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行政區劃,地形地貌,氣候,地理環境,文化教育,風俗,經濟概況,農業,林業,基礎設施,水電設施,交通狀況,新農村建設,特色產業,社會,文化體育,教育,衛生,人口和計畫生育,民政,精準扶貧,新農村建設,人文地理,資源環境,語言文字使用,
簡介
勐海縣轄鄉。2000多年前,濮人首先定居於此,稱“濮滿山”。古時曼桑、曼新屬車裡宣慰使司地,其餘屬勐混土司。因以族稱,名布朗山。1950年屬勐混區,1953年設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區,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州)。1958年置布朗山區,1969年設五一公社,1973年為布朗公社,1984年置區,1987年置布朗山布朗族鄉。
位於縣境南部山區,南和西與緬甸接壤,距縣城91公里。面積1000.6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2384人(2017年)。有
公路通縣城。轄勐昂、南溫、曼果、結良、班章、曼囡、曼桑、章家等8個行政村。
農作物以旱稻、
玉米為主,並產
甘蔗、
茶葉、南藥、
水果等。草場廣闊,適宜發展畜牧業。
森林茂密,產木材。布朗族全民信仰佛教。 布朗山是全國唯一的布朗族鄉。布朗族,歷代稱為“濮滿”、“濮人”等。解放後,國家改“濮滿”為布朗族。
交通 全鄉擁有公路里程549.43公里,其中:縣道57公里,鄉道110.23公里,村道382.2公里。
耕地 2015年有66075畝,比上年減少990畝,減少1.5%,其中:水田14520畝,旱地51555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3.15畝。2016年耕地面積無變動。
行政區劃
2015年轄勐昂、章家、新竜、曼囡、結良、曼果、班章7個行政村,57個村民小組。2016年5月新成立6個村民小組,現共有7個行政村,63個村民小組。
地形地貌
全鄉地處山區,境內山巒起伏連綿,溝谷縱橫交錯,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達1216米,最高點在北部的三垛山,海拔2082米,方圓13平方
公里,孤峰高聳,最低點在西南部的南桔河與南覽河交匯處,海拔535米。海拔1800米以上的主要山樑有三墮三、囡丫桃、南坎賀勐各腳、濃厄山等20多座。鄉境東西最長橫距3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8公里。
可鳥瞰布朗山全境,是南部山系中最高的山峰,南部山系從三垛山開始,向南經廣壩卡一糾相正一舊桑直至中緬交界的瞭望台山止,縱貫布朗山鄉全境,將
布朗山分為東西兩個部分。
最低點在西南部的南桔河與南覽河交匯處,
海拔535米。呈東北高西南低地勢。主要山樑有三垛山、囡丫桃、邦嘎、瞭望
台山、廣三邊山、悻崗壘山、特棒囡、壘連底法山、諾米差、濃厄山、嘎臘阿波拖各腳等。
氣候
布朗山屬南
亞熱帶季風氣候,
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1374毫米,年平均氣溫18℃~21℃,全年基本無霜或有霜期很短。
一年有乾濕兩季,最大蒸發量出現在3月~4月,最小 蒸發量出現在11月~12月,年蒸發量大於降雨量。冬春兩季多霧,
夏季兩季多陰雨,日照只有1782小時~2323小時。夏秋季受來自孟加拉灣的暖氣流控制,冬春季受來自印度半島的乾暖西風氣流控制,加之北部有哀老山和無量山的屏障作用,形成了“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四季如春”的氣候特點。
布朗山處於絕對高度多在1000~2200米的中山山地,相對高差500~1000米,形成了明顯的立體氣候。適宜農作物和經濟林木生長。境內曼囡、過賀、拉桿、曼邁、結良一帶氣溫較高,適宜種植熱帶作物。
地理環境
布朗山鄉位於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的東南部,南、西南與
緬甸接壤,國境線長46公里, 屬亞熱帶氣候。全鄉東西橫距38公里,南北縱距28公里,總面積1000.66平方千米。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最高海拔2,082米,最低535米,形成東北高,西南 低的地勢。
