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檔案學家。1895 年進慕尼黑大學學習歷史,189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後進馬爾堡檔案學院深造。1900年在蒙斯特國家檔案館任實習檔案員。1908年到漢諾瓦國家檔案館任檔案員,1923年10月至1930年6月任館長。1...
《老英國——十九世紀英國見聞錄》是一本202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德] 阿道夫·布倫內克。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百年經典著作,首版發行於1887年。作者是德國旅行作家阿道夫-布倫內克。本書是當年暢銷的旅遊系列圖書《北國之旅》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內有精美的版畫插圖一百多幅,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還能...
由德國檔案學家布倫內克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要求按來源劃分檔案,並把歷史上形成的檔案實體看作是有機體,不得隨意分割。但它強調整理工作不是僅僅保持固定的來源,而是把來源和事由配合成一種相當的比例關係,在考慮機關來源的基礎上,要適當考慮事由來源,即在來源共同性基礎上的事由共同性。
檔案學史是檔案學分支學科,開始於 20世紀 50年代,德國檔案學家 A.布倫內克所著 《檔案學》 (1953)一書的第一部分,提出了“檔案學歷史”概念,對歐洲的檔案學發展史作了開拓性的研究, 評述了16~19世紀歐洲檔案理論家的主要觀點,系統地考察了檔案分類原則的演變和發展過程。簡介 檔案學分支學科。研究檔案學...
本世紀上半葉,法國檔案學者布倫內克針對政府機構不斷變更,而作為職能活動的事由則相對穩定的情況,又進一步完善了全宗理論,提出了事由共同性基礎上的自由來源原則。20世紀以來,來源原則進入廣泛傳播和發展時期:英國:20世紀20年代提出了“檔案組合”(Archive Group);美國:20世紀30—40年代提出了“檔案組合”(...
對布倫內克的論點評價不一:一種認為他使來源原則得到升華,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另一種則認為並無實質性的理論突破,因為人們遵守了來源一致,但並沒有把保持原有次序絕對化。馬列主義來源原則和資產階級來源原則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某些檔案學者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能夠表明檔案在一種社會形態內的...
1940年出版的A.B.切爾諾夫編著的《蘇聯檔案工作的歷史和組織》,闡述了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檔案館和十月革命後的蘇聯檔案建設及檔案館的歷史,1953年出版的A.布倫內克編著的《檔案學》第二部分闡述了歐洲各國的檔案事業史。50年代以來,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開設了中國檔案事業史和世界檔案事業史課程,編寫了兩門課程的...
職能鑑定理論是20世紀2、3時年代,波蘭檔案學者卡林斯基借鑑德國邁斯奈爾和布倫內克的鑑定思想,提出的理論。即、按照機關在政府機關係統中的地位和職能的重要性來確定其檔案價值和保管期限,他把檔案保存價值分為A、B兩類,最高行政機關的檔案價值最大,屬於A類,需永久保存;低級機關的檔案價值較小,屬於B類,可保存...
進入20世紀,檔案學著作隨著檔案工作實踐發展而增多,代表作有英國H. 詹金森著的《檔案管理手冊》(1922)、義大利E. 卡薩諾瓦著的《檔案學》(1928)、德國A.布倫內克著的《檔案學》(1953)、法國檔案局和法國檔案工作者協會編寫的《檔案學手冊》(1970)、美國T.R.謝倫伯格著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1956...
德國檔案學家A.布倫內克的《檔案學》(1953)一書採用歷史比較方法,分析了歐洲16世紀到 18世紀事由分類原則(包括實用歸納法、合理演繹法)和 19世紀來源原則的發展過程及其不同特徵,提出了自由來源原則。美國檔案學家T.R.謝倫伯格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1956)一書,廣泛運用比較方法對比分析了美國、英國、法國...
德國A.布倫內克所著《檔案學》(1953)、美國T.R.謝倫伯格所著《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1956)等都研究了檔案機構的行政管理職能問題。在中國,1938年出版的何魯成編著的《檔案管理與整理》和1949年出版的殷鐘麒編著的《中國檔案管理新論》都把檔案行政管理作為一個篇章進行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檔案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