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察[布爾察,讀音作bùěrchá,滿語為BulcaHala],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虎爾哈女真布爾察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世居阿里庫(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俄羅斯)、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博爾屯(今吉林汪清)、布爾哈村(今黑龍江牡丹江流域)、綽拉剔屯(今黑龍江下游右岸俄羅斯阿紐依河口)、德鄰(今黑龍江鏡泊湖)、鄂通(今黑龍江鶴崗東梧桐河流域)、額提奇屯(今黑龍江、松花江匯流處)、噶山(今俄羅斯加斯西湖口)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爾察
- 拼音:bùěrchá
- 滿語:BulcaHala
- 源自:滿族
姓氏淵源,歷史名人,姓氏相關,附註信息,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虎爾哈女真布爾察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布爾察氏,源於虎爾哈女真族,滿語為BulcaHala,漢義“規避”,以地為氏,世居阿里庫(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俄羅斯)、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博爾屯(今吉林汪清)、布爾哈村(今黑龍江牡丹江流域)、綽拉剔屯(今黑龍江下游右岸俄羅斯阿紐依河口)、德鄰(今黑龍江鏡泊湖)、鄂通(今黑龍江鶴崗東梧桐河流域)、額提奇屯(今黑龍江、松花江匯流處)、噶山(今俄羅斯加斯西湖口)等地。
清朝晚期以後,滿族布爾察氏多冠漢姓為卜氏、布氏、步氏等。
歷史名人
布爾察·圖爾伯紳:(生卒年待考),滿族。著名清朝杭州將軍。
布爾察·岱德:(生卒年待考),滿族。著名清朝將領。清朝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布爾察·岱德在富察·福康安的指揮下,鎮壓了發生在台灣省的莊達田、林爽文所發動的天地會起義。
莊大田:公元?~1788年待考,廣東省平和縣五寨鄉優美村人,在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渡海赴台,居於鳳山(今台灣高雄),種田為業,後成為鳳山縣天地會首領。
公元1787年,北路林爽文舉旗起義,南路的莊大田率眾回響,一舉攻克了鳳山縣城。莊大田稱“南路輔國大元帥”。在公元1787年3月26日以後,莊大田、林爽文率領南、北兩路起義軍數次圍攻台灣府治(今台灣台南),清軍死傷慘重,起義軍逐漸控制了除府城和鹿耳門外的台灣島西部的廣大地區。
滿清政府為撲滅台灣島的天地會起義之火,乾隆大帝命兩廣總督福康安、參務大臣海蘭察、成都將軍鄂輝聯合出兵台灣,進行殘酷鎮壓,林爽文、莊大田的義軍終不敵大批清軍,遂退守琅喬(今台灣恆存)。
清乾隆五十三年農曆2月5日,莊大田在與福康安麾下副將布爾察·岱德作戰中受重傷被俘,在台灣府城英勇就義。
在鎮壓了台灣天地會起義後,布爾察·岱德因功回調浙江,晉升黃岩鎮總兵、賜騎都尉。
附_福康安奏報:
《奏報進剿南路賊匪打仗得勝曉諭生番堵截情形折》
——臣福康安、海蘭察、鄂輝跪奏:為大兵直抵琅礄,生擒賊目莊大田,全郡平定恭摺奏聞事。
竊臣等在枋寮打仗殺賊情形,前經奏,蒙聖鑒在案,茲探知敗逃賊匪尚有數千人在極南之琅礄潛匿,莊大田亦由山內竄往該處。路徑崎嶇,樹林深密,若不籌截去路,大兵一到必致驚竄遠揚,緝捕又稽時日。且台灣節令極早雨水,最多一交三月即值地氣蒸溽山水,漲發之時入山追剿更難得手。臣自進兵南路以來,晝夜實在可嘉。
