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勒丁尼和約

布勒丁尼和約

1356年9 月,普瓦捷之戰,法軍大敗,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眾臣被俘,英藉此向法國索取巨額贖金。1360年法國王子查理被迫簽訂屈辱的《布勒丁尼和約》,把加來及法國西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國。《布勒丁尼和約》即在1360年生效。

起因

1356年,黑太子愛德華登入波爾多,一路所向披靡,並在9月在普瓦提埃大敗法軍,活捉法王約翰二世、王子腓力以及大批法國貴族,法國精銳損失殆盡。

內容

1英王放棄法王繼承權。

2法王將大片領土讓與英國。

3英國允許法國以大量贖金贖回約翰二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勒丁尼和約
  • 外文名:Treaty of Brétigny
  • 時間:1360年
  • 法國統治者:王子查理  約翰二世(好人約翰)
  • 英國統治者:愛德華三世
  • 參與雙方:英格蘭王國 法蘭西王國
背景及影響,相關:百年戰爭,簡介,歷史影響,

背景及影響

背景:
1.1364年法王約翰二世病逝於英國倫敦獄中。
黑太子愛德華黑太子愛德華
2.英國基本取得英法戰爭第一階段勝利。
3.1364年,王子查理繼位,稱查理五世(1364 ~1380在位),為了奪回失地, 改編軍隊,整頓稅制,緊張備戰。
影響:
1369年起法軍連續發動攻勢,幾乎收復全部失地,1380年,英軍已退守沿海區域。英王擔心丟失全部領地,乃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僅保留波爾多巴約訥布雷斯特瑟堡加來五個海港,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份地區。
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

相關:百年戰爭

簡介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前後四個階段116年的戰爭。
百年戰爭百年戰爭
戰爭的導火線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王朝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觸發戰爭。
1453年,法軍奪回吉耶訥。標誌百年戰爭結束。
直至1458年,法軍攻陷加萊,英格蘭失去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城市,百年戰爭最終結束。

歷史影響

百年戰爭,不論對英國或法國人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
曾有一位西方歷史學家指出:“百年戰爭是一場持續百年的屠殺遊戲。當兩國的皇族及貴族為了自己所奪得的利益而慶祝的時候,那些痛失家園及親人的無辜平民卻只能在無聲地痛哭。戰爭打了一百年,人民也哭了一百年。”這種說法可謂一針見血,一語道破了這場戰爭的殘酷。因為這場戰爭是在法國的土地上進行的,法國變得滿目瘡痍,很多人民無家可歸。
百年戰爭從1337—1453年,持續了116年,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促進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國王聯姻不僅不能解決長治久安問題,反而容易引起王位繼承權爭奪和戰爭。
聖女貞德聖女貞德
民族女英雄貞德姑娘勇敢地捍衛民族利益,為了民族解放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喚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識,振奮了民族精神。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不僅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而且還使法國人民團結起來,民族感情迅速增強了,國王受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法國最後亦因為這場戰爭完成了民族的統一大業,為其日後在歐洲大陸的擴張打下基礎。由此封建君主政體演變成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王權進一步加強了。
戰後的英國,在經歷了一段內部的政治紛爭後,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
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僱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武裝,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僱傭軍。這支僱傭軍效忠於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面均具有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要求消除封建割據的市民的聯盟,是僱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
戰爭表明,騎士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兵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
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轉化為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英國在百年戰爭後不但一無所獲,還喪失了幾乎所有在法國的領地,結果迫使其放棄大陸制霸的企圖,轉而向海上發展,從而走上了海上帝國的道路……
戰爭的結果:把英國人趕出法國對兩個國家都是幸事:若英國人繼續留在法國,那么法國人在領土和財富上所占的優勢必然會阻礙分離的英國民族的發展;而法國民族被外國勢力占領了眾多的領土,發展更會長期受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