文化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布朗山鄉被省列為扶貧攻堅鄉和被國家列為全國少小民族鄉以後,國家和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及各有關部門對布朗山鄉教育事業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心、支持和幫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強了學校硬體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合理設定校點和配備教師,完善教學制度,制定出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
教育條例》,正確處理了宗教與學校教育兩者間的關係。“九五”期間,積極爭取資金,進行了學校硬體設施建設。1997年8月,總投資51萬元(其中由省交通銀行資助33萬元、縣有關部門資助10萬元、鄉上出資8萬元)的布朗山鄉中心國小希望教學樓竣工並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鄉中心國小師生的教學條件和學習環境。2000~2002年,共爭取資金342.8萬元,修建校舍1360平方米,草棚學校由2002年的13所減少到8所,修建學生宿舍908平方米,解決了200多名學生的住宿問題,修建學校(校點)籃球場8塊,使各村委會國小學校建設有了很大的改變。
為重點培養布朗族人才,省民委撥出20萬元專款,對布朗族的困難學生進行補助,這充分體現了黨的關懷和政府的關心,為邊疆少數民族貧困戶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讓布朗族困難學生能夠安心學習,完成學業。1999年底,省委、省政府發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決定》的檔案通知,從2000年起,對全省所有邊境縣(市)的村委會以下國小實行“三免費”(免學費、免雜費、免課本費)教育。布朗山鄉邊境沿線的章家、新竜、勐昂、曼桑4個村委會以下國小及鄉中心國小共18所學校實行了“三免費”教育。2002年9月,開始在全鄉範圍內實行“三免費”教育。由於多方的共同努力,進一步加強了學校硬體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促進了布朗山鄉教育事業的發展。
2008年,全鄉共有學校43所,其中,九年制學校1所;完小7所;全鄉公有教職工111人,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427人,其中初生182人,小學生2245人。
風俗
布朗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佛寺是布朗族各種文化活動的中心,是人們接受傳統教育、舉行儀式的場所。布朗族男子七八歲到十一二歲均須到佛寺當和尚。在佛爺指導下學習傣文和簡單的佛經,系統學習教規教義。這種教育只限於男性,也有少數聰慧的布朗族婦女通過在宗教活動中聆聽佛爺誦經、講義和做佛事的過程中學到佛教的基本教義和粗淺的傣文。
布朗族能歌善舞,有著豐富的民間歌曲與舞蹈文化。傳統的音樂分為索、笙、宰、拽四類;民間舞蹈分為歌舞、鼓舞、武術舞等幾種。
布朗族的主要節日有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等,每當逢年過節,他們都會聚集到固定的活動場所,載歌載舞歡度自己的節日。
經濟概況
全鄉農業生產總值2015年18238萬元,2016年19697萬元,同比增長8%;糧豆總產量2015年末9667783公斤,2016年末9687354公斤,同比增長0.2%;人均占有糧2015年末461公斤,2016年末452公斤,同比減少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末5985元,2016年末6675元,同比增長11.5%。農村擁有耐用消費品(2016年):電磁爐2990台,微波爐296台,機車5567輛,小汽車585輛,電視機4856台,家用電腦464台,電冰櫃3512台,手機(含小靈通)4187台,洗衣機2109台,太陽能2752台。