焦思多方,籌辦必須四面圍拏,將賊目一鼓生擒方可。迅速藏事查琅礄地方山內,十八社皆系生番,直通傀儡大山。其山外之柴城疊巒等處逼近海岸,亦有閩粵民人居住,隨密諭該處民人務將逃來賊匪假意容留,毋令聞風驚散。一面傳出琅礄各社生番,面加曉諭在沿山隘口處處嚴密堵截。又有山豬毛義民首曾中立招集傀儡山生番一千名聽候調遣,各處布置已定,派令烏什哈達帶領福建水師及廣東兵丁乘舟由海道前往,海蘭察、鄂輝等帶領大兵由山路進發,臣福康安督催各兵前進,於二月初四日行抵風港。
據柴城民人報稱,莊大田帶同匪眾俱在柴城,初二日欲往蚊率社,經番眾極力抵禦,復行退回。現在居民等遵奉檄諭,密相約會官兵到彼,賊匪斷難逃逸等語。
初五日黎明,由風港發兵,越箐穿林道路極為逼窄,凡遇險要地方俱酌量留兵扼守,以備接應。約行二十餘里,賊匪多人從樹林內突出,前隊之侍衛博斌、副將岱德、參將張朝龍、都司張占魁等帶兵迎擊,海蘭察、鄂輝率領巴圖魯侍衛奮勇齊攻,殺賊三百餘名,生擒一百四十三名。
追至柴城,賊匪人數眾多,惟恐我兵攻撲過急,賊目莊大田或臨陣被殺,匪伙等或乘間竄逸,轉不能悉數成擒。因派令穆克登阿帶領屯練降番為一隊,許世亨、岱德帶領貴州官兵各一隊,梁朝桂、張朝龍帶領廣東官兵各一隊,恆瑞、王宣帶領廣西官兵為一隊,山豬毛義民、副理事劉繩祖帶領粵莊義民為一隊,都司莊錫舍、北路義民首黃奠邦、鄭天球、張元懃、藍應舉各帶所管義民共為一隊,自山樑挨次排下直抵海岸。
好烏什哈達所帶水師兵丁適值順風,連檣齊至,將船隻沿海密布,四面合圍,水陸並進。海蘭察、鄂輝帶同六十七,袁國璜及巴圖魯侍衛奮勇,各兵往來剿殺。臣福康安照料督催,令各隊層層圍逼。自辰刻直至午刻,殺賊二千餘名,賊匪情急相率投海,被水師兵丁放鎗擊斃及泅水擒殺者屍浮海面,不計其數。賊目等拚死衝突不能逸出重圍,俱在樹林山溝內伏匿,隨督令官兵義民等分投搜捕,將莊大田及有名頭目獲。
賊者究何人,莊大田、許光來、簡天德、許尚等四十餘名全數擒獲,並搜獲莊大田之母莊黃氏一口,此外又生擒賊匪八百二十餘名,柴城民人及各社生番縛獻賊匪三百餘名,俱即于軍前正法。得獲大小炮三十五位,鳥鎗四百九十六桿,刀矛一千一百二十六件,藤牌旗幟無算。查逆匪林爽文、莊大田肆為不法,滋擾一載有餘,罪大惡極,實為覆載所不容。茲仰賴聖主天威,巴圖魯侍衛官兵等奮勇出力,屢戰克捷,全郡俱已平定。首逆凶渠悉行俘獲,即日解京審辦,盡法處治,以申國法而快人心。其餘零星逸匪並莊大田家屬臣等,仍分派官兵各處搜查,務期淨絕根株,不留遺孽。
仰副我皇上永靖海疆之至意,除將賊目莊大田訊取供詞,即派委大員帶領巴圖魯侍衛兵丁等起解外,理合先行恭折馳奏
伏乞皇上睿鑒
謹奏嘉悅覽之,即有旨諭
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初六日
姓氏相關
滿族:
滿族姓氏轉變為漢姓的過程
滿族姓氏轉變為漢姓的過程
滿族的姓氏在滿語裡面是HALA(哈拉),意思就是姓氏,而且表示是有血緣的集團;另外一個是MOKUN(莫昆),意思是家族,表示的是姓氏的分支。民族姓氏的來源與沿革,是民族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現在幾乎沒有滿族人使用滿族姓氏了,因為絕大多數的人已經不再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家族的姓氏了,這對民族學的研究會起到阻礙作用,對滿族人自己來說也是極大的遺憾。
同一個哈拉的人都是父輩直系下來的有血緣關係的人,同一個莫昆的人是有親緣關係但不是父輩直系下來的人。今天,或許我們不再需要用哈拉和莫昆來進行區別了;但實際上我們一直沒有改變過區分親緣關係的判斷依據。最為可惜的是,我們不再使用能夠代表我們自己民族、自己身份以及自己家庭關係的姓氏名稱來稱呼自己了。我們需要判斷自己的歷史的時候,總要翻閱厚厚的家譜。
滿族姓氏為什麼變成漢姓了呢?清雍正年間,國家勵精圖治,滿族人民和漢族人民已經能夠更加和睦的相處了。這時候,漢族名字風行的程度超呼想像,朝廷內員的滿族大臣也有風靡漢姓的潮流。因為漢姓的簡短和單一性更利於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於是滿族人從八旗貴胄開始最先流行改漢姓。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曾多次意欲阻撓滿洲大臣以及貴族改滿姓為漢姓,但是屢禁不止,後來就暫停了對滿洲人改漢姓的限制,成了默許的行為。
