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丟

布丟

布丟(Pierre Bourdieu,1930—2002,又譯為布迪厄)是法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實踐理論大綱》(1977)、《教育、社會和文化的再生產》(1990)、《語言與符號權利》(1991)、《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199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丟
  • 外文名:Pierre Bourdieu
  • 代表作品:《實踐理論大綱》(1977)
  • 簡介:是法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
人物生平,對手/敵人,範疇/洞見,主要著作,

人物生平

出生於法國庇里牛斯 - 大西洋省的丹郡一個普通公務員之家,父親是當第一名鄉村郵遞員。1950年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哲學專業,1954年通過教師會考成為中學哲學教師。1956年應徵入伍,到阿爾吉利亞為軍隊服務,從這兒開始,布丟由此開始了他的社會學工作。1958年與1963年發表的兩部著作《阿爾吉利亞的社會學》、《阿爾吉利亞的勞動與勞動者》引起知識界的關注,從而奠定了他毋容置疑的社會學家地位。19**年成為法國高等實踐學院最年輕的研究指導教授。1968年至1988年任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教育文化社會學中心主任,並創辦了《社會科學的研究行為》。1981年進入著名的法蘭西學院執掌社會學教席成為他學術生涯的巔峰。布丟在國際上獲得的殊榮更是不勝枚舉,2000年英國皇家學院頒發給他的赫胥黎獎章,代表了國際人類學界的最高榮譽。
布迪厄至少發表了343種作品,還有大量論文至今未曾問世。其中《論電視》、《世界的貧困》、《繼承者》、《區別》、《社會學諸問題》、《再生產》的影響超出了學術範疇,引起了全球性的廣泛關注與爭議。除外,他的重要作品還有《男性宰制》、《學術人》、《背井離鄉》等。

對手/敵人

就對手與敵人而言,與他同時代的知識分子福柯、德希達、哈貝馬斯相比,他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對媒體的批判。他對電視電視媒體的批判一度使媒體對他恨之入骨。他批評媒體對“經濟邏輯、商業壓力的臣服”,指責其觀眾專制與市場專政,力圖為“專家城邦”開拓一個自主的不受記者與媒體邏輯限制的、直接介入政治與文化討論的傳媒空間。
學生與朋友中的敵人。在帶弟子創建流派之前,他有很多同事與朋友,共同關心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可自從他名聲鵲起之後,內斗與紛爭就戲劇般粉墨登場。他創建的社會學中心雲集著一批精英,其中,巴塞宏曾是與他合作的傳奇搭襠,卻與之分道揚鑣最早。對他攻擊最為兇猛的其女弟子讓妮.維迭- 勒胡,其1998年出版《學者與政治:論皮埃爾.布迪厄的社會學恐怖主義》,公然與他叫板。
流派之爭。布迪厄與其他社會學流派的關係遠遠沒有來自朋友與弟子的批判讓他感到痛苦。題為《弟子與敵人》的文章說:布迪厄學派與“社會行動者”學派、“方法論個體主義”學派的關係是建立在某種武裝到牙齒的和平競爭之上的,雙方互相尊重,沒有發生戲劇性對抗,都以避開直接討論以避免紛爭為原則。他理論上的勁敵,社會學家阿蘭.圖漢指出:“他的去世是一個震動,因為知識界整體,尤其是我的工作範疇,當然不是全部但有一部分是圍繞布迪厄開展的,無論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他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參照,……”

範疇/洞見

布迪厄的社會學工作涉及範疇之寬、領域之廣、問題之繁,使人很難把握他的思想體系和脈絡。他出版的20多部著作中包括田野調查、概念分析、對當下問題的介入、長遠社會理論反思。從阿爾吉利亞卡比爾人的榮譽儀式到學校制度,從研究體制到婚姻制度,從文化趣味到男性宰制,從高官到語言,從海德格爾到電視媒體,令人眼花繚亂,很難從中找出其思想的連貫性,統一性。
了解布迪厄,看來需要建立一個專業課題。
雖然不同階段時期的布迪厄的思想脈絡有不同的演變,但他的研究方法卻具有一種深度的統一性,那就是對個體身份一致性的理論反思。“我是誰?”“我知道什麼”,這古老的哲學提問來自蘇格拉底,布迪厄則對它進行了別樣的研究。他並非像古典哲學那樣去追問人的本性與條件,不想探討一般意義上人的本質是基於什麼之上的,他要做的是去了解一個特殊主體是如何被生產出來的,包括其趣味、自我關照與策略是如何產生的。不過他認為自我認識並不能通過對自身的內省獲得,而是要通過對自身上下左右的觀察才能達到。對自己的認知因此不能是內省的結果,而是某種客觀量化的結果:別以為你天生就是藝術胚子,最好得看看你的出生地與出生時間,你父母的職業和你的學習成績單。布迪厄認為,主體的形成並非心理衝突的結果。
他雖然堅持“個體並不是自己的中心”,不過與弗羅伊德的向內求索相反,布迪厄認為應該向外界尋求答案。人對自己的了解並不是自己就明白的。人的習性也不是天生就是這樣,它是符碼與區別之複雜遊戲的結果。在這種隱匿機制上,他創造了自己的新概念,例如習性(haditus)(借過去經驗銘寫於身體以使實踐認知活動得以進行的一種感知、判斷及行動系統)、場域(champ)、象徵性暴力(violence symdolque)、文化資本(capital culturel)等。布迪厄對這些辭彙具體的、細緻的而非抽象的、修辭的、一般研究使社會學“成為一種有力的分析工具,讓每個人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是誰、自己特有的社會生產條件及在社會中的位置”。然而,通過這種自我在社會位置中的認知來解放自己的條件雖然存在,但要實現這些卻沒有保證,沒有什麼可以確保對社會的決定性的了解的清晰就可以掙脫它。在布迪厄看來,被統治者總是內化了那種統制關係以最終重新導致他們的被壓迫的地位。而這正是他所確立的象徵性暴力的本質功能。
布迪厄的這種社會決定論也是他遭受各方批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主要著作