農業
農作物播種總面積。2015年58857畝,2016年56002畝,比上年減少2855畝,同比減少4.9%。其中,糧豆播種面積2015年37652畝,9667783公斤,2016年37488畝,總產量9687354公斤,同比增加0.2%;稻穀種植面積2015年20181畝,總產量6173151公斤,2016年19265畝,總產量5943713公斤,同比減少3.7%。
經濟作 物播種面積。2015年有21205畝,2016年18514畝,減少2691畝,同比減少12.7%。其中油料播種面積2015年種植664畝,總產量30570公斤,2016年350畝,總產量17615公斤,同比減少42.4%;甘蔗播種面積2015年5177畝,總產量24851公斤,2016年5124畝,總產量25620公斤,同比增長3.1%。橡膠種植面積2015年59443畝,1748974株,開割465畝,15345株,年產乾膠片61噸;2016年種植面積無變化,開割700畝,23100株,年產乾膠片92噸。
茶是布朗山鄉支柱產業,重點發展優質生態茶、苦茶,帶領廣大茶農做好茶葉產業,積極與制茶企業合作,建有茶葉初、精加工場所,企業帶動茶業產業化發展作用明顯。2015年末,茶葉種植面積125745畝,可採摘面積103788畝,總產量3545123公斤,2016年末茶葉種植面積126745畝,可採摘面積116515畝,總產量4138035公斤,同比增長16.7%。茶產業已成為布朗山鄉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2015年全鄉生豬存欄8659頭,出欄7224頭;大牲畜存欄1233頭,出欄819頭;家禽存欄38379羽,出欄31487羽。2016年全鄉生豬存欄8247頭,出欄7446頭;大牲畜存欄750頭,出欄551頭;家禽存欄31329羽,出欄32359羽。
林業
布朗山地處山區,森林資源得天獨厚,森林覆蓋率達78%,主要植被類型包括熱帶季節雨林、熱帶山地雨林和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有國家保護植物長蕊木蘭、雲南擬單性木蘭、八蕊單室茱萸和紫樹,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蜂猴、熊猴、灰葉猴和雲豹等。截止2016年底,全鄉轄區內森林管護面積14979155畝,其中國有585721.5畝,公益林190857畝,退耕還林10287.3畝,人工造林7314.9畝,林業用地4286.25畝,占全鄉總面積22.69%。並積極開展珍貴樹種種植工作,2016年種植珍貴樹種206800株,10511畝,對已種植的珍貴樹種做好管護工作,鞏固種植成果。全鄉森林覆蓋率78%,林地綠化率73.4%。
基礎設施
水電設施
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布朗族民眾的水電問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解決民眾飲水、照明、生產問 題,1996年—2000年,投入資金48.3萬元,解決了18個村1861戶9583人、4219頭大牲畜飲水難問題;投資65萬元,建水庫1座;投資99.23萬元,挖溝渠30條。經不懈的努力,許多邊遠貧困村寨的民眾通水通電。1998年省委下派的“村建”工作隊積極籌資19.3萬元,幫助解決了7個自然村的人畜飲水困難問題,投資40萬元,解決了過貨、拉桿、帕亮、回黃等4個村的用電問題。投資2萬元,開發了曼囡溫泉。2000年11月,上級部門投資220.46萬元,與勐海大電併網成功,較好地改善了布朗山電力缺乏的局面。至2008年,全鄉自來水受益的有7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通電的有7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通電視的有7個村委會,51個;通電話的有7個村委會,52個自然村。
交通狀況
2008年,布朗山主要鄉村公路有9條,衛東到鄉政府公路,長12公里,路基寬4米(1974年建);章家—布朗山K47公里,長13公里;曼新竜—章家公路,長4公里;章家—布朗山老路,長15公里;曼囡—邦桑,長16公里(1988年建);南很—曼囡,長31公里(1988年建);布朗山路南桔河橋—曼桑,長23公里(1993年建)。勐昂—鄉政府道路,瀝青路面,長600米,路基寬9米,總面積4691平方米。
