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龍菲爾德

布龍菲爾德

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年4月1日-1949年4月18日),美國語言學家。1887年4月1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北美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先導人物之一。布龍菲爾德從研究日耳曼語系印歐語系入手,繼而研究了普通語言學和阿爾表琴語等語言。他曾在很多大學任教,最後執教於耶魯大學,並任該校高級語言學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龍菲爾德
  • 外文名:Leonard Bloomfield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芝加哥
  • 出生日期:1887年4月1日
  • 逝世日期:1949年4月18日
  • 職業:語言學家
  •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
  • 代表作品:《語言論》
  • 主要成就: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先導人物之一
人物經歷,學術貢獻,學術觀點,學術評價,

人物經歷

1887年4月1日,布龍菲爾德生於芝加哥
布龍菲爾德布龍菲爾德
1903年,布龍菲爾德進入哈佛學院
1906年,布龍菲爾德畢業於哈佛學院。在該校獲得學士學位。
1906年,布龍菲爾德畢業後,他在威斯康星大學一面進修一面擔任德語助教,在那裡,他結識了普魯可希(Edward Prokosch),受其影響決心研究語言學。
1907年,布龍菲爾德轉到芝加哥大學繼續進修並擔任教學,完成了學位論文《日耳曼語次元音交替的語義變異》。
1909年,布龍菲爾德在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1909-1913年,布龍菲爾德先後在辛辛那提大學伊利諾伊大學教德語。
1913-1914年,布龍菲爾德到德國萊比錫大學和哥廷根大學進修語言學,同時結識了新語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受到了較深的影響。
1914年,布龍菲爾德的《語言研究導論》出版。
1921-1949年,布龍菲爾德在俄亥俄州大學、芝加哥大學、耶魯大學等校任教授。在俄亥俄州大學任德語與語言學教授。在芝加哥大學日耳曼語教授。在耶魯大學任語言學教授。
1927年布龍菲爾德離開俄亥俄,到芝加哥大學講日耳曼語文學。
1933年,布龍菲爾德最有影響的著作《語言論》出版。
1945年,他為美國國防部編的《俄英詞典》寫了俄語語法簡介。
1949年4月18日,布龍菲爾德逝世。

學術貢獻

心理學闡述語言
布龍菲爾德的早期著作是出版於1914年的《語言研究導論》,立足於心理學來闡釋語言。1933年他的最有影響的著作《語言論》出版。這時,他已從構造心理學轉到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在該書中提出了美國結構語言學派研究語言的基本原則和描寫語言結構的總框架,如區分粘附形式和自由形式、關於直接成分的分析、配列學說等等。
布龍菲爾德布龍菲爾德
布龍菲爾德是美國語言學會的發起人,曾任主席職位。此外他也是美國其他一些著名學會的會員,還擔任過國際語言學家常設委員會的委員,曾經是國際語音協會丹麥皇家科學院的會員。
研究外語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布龍菲爾德開始研究菲律賓的他加祿語。當時對於這種語言,還沒有人做過嚴格的科學研究,布龍菲爾德設計了一套符號來標音,並由此認識到,研究不屬於印歐語系的語言,不能以拉丁語法為標準。後來他又轉而研究馬來-玻里尼西亞諸語言。1917年後,布龍菲爾德研究北美印第安人的阿爾貢金諸語言。
布龍菲爾德還致力於理論的套用,特別是外語教學。20世紀20年代初,他編寫了一套英語教科書和德語初級教科書。二戰期間,編寫了《外語實地調查簡明指南》。1945年,他為美國國防部編的《俄英詞典》寫了俄語語法簡介。
成立美國語言學會
1921-1927年,他在俄亥俄州大學教書,做了兩件重要事情。第一,他和G.M.博林、E.H.斯特蒂文特兩人聯名倡議設立美國語言學會。1924年這個學會成立,次年出了會刊《語言》,從此語言學在美國的地位蒸蒸日上,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第二,他與行為主義心理學家A.P.韋斯互相影響,使韋斯相信,人類的行為不能與一般動物同樣看待,人類有語言,其行為以語言為基礎,而一般動物沒有語言。他還認為,人類行為(心理)既然以語言為基礎,那么解釋語言現象就再也不能求助於心理,而要在物理世界中找原因,這就是所謂“物理主義”。這種語言學理論的根源,是哲學上的邏輯實證主義。布龍菲爾德承認語言是有意義的,也承認有愛情、忠心、智力等,但是覺得這些東西不能用客觀方法來觀察測量,因此暫時不必去研究。
布龍菲爾德布龍菲爾德
寫作《語言論》
1927年布龍菲爾德離開俄亥俄,到芝加哥大學日耳曼語文學,1933年他寫出了名著《語言論》,因為材料充實,方法嚴密,以後20年間此書成為美國語言學家的必讀書。但現在看來,書中不少論調還需要修改補充。1940年,布龍菲爾德到耶魯大學講語言學。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美國急需大量的外語人才。布龍菲爾德除訓練培養青年語言學家外,還親自編了3種外語教材,其中兩種是荷蘭語教本,一種是俄語教本。