* 《阿爾及利亞社會學》(Sociologie de l'Algérie),巴黎:PUF 出版社,1958
* 《失根:阿爾及利亞傳統農業的危機》(Le Déracinement. La Crise de l'agriculture traditionnelle en Algérie)與 Abdelmalek Sayad 合著,巴黎:Minuit 出版社,1964
* 《繼承人:學生和文化》(Les Héritiers. Les Etudiants et la Culture),巴黎:Minuit, 1964
* 《愛戀藝術:美術館和參觀的觀眾》(L'Amour de l'art. Les Musées et leur public)與 Alain Darbel 及 Dominique Schnapper 合著,巴黎:Minuit 出版社,1966, 1969
* 《中等藝術:論攝影藝術的社會功能》(Un Art moyen. Essai sur les usages sociaux de la photographie)與 Luc Boltanski,R. Castel,Jean-Claude Chamboredon 合著,巴黎:Minuit 出版社,1965
* 《社會學家此職》(Le Métier de sociologue)與 Jean-Claude Passeron 及 Jean-Claude Chamboredon 合著,巴黎:Bordas : Mouton 出版社,1968
* 《再生:談論一種關於教育體系的理論》(La Reproduction. Éléments pour une théorie du système d'enseignement),巴黎:Minuit 出版社,1970
* 《一種關於實踐的理論》(Esquisse d'une théorie de la pratique), précédé de Trois études d'ethnologie kabyle,巴黎:Droz 出版社,1972
* 《區隔: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巴黎:Minuit 出版社,1979
* 《實踐的意義》(Le Sens pratique),巴黎:Minuit 出版社,1980
* 《‘談論’意謂說:語言交換的經濟學》(Ce que parler veut dire : économie des échanges linguistiques),巴黎:Fayard 出版社,1982
* 《關於課程的課程》(Leçon sur la leçon),巴黎:Minuit 出版社,1982
* 《學院人》(Homo academicus),巴黎:Minuit 出版社,1984
* 《說過的話》(Choses dites),巴黎:Minuit 出版社,1987
* 《馬丁海德格的政治本體論》(L'Ontologie politique de Martin Heidegger),巴黎:Minuit 出版社,1988
* 《國家貴族:高等學院和身體之精神》(La Noblesse d'État. Grandes écoles et esprit de corps),巴黎:Minuit 出版社,1989
* 《藝術的規則:文學場域的綱目和結構》(Les Règles de l'art. Genèse et structure du champ littéraire),巴黎:Seuil 出版社,1992
* 《回應:支持反思的人類學》(Réponses. Pour une anthropologie réflexive)與 Loïc Wacquant 合著,巴黎:Seuil 出版社,1992
* 《自由交易》(Libre-échange)與 Hans Haacke 合著,巴黎:Seuil 出版社,1993
* 《世界的悲慘際遇》(La Misère du monde),布迪厄主編之大部頭合著,巴黎:Seuil 出版社,1993
* 《社會學的問題》(Questions de sociologie),巴黎:Minuit 出版社,1994
* 《實踐理性:論行動的理論》(Raisons pratiques. Sur la théorie de l'action),巴黎:Seuil 出版社,1994
* 《論電視》(Sur la télévision),伴隨一篇文章〈新聞學的支配〉(L'emprise du journalisme),巴黎:Liber-Raisons d'agir 出版社,1996
* 《巴斯卡式沈思》(Méditations pascaliennes),巴黎:Seuil 出版社,1997
* 《反撲的火:為反對新自由主義的攻擊而作的抵抗論述》(Contre-feux. Propos pour servir à la résistance contre l'invasion néo-libérale),巴黎:Liber-Raisons d'agir 出版社,1998
* 《男性的宰制》(La Domination masculine),巴黎:Seuil 出版社,1998
* 《經濟的社會結構》(Les Structures sociales de l'économie),巴黎:Seuil 出版社,2000
* 《反撲的火二:支持歐洲的社會運動》(Contre-feux 2. Pour un mouvement social européen),巴黎:Raisons d'agir 出版社,2001
* 《語言和象徵權力》(Langage et pouvoir symbolique),巴黎:Seuil 出版社,2001
* 《科學的科學和反思它本身》(Science de la science et réflexivité),巴黎:Raisons d'agir 出版社,2001
* 《政治上的介入(1961-2001):關於一種特定的政治介入方式:文選》(Interventions politiques Textes & contextes d'un mode d'intervention politique spécifique),巴黎:Agone 出版社,2002
* 《單身人士的舞會:貝安地區農業社會的危機》(Le Bal des célibataires. Crise de la société paysanne en Béarn),巴黎:Seuil 出版社,2002
* 《阿爾及利亞影像:出自內心》(Images d'Algérie. Une affinité élective),布迪厄的文字跟攝影作品,Franz Schultheis 作序,Actes Sud 出版社,2003
* 《自我分析》(Esquisse pour une auto-analyse),巴黎:Raisons d'agir 出版社,200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