截止2008年底,全鄉已通公路的有7個村委會,51個自然村。
新農村建設
布朗山鄉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打牢基礎。從2002年至2006年完成各類水利工程35件,累計
投工投勞4650個,投入資金485萬餘元,解決了機關和30個村小組 12457人,2759頭大牲畜飲水問題,另有5個村寨的人畜飲水工程即將啟動,預計投入89萬餘元;紅旗小組新農村試點建設已經完成,累計投工投勞800人,總資金投入16萬元;老班章新農村起動,預計投入資金120萬元;通過扶貧攻堅,道路建設、強化農村能源建設,實施茅草房改造,整村推進工程,極大改善了農村交通、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八屆政府以來改建鄉村道路 78.8公里,投資639萬元,改造茅草房470戶,建成沼氣池34口,實施村級組織建設工程,共投資34萬多元,解決了曼果村委會,曼囡村委會辦公用房困難問題。
特色產業
布朗山種植茶葉歷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布朗族就開始種植茶葉。班章村委會的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一帶保存至今老茶樹足以證明。解放前茶葉種植面積少,種植方法以穴播叢植為主,無規格,順山坡“滿天星”點播,每畝多則達200餘株,少則20~30株,管理粗放,茶農每年除1~2次草外,均不進行茶枝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任茶樹自行生長。因此,茶樹高分枝少、產量低。解放後,鄉政府組織開展對老茶園進行修整,同時,組織利用荒山開闢種植新茶園,積極推廣茶葉種植新技術。1982年茶園承包到產後,實行家庭生產與管理,茶葉逐步成為布朗山農民經濟的主要來源,新茶園的發展速度加快。1988~1990年,勐海茶廠先後在布朗山的班章村開闢茶園茶地200畝,開始採用無性發育苗繁殖(扦插)技術。1992年以後,黨委書記楊文明將發展茶葉列為布朗山擺脫貧困的重要措施。之後的幾年裡,生態茶葉種植已成為布朗山布朗族的重要產業。2004年後,布朗山茶葉價格上漲,成為農民脫貧的主要產業。2008年,全鄉共有茶葉面積28005畝,產量4649百公斤,茶葉產業收入達1000多萬元。
布朗山的茶不施化肥、不打農藥,是綠色健康的生態茶。因而倍受全國各地朋友的喜愛。在布朗山的茶中,以班章茶最為有名。州、縣多位領導都曾到過班章考查、調研,品風味獨特的“班章茶”。
班章古茶園,面積約3000畝,位於布朗山鄉班章村委會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村民小組無污染的高山林區,這裡土地肥沃、風和日麗、氣溫與濕度適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所產茶葉以其條索肥碩、茶氣特別、氣味清香、回味甘爽、耐泡而備受好茶之人的青睞,是加工普洱茶的上等原料。
以市場為導向,擴大苦茶種植,打造布朗茶業新品牌,增加市場有效供給。利用布朗山鄉資源優勢,發展苦茶種植產業,力爭繼老班章茶品牌後再打造優質苦茶,使布朗苦茶成為布朗山又一知名品牌,為布朗山鄉廣大茶農增收開闢一條新的致富道路。2015年已發放苦茶苗近100多萬株,完成種植面積4000多畝。2016年全鄉茶葉種植面積12.7萬畝,採摘面積9萬畝;新植面積0.2萬畝,茶苗定植60萬株;生態茶園建設2500畝;病蟲害防治3500畝、發放粘蟲板7000片、安裝殺蟲燈33台;茶葉初制加工、茶樹病蟲害防治和生態茶園建設培訓共20期,1660人次。
社會
文化體育
一是積極組織開展“三下鄉”文藝演出、“桑康節”·布朗彈唱比賽、扶貧攻堅文藝匯演、慶祝建黨70周年“唱紅歌”歌唱比賽、重陽節老年協會舞蹈交流晚會等各種文娛活動10餘次。二是傳承和弘揚優秀民間非物質文化,增強保護理念,培養優秀的傳承人。成功開辦“布朗彈唱”培訓班兩期,培訓學員160餘人次;哈尼族非遺刺繡培訓班一期,培訓學員60餘人次;村委會文藝骨幹班培訓班兩期,培訓學員,100餘人次;老年協會廣場舞培訓班一期,培訓學員80餘人次。三是積極組織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全鄉共開展體育活動2次,包括:“全民健身”健步走、“桑康杯”全鄉運動會。四是成立了老年協會。2016年新成了5個老年協會:新竜村委會戈新竜老年協會、曼果村委會阿梭老年協會、曼果村委會南很老寨老年協會、結良村委會老年協會、曼囡村委會曼囡小組老年協會。
