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鰭鮋

帆鰭鮋

帆鰭鮋,Ablabys taenianotus (G. Cuvier, 1829),又稱背帶長絨鮋,俗名鈍頂鮋、濟公,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真裸皮鮋科帆鰭鮋屬的一種魚類。

基本介紹

名片,世界分布,形態特徵,棲息環境,漁業方法,地理分布,特徵,生態,經濟利用,

名片

中文名:
帆鰭鮋
觀賞魚類:
俗名:
獅子魚、黑虎
食用魚類:
英文名:
-
是否有毒:
科目英文:
Scorpaenidae
經濟魚類:
科目:
鮋科
最大長度:
15 cm
命名者:
(Cuvier, 1829)
棲息深度:
1-78公尺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極側扁;頭小,背緣近於垂直或略凹,上方無棘或棱脊。眼小,眼間隔凸出。體具小形而埋於皮下之圓鱗。背鰭單一,起點於眼前緣之上方,具硬棘 XVII,第II棘最長,第II至IV間特高而形成帆狀,軟條數 7,最末根軟條有膜與尾柄相連;臀鰭基底短,基底長小於腹鰭起點與臀鰭起點間之距離,具硬棘 III,軟條 5。體幾乎單一褐色,體側或各鰭有暗色細而短的條紋或斑駁;頭前部白色;各鰭緣亦為白色。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舄湖

漁業方法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不具食用價值。
帆鰭鮋
帆鰭鮋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起安達曼海到斐濟,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台灣南、北部及各離島均有分布。
帆鰭鮋
帆鰭鮋

特徵

本魚體延長,側扁。頭短鈍,背緣近垂直或略凹,上方無棘棱。齒絨毛狀,上下頜、鋤骨及齶骨均具齒帶。體被細小圓鱗,埋於皮下。背鰭連續,起點在眼前上方,鰭間無缺刻,最後鰭條一部份與尾鰭相連。體呈淺褐色到深褐色,鼻及前額有白斑,體長不超過10厘米。
帆鰭鮋
帆鰭鮋

生態

常棲息於礁穴內,有時亦出現於潮池或碎礫石堆上,會躺在礁石上模擬成枯葉狀,伺機捕食小魚或甲殼類,亦可迷惑敵人,以避免危險。各鰭鰭棘亦具毒性。
帆鰭鮋
帆鰭鮋

經濟利用

無食用價值,一般皆做下雜魚,偶會在水族館看到。
帆鰭鮋
帆鰭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