當時改漢姓只是一個苗頭,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雍正年間雖然還是奉行國語(滿語)騎射,但是問鼎中原之後,清朝統治階級以及八旗貴胄對漢文化的大量吸收,以及用儒家文化來弱化思想的統治轉變,證明了清朝初期加速封建化的作為對滿族遺失民族特點的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滿族在清朝時期養尊處優的政治地位以及文化從龍思想都更加推波助瀾地銳化了這一矛盾。
那么滿族姓氏是如何按照習慣變成漢姓的呢?這個學問很深,有的是按照字面的讀音而直接變換,也就是俗稱的音譯,有的是按照哈拉和莫昆的政治地位來決定的,有的是依據滿族以地為氏(姓氏)的習慣來變更,有的則完全就是根據八旗滿洲的氏族通譜或者家族被賜姓來擇定的。
滿族姓氏變成漢姓的確是滿族的一大遺憾,不過遺憾也可以彌補。在我們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一定又會出現保留著民族特色,使用滿族姓氏的後裔。這一批人如果能夠使用民族姓氏,那么民族意識會比我們更高更強。滿族的民族姓氏又會被重新挖掘和研究。
滿族的信仰
古代滿族信仰薩滿教,神職人員分為管祭祀的家薩滿和跳神的薩滿。以後,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影響,崇拜對象變得多元化。一般滿族家中供有觀世音、關公、楚霸王神位,還喜歡供一個“鎖頭媽媽”,用麻線栓一支箭在門頭,一年祭三、四次,祭時一般在晚上把箭頭拿下來,摸黑磕頭,祈求“鎖頭媽媽”保祜一家平安。
早期滿族人信奉薩滿教。薩滿是“巫”的意思,是多神論。薩滿教信奉世界為三層,上層為“天堂”,諸神所居:中層為人類所居;下層為“地獄”,鬼神所居。人類的禍福是諸神賜給的。
獵人離家外出捕獵,要禱告諸神。禱告獵神,求得能多捕獲一些獵物;禱告路神,求得在密山中不迷路;禱告福神,求得在山裡少受痛苦。
早期滿族人敬的神多達一百多種,大多是女神,只有幾個是男神。經常出現的男神是獵神。各種神都有偶像,有的是泥塑的,有的是木製的,也有用布縫的。獵神身材魁梧,佩帶弓箭,嘴邊還有兩縷小胡,形象逼真。
獵人祭神的時候,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先豎起一個桿子,再用土堆起一個高兩米的土台子,獵人排到台前,推選一位有威望的長者,在土台上釘牲祭祀,禱告諸神,然後奔向山區。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多神教。我國北方各民族原來都信仰過薩滿教。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承受著社會與經濟的變遷,這種教在許多民族中已被佛教(喇嘛教)和伊斯蘭教所取代。惟有滿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等,直到解放時還信仰它。薩滿教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內容和祭祀活動儀式。
滿族先人對自然的崇拜是同狩獵生活和採集生活聯繫在一起的。在這種條件下,衣食都取之於野獸,人們把狩獵所獲取的野獸,視為主宰野獸的“神靈”的恩賜,因而加以崇拜。
滿族的先人當時還不理解人類的起源,認為某種動物與他們的氏族有著血緣聯繫,於是視作自己的祖先,因而對它加以崇拜,這叫作圖騰崇拜。
滿族的先人,隨著靈魂觀念的發展,逐漸形成對死者及周年的悼念活動。於是有了自己的祖先的“神”。
人們既然創造了這些被崇拜的神,必然把自己的安危與福禍寄托在這些神的身上。於是逐漸形成祈求“神靈”的各種祭祀活動。這便產生了交往於人和神之間的使者——薩滿。