教育
全鄉有九義學校1所,完小2所、24個教學點(其中一師一校10個點),75個教學班,2427名學生。其中國中13個班,666名學生;國小62個班,1761名學生;學前班20個班,404名學生。在校中小學生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117人,占學生總數的5%。全鄉幼兒入園率15.65%;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7.51%。
全鄉“普九”、“兩基”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控輟保學”工作繼續加強,國小入學率100%,鞏固率99.11%;國中入學率100%,鞏固率99.05%。繼續鞏固“兩基”成果,抓好“控輟保學”工作,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
衛生
建立健全鄉、村公共衛生服務網路,各村都建了村級衛生室,加強鄉村醫療隊伍建設,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享受醫療保險,2016年全鄉參合率達84%。參合農民在村衛生室就診14727人,醫療費用485669.84元,減免261927.98元。鄉衛生院總診療人數9349人,費用合計1159164.14元,其中門診減免人次8651人,費用:497763.77元,減免258787.16元,住院人次698人,費用合計661400.37元,減免467522.59元。全年未發生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
積極開展以滅鼠、滅蚊預防登革熱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在傣歷及重大節日開展民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共滅鼠31個村小組,同時購買鼠藥596戶,購買金額24078元。
城鄉居民建檔案累計18228份,建檔率85.12%,其中城鎮居民建檔189份,建檔率42%,農村居民建檔18039份,建檔率為86.04%,累計電子建檔18074份,建檔率84.4﹪。
人口和計畫生育
按照全縣計畫生育工作會議的安排部署,緊緊圍繞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任務,全面落實“三為主”方針,認真抓好計畫生育基本國策。全鄉共有育齡人群11189人,占全鄉人口的53.9%,育齡婦女6040人,占全鄉人口的29.1%,已婚育齡婦女4627人,占全鄉人口的22.3%,其中已落實避孕措施人數3909人,綜合節育率為84.5%。認真組織計畫懷孕夫婦開展孕檢活動4次,162對計畫懷孕夫婦的參與檢查項目,孕檢目標人群檢查率100%。
民政
2015年系統參保人數為10409人,其中新農保10370人,城居保39人;2016年系統參保人數為9580人,其中新農保9537人,城居保43人。
2015年農村低保8013戶次31873人次,發放資金976萬元;2016年6953戶次26185人次,發放資金387.5萬元。
精準扶貧
我鄉建檔立卡貧困行政村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小組19個,插花貧困村小組13個。2015年初全鄉貧困戶991戶4008人,2015年末全鄉貧困戶705戶貧困人口2805人,在精準脫貧工作不斷深入開展後,2016年末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72戶677人。
新農村建設