學術觀點

行為主義機械論的觀點觀察語言現象,把語言看成為一系列刺激和反應,並據此提出了著名的傳遞公式:Sàr…sàR:S表示實際的刺激;R表示實際的反應;r表示語言的替代性反應;s表示語言的替代性刺激。
制定描寫語言結構的總框架布龍菲爾德認為語言是一個共時系統,他首先使用“替換法”研究音位學。布龍菲爾德認為語素是由音位或音位的組合構成的,而全部語素就構成了一種語言的辭彙。從辭彙轉向語法,就需要“配列”(arrangement)的概念,語言形式的配列方式有四種:詞序、變調、變音、形式的選擇。語法分為句法和詞法。句法如短語和句子;詞法是粘附形式出現於組成成分中的結構,包括詞和詞的一部分的結構。這樣,人們就可以用這些原則去描寫一種語言的構。
對歷史語言學的原理、原則進行了科學的總結。

學術評價

他的著作《語言論》明顯地摒棄了過去的語言學傳統,這部著作因其簡潔明了而被視為語言學中的經典之作。與傳統的將語言學與心理學結合起來進行語言研究不同,布龍菲爾德擺脫了語言學中所有內省心理學內容的影響,將語言學獨樹為一門科學進行研究,因而在語言學界引起巨大爭議。以布龍菲爾德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對語言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布龍菲爾德的語言研究布龍菲爾德的語言研究
布龍菲爾德受W·馮特心理學的影響,對元素心理學感興趣,但很快又在魏斯的影響下成為一個行為主義者。因此,他的著作《語言論》明顯地摒棄了過去的語言學傳統,而專門對話語中的語音和形式中最小限度的、可重複使用的表義成分進行集中的分析研究。他擺脫了語言學中所有內省心理學內容的影響。由於這一決裂非常突然,以致人們常常認為他想單槍匹馬把語言學獨樹為一門科學是一個過分的主張。但是,他的著作確實很有影響,B.布洛克稱之為“一部無可匹敵的解釋和綜合性的語言科學著作”。他門下的學生雖然不多,但其著作卻使幾代語言學家直接運用他的理論模式去進行語言研究。直到今天,這部著作仍因其簡潔明了而被視為語言學中某些方面的經典之作。
《語言論》1933年出版。這部著作是布龍菲爾德1914年寫的《語言研究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的修訂本,是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奠基性著作,對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形成、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全書共二十八章:第一章到第四章論述語言學的一般問題;第五章到第八章論述音位學;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論述語法和辭彙;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論述比較法、方言地理學、語言演變、語義變化、借用等。《語言論》的主要意義在於提出了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研究語言的基本原則和描寫語言結構的總框架。
他的語言觀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對大多數美國語言學家的態度和看法起著支配作用,一大批語言學家聚集在“布龍菲爾德語言學”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個“布龍菲爾德學派”。在美國語言學史里,有人把1933-1950年稱為“布龍菲爾德世紀”,可見布龍菲爾德在美國語言學界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