薩滿教信仰的“神”有幾十種,其中屬於自然崇拜的“神”有天神、地神、風神、雨神、雷神、火神。還有來源於眾多動物名目的神。所有這些“神”,都有自己的偶體和偶像。比如“熊神”是以一張熊皮為其偶體。有的削木為偶,有的以石為偶,有的把被崇拜的“神”繪製在紙上或布上。
這些偶像還不是真正的“神”,只能做為象徵而存在,要通過這些偶像與真正的“神”打交道,需要能通“神”的薩滿。可見薩滿是古代社會中作為現實世界和超自然的世界之間的交往者。
薩滿非世襲,上一代薩滿死後相隔數年後,產生出下一代薩滿。新薩滿被認為是上一代薩滿的“神靈”選擇的。因而嬰兒出生時未脫胞者、神經錯亂者、久病不愈者,被認為是當薩滿的徵兆。學習當薩滿者,要學會祭神的禱詞,熟悉薩滿宗教活動的內容。最後考試時,跳得神智不清,才被認定這是薩滿“神靈”已附體,這才取得進行宗教活動的資格。
薩滿必須有“神帽”、“神衣”、“神鼓”等一套用具。“神帽”以銅條或鐵條為帽架,帽頂前側有一隻銅製的鷹,後側是兩根銅製鹿角,角叉的多少表明薩滿的品級。“神衣”是緊身對襟長袍,一般用鹿皮製作,周身上下綴有銅鏡、小鏡、腰鈴等。下身後側是飄帶。“神鼓”以板條做鼓邊,用山羊皮、小牛皮或狍皮做鼓面。此外還有神刀、神杖等用具。薩滿跳起”神來,有節奏地敲“神鼓”,大小銅鏡和腰鈴相擊作響,飄帶四飛,儼然如沙場上的勇士,用以顯示“神靈”的威嚴。
薩滿的宗教活動職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聲稱“消除災禍,保佑人的安全”,為祭家消除災禍。第二,聲稱“為病人祭神驅鬼”,這是薩滿經常性的宗教活動。根據患者的症狀,如果認為是“外來的鬼”致病時,在大門外或村邊上生起篝火,薩滿在篝火邊“跳神”,並做象徵性的射擊,表示“驅鬼”。如果認為是觸犯某一種神致病時,便殺豬、殺牛或殺羊進行祭禮,由薩滿主持獻祭,“請求神的寬恕”。遇到病危的患者,認為其“靈魂”已經離開肉體,到了“陰間世界”,便在夜間祭祀,薩滿的“神”到“陰間”把病人的“魂”帶回來附還於肉體。據說不管你患了何種病,病情多么嚴重,薩滿都可以用不同的辦法給你治好。第三,聲稱能“祈求生產豐收”。不同地區的生產活動方式不同,祈求生產豐收的宗教活動的形式也不同。狩獵的人長期捕獲不著野獸時便供祭薩滿的“神”。祭祀時先用柳條做成鹿、豬等模型,薩滿披掛上陣,做拉弓射箭的模樣,於是鹿、豬模型紛紛射倒,這時獵人便可以上山,據說馬上便能獲得大批獵物。如果遇到旱災、蟲災或水災。薩滿當然也有辦法,他們又披掛起來,去祭祀“河神”、“蟲神”,於是便風調雨順,害蟲絕跡,牲畜興旺,五穀豐登。
薩滿向每一種“神”祈禱,都有不同的禱詞。禱詞中有各種“神”出身歷史、豐功偉績以及這位神仙的性情愛好等,從而使每一種神都有了各自不同的“高大形象”。祭祀不同的“神”都有不同的祭祀方式。有的“神”在白天供祭,有的“神”必須在夜間供祭,有的“神”需在室內供祭,有的“神”必須在野外供祭,有的“神”喜歡豬、羊、牛等家畜,有的“神”則喜歡飛禽或魚類。供品一定要適合“神”的不同口味,供錯了不但不靈,還會引起“神”的憤怒,帶來災難。薩滿的宗教活動不僅使薩滿教的內容更加複雜化。而且使各種“神”的形象也定型化了。
附註信息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八十卷,清代弘晝、鄂爾泰、福敏、徐元夢等奉清高宗弘曆之赦編纂,始於雍正十三年(1735),竣於乾隆九年(1744),書中輯錄了除清代皇室愛新覺羅氏以外的滿洲姓氏,記其歸順愛新覺羅氏的時間、原籍何地、官階及勳績情況,全書共錄姓氏1114個,每姓氏中勳業最著者立傳;事跡不顯者亦簡記之,稱為“附載”。立傳著2240人,附載者4938人,共7178人。無論是立傳者還是附載者,其子孫有業績者亦附記於後,加上這些子孫,全書記錄清乾隆以前的八旗人物超過二萬人。因此,該書不僅是一部了解滿洲姓氏及八旗的書,也是一部了解清初任務的書,是研究明末清初東北民族分布、民族關係、滿族族源,以及研究清史,查找清代任務的重要資料。是各圖書館及教學科研人員所必備的工具書。此書自修成以來,只乾隆時宮內武英殿刻印過一次。具有珍貴的史料價格,現在由遼海出版社(原遼寧古籍出版社)出版,定價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