2015年一是全面啟動“兩污”工程。工程總投資達200多萬元,主要污水管網,把我鄉建成生活污水接入進行集中處理,建成了一個面積為8畝的垃圾集中堆放點;新建農村垃圾池3個,設定垃圾桶50個;二是加大亮化工程建設。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分別是戈結良小組23盞和集鎮街道15盞,投資24.7萬元;三是推進活動場所的建設。完成了空坎一隊、空坎二隊、新竜、結良、南溫上寨、南溫下寨、曼龍、曼掌、啊梭、曼果新寨、勐囡、章家11個小組活動場所及附屬設施建設。勐囡、曼納村民小組各修建標準籃球場一個;四是推進布朗族文化保護建設,投資39萬元建成新曼峨布朗族文化展覽室;五是加快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分別是曼新竜下寨生產道路投入90萬元、進村道路1公里投入58萬元、空坎二隊環村道路投入36萬元、迴環道路硬化320米投入15萬元、曼囡新寨排水溝修建投入19萬元。
2016年一是完成了曼納小組、曼囡新寨和勐囡小組的亮化工程項目,共安裝太陽能路燈45盞。二是完成曼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項目,項目涉及文化活動室建設、改水改廁、小耳朵豬養殖和示範戶創建等,總投資100萬元。三是勐昂民族團結示範村建設項目目前已快完工,總投資100萬元。2016年實施了生態創建政治項目,主要涉及鄉集鎮垃圾處理場路面及排水溝、公共廁所、街道亮化和污水收集溝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66.06萬元。全鄉各項水利項目主要以脫貧摘帽人畜安全飲水工程為主,該工程涉及7個村委會36個村民小組,投資金額總計近700萬元。完成布朗山鄉章家村委會到鄉道13.5公里的水泥路硬化工程、曼班三隊進村道路及村內道路9.4公里水泥路硬化工程、曼果村委會至阿梭5公里和章家三隊400米道路硬化工程,全年共硬化道路28.3公里。目前全鄉實現行政村通水泥路、村小組通砂石路。
人文地理
布朗族,自稱“烏”、“翁拱”、“布朗”。歷代稱為“濮滿”、“濮人”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定名為布朗族。
布朗族沒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多數均識傣文並使用傣文。布朗族有名無姓,男性名字前一律加“岩”,女性名字前一律“玉”。
資源環境
全鄉境內土壤主要為磚紅壤性紅壤和黃壤性兩種,而紅壤土占絕對多數,宜種旱地作物。水稻土的PH值為2.52 ~6.63,有機值含量為1.79%~3.89%,氮素含量為0.13%~0.23%,其土地適合種植水稻、旱谷、玉米、豆類及茶、甘蔗等糧食和經濟作物。
布朗山全鄉地處山區,土地、森林、草場資源豐富,有林地12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8%,植被多為闊葉雜木林及針葉松林,其中松林面積居全縣第一,木材蓄積量152立方米。北熱帶季雨林分布於布朗山鄉900米以上的地區,上層多為落葉樹種,下層多為常綠樹種;布朗山鄉的主要林木為常綠思茅松林、松櫟混交林,思茅松所占比例較大。
生態林
自1998年開始,國家在布朗山鄉實施天然林保護保護工程。5年間,累計完成天然林保護面積10363.49公頃,其中在南溫、班章、曼果、新竜、章家、結良、曼囡7個村委會完成封山育林面積7751.8公頃;在曼囡村委會完成森林撫育776公頃,完成人工促進天然更新1812公頃;在新班章村完成人工造林23.69公頃,成活率達96%。實施森林管護面積50032.4公頃。2002年,勐海縣被省林業廳列入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並正式啟動。2003年,布朗山鄉完成林業種植面積4898畝。
在班章和勐囡3個村寨有大量的藤竹,是製做藤器的主要原料。在班章一帶有豐富的南藥和水果。布朗山鄉森林廣闊,夏季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因而腐生資源豐富,有木耳、雞棕、白生、乾巴菌、牛肝菌、紅菌、奶漿菌、谷堆菌等20多種。
全鄉有寬廣的自然草場,發展牲畜業的前景廣闊。全鄉有自然草山45~50萬畝,總產草量近10億公斤,有效產量達5億公斤,理論載畜量3.8萬個牛單位。自然草場主要分布在班章、南溫、曼果、新竜、章家等村委會一帶,發展畜牧業前景廣闊。
