形成了許多有新意的創見,構成了中國學者以中國學術視野對綿延一千多年的古希臘哲學進行斷代史研究的鴻篇巨製,對於加強希臘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加強西方哲學史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也體現了中國學者對古希臘哲學研究作出的獨特理論貢獻。

基本介紹

  • 書名:希臘哲學史•第4卷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1797頁
  • 開本:32
  • 定價:150.00
  • 作者:汪子嵩 陳村富
  • 出版日期:2010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10091709, 7010091706
  • 品牌: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希臘哲學史·第4卷(套裝上下冊)》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目錄

序言
緒論
第一節 環地中海文化圈的形成
一環地中海東部文化的演進
二環地中海文化中心西移希臘和羅馬
第二節 希臘羅馬本土政制與文化的走向
一馬其頓與希臘:兩種政治理念的衝突
二亞歷山大與希臘化
三政制的“東方化”:君主與帝國
四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交融
第三節 晚期希臘哲學的轉向與特徵
一從“為什麼”,“是什麼”轉向“為了什麼”
二從求“真”轉向求“善
三從處世哲學走向宗教信仰
第四節 晚期希臘哲學的史料
一晚古時代的彙編、綜述和注釋
二現代學者的校勘、整理和編纂
三工具書
四現代學者的著作和論文集

第一編 伊壁鳩魯學派
第一章 伊壁鳩魯概論:生平、著作與學派
第一節 文獻
一伊壁鳩魯原著
二盧克萊修著作
三其他古代相關著作
四現代研究著作
第二節 生平與特色
第三節 伊壁鳩魯學派的發展
一雅典時代
二羅馬時代
三小亞時代
第四節 總問題與總體系

第二章 標準論(認識論)
第一節 經驗論
第二節 感性與前把握觀念
第三節 判斷與推理

第三章 自然學說
第一節 原子與虛空:雙本原
一原子的證明
二虛空的證明
三“存在等級表”上的其他成員
四萬物總體無限
五原子的運動
六原子的屬性
第二節 靈魂、影像、神
一靈魂論
……
第二編 斯多亞學派
第三編 懷疑派
第四編 普羅提諾與新柏拉圖主義
第五編 希臘哲學與早期基督教
附錄
後記

文摘

“大多數人病態地持有關於事物的虛幻意見,並且聽不到身體對靈魂提出的重要的和公正的控告:身體不應當被靈魂煩擾和累垮而陷入不必要的事務(事實上,身體的需要是很小的並且很容易滿足,而通過共享身體的快樂,靈魂因此就可以活得好;然而,靈魂的需要是很大的並且很難滿足,不但對我們的本性無益,還帶來危險)。因此,(重申我所說的)了解到那些人處於這樣的困境之中,我為他們的生活感到悲哀,嘆息他們荒廢了生命,我認為那些把握了真理的人應當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給予那些稟賦良好的人仁慈的幫助。這是建造銘文的首要原因。
我宣稱:對死亡和對神的徒然的恐懼控制了我們中的許多人,並且真正有價值的歡樂不是產生於我們留給民眾的劇場、澡堂和香水、油膏,而是產生於自然哲學。”
自古以來,人們就指出伊壁鳩魯哲學中的一個“矛盾”,一方面,伊壁鳩魯看上去主張不參加政治,過一個“默默無聞”的孤獨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他的許多所作所為都體現出他希望自己的學說能夠推廣出去。普羅塔克已經指出這裡的矛盾,並且以此抨擊和嘲笑伊壁鳩魯“好名”。史密斯認為第歐根尼聰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既讓伊壁鳩魯的思想為公眾所知,自己又不至於參與到公共事務中去。這種公共建築屬於當時人們對於城邦的慷慨禮物的一種。當然,第歐根尼會認為自己的這一禮物,而非日常人們所理解的那些“參政議政”活動,才是真正最有貢獻於城邦的“政治”作為。這是一座治療人類疾病的路邊布道壇。

後記

延綿28年(1982-2010年)的四卷本《希臘哲學史》終於以第四卷的出版告一個段落。叔本華說:人生如同一條用燒紅的木炭鋪成的跑道,中間有幾處涼亭,每至一處,剛一歇腳,生命又逼使你離開涼亭,往前奔跑。只要把“人生”換成“學術之途”,把燒紅的木炭理解為“普紐瑪”(pneuma,斯多亞學派的宇宙火的吸氣),就蠻可以用來描述我們這二十多年的歷程了。“普紐瑪”既是宇宙火的吸氣,又是宇宙理性,世界靈魂。奔跑在這個跑道上,固然燙腳,卻是提升學術、淨化心靈的必經之途。每跑完一段路程,對希臘精神的領會就上一個台階。這種提升又轉化為新的衝動。新的衝動使我們著魔似地在治學之途上無休止地賓士。1985年4月成都結題會後到峨眉山休閒幾天,就開始議論第二卷的事了。1986年10月福建武夷山確定了大綱,接著又是艱難的奔跑。1992年又到了一處“涼亭”,卻沒有那么愜意了。沒有課題費可供我們選擇一個休閒地開一個結題會。2002年奔到第三個“涼亭”時,已經是靠自己花錢買飯吃了。幸虧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浙江大學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筆墨費”,香港中文大學學者鄺健行教授提供了外文資料的資助,使我們得以在1993年至2001年期間完成了第三卷,並且準備了第四卷的基本資料。2002年5月我們在汪子嵩老師家中審閱了第三卷校樣,這時汪先生已離休多年,范明生、姚介厚都已退休。我們心中都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