布朗山鄉有大小河流39條,均屬於瀾滄江水系,水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河流有南覽河、南桔河、南阿龍河。
布朗山的地熱資源僅有溫泉,分布於曼囡村東北南享河北岸,水溫43℃,流量達到2升/秒,存在於變質岩系的片岩中,屬中溫溫泉,泉點出露795米。
全
鄉在500畝以上的小壩子有6個:勐過、勐昂、勐囡、勐等、結良、曼囡,是水稻種植的主產區。
布朗山鄉境內礦產資源不多,但錳礦及錫礦在勐海縣境內儲量最高。錳礦在章家一帶有分布,經分析MnO占23.4%,Fe2O3占20.98%,P2O5占0.75%,S1O2占15.74%。錫礦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南,礦石礦物主要為錫石,呈黑色、棕褐色,其次為黑烏礦、黃鐵礦和毒砂。礦石的平均品位為0.51%,並含有0.5%~2.5%的鉛,儲量可達到328.72噸。煤礦點已發現的有大河溝、勐昂等處,勐昂煤礦點屬於第三系新生代構造盆地中。另外,布朗山也有石灰岩分布,石灰岩富存於瀾滄群變質岩中片岩內,呈透鏡狀夾層,並已變質結晶為大理石,可作為水泥、煤石、燒鹼的原料。其儲量未探明,未得到開發。
語言文字使用
布朗山鄉的主要居民布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布朗山鄉的布朗族過去屬西雙版納州的 傣族土司管轄,與傣族的交往非常密切。受傣族的影響,布朗山鄉的布朗族普遍信仰南傳佛教,各村寨都蓋有寺廟,男童到一定年齡後必須到寺廟裡當一段時間的和尚,學習用傣仂文 寫的佛經。過去,布朗族也常把寺廟與學校等同,認為只有當過一段時間和尚的男青年才算是有知識、懂道理的人。在布朗族傳統社會裡,傣文的運用還不僅限於宗教場合。在寺廟裡 精通傣文並成為二佛爺的男性還俗後被尊稱為“康朗”,意思是有知識的人。傣族土司一般 選擇他們做頭人管理村寨。在布朗山鄉,凡涉及政務的公文也是用傣文來寫的。除此以外,平時,布朗族算賬、記事等也都使用傣文。布朗族的數目字僅有一至十,十以上的數字必須 藉助傣語。這充分說明了布朗族受傣語、傣文影響的深度。20世紀50年代以前,布朗山鄉的布朗族男性大多會講傣語,部分寺廟裡的佛爺及還俗的“康朗”傣文程度還非常高。
和傣語、傣文相比,布朗山鄉布朗族接觸漢語、漢文的歷史並不長。50年代以前,國民政府 一般要藉助於傣族土司對布朗族進行管理。1956年8月,人民政府在布朗山鄉的新曼峨村設了一所學校,招收32名學生,開始了布朗山鄉有正規學校的歷史,也開始了學習漢語、漢文 的歷史。1956-1999年,布朗山鄉共培養了26個大專生,91箇中專生,248個國中生,其中女性93人;3422個小學生,其中女性1156人。隨著學校教育的發展,漢語、漢文也日漸被布 朗族所接受。
布朗族在家中主要使用布朗語,看病、交易、到政府辦事等場合則雜用布朗語、漢語、傣語 等。在做佛事、算賬等方面仍以傣語、傣文為主,在學校里及進行技術學習時以漢語、漢文為主。我們對過賀村46位15歲以上成年人進行了一次調查,有44人在上國小前最先會說的是 布朗語,2人為布朗語和漢語。有14人仍不懂漢語,32人可以用布朗語和漢語進行交流。14個仍無法用漢語交流的人中有8人為文盲,6人剛脫盲。而能夠用布朗語和漢語進行交 流的32人中僅有3人為文盲,有23人脫盲,其餘6人為國小畢業水平。這說明學校是布朗族學習漢語、漢文最主要的地方。
能夠使用文字的成年人很少,我們對過賀村布朗族15個家庭的當家人所作調查表明,平時能 夠使用漢字的僅有2人,能夠使用傣文的也只有2人。另外寺廟裡的二佛爺及部分大和尚能夠使用傣文。值得一提的是,會用傣文的布朗族成年人均把傣文視為“我們的文字”,這說明 過賀村的布朗族對傣文具有深厚的感情。哈尼族過去也沒有自己的文字。布朗山鄉的哈尼族因搬遷到此地的歷史最短,在解放前社會 地位比較低,基本上沒有人識字。解放後,人民政府曾根據云南省綠春縣哈尼族的語音體系設計了哈尼文,但是,使用並不廣泛。西雙版納州的哈尼族與紅河州的哈尼族在 語音體系方面有很大區別,因此,學校體系沒有在當地推行過哈尼文的教育。由於當地哈尼 族對上學受教育的熱情比較高,因此,布朗山鄉哈尼族受教育程度反而高於當地主體居民布朗族。解放前,外國傳教士曾為拉祜族設計過拉祜文,在西雙版納州與思茅地區信教的拉祜族民眾 中有一定影響。布朗山鄉的拉祜族多不信教,因此,當地拉祜族也很少有人能夠使用拉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