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秩序:從人倫信用到契約信用理論篇》主要內容:有人將文化比作一條來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來的河,這是說文化的傳統,通過縱向傳承和橫向傳遞,生生不息地影響和引領著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有人說文化是人類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載體、方式和方法,這是將文化作為人們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整體。我們說,文化為群體生活提供規範、方式與環境,文化通過傳承為社會進步發揮基礎作用,文化會促進或制約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人類文化演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化都在其內部生成眾多的元素、層次與類型,由此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基本介紹
- 書名:市場秩序:從人倫信用到契約信用理論篇
- 作者:何建華
- ISBN:9787308063678
- 頁數:281頁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1月1日
- 開本:16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作者簡介
何建華,女,1963年生,哲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後,浙江省委黨校倫理學教授,浙江省倫理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經濟倫理研究。2004年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曾在《道德與文明》、《倫理學研究》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主要著作有《道德選擇論》、《經濟正義論》、《分配正義論》、《信用浙江》等。
圖書目錄
導論制度變遷與信用制度創新
第一章 信用、信用制度概述
一、信用:人類文明的基石
(一)信用:人類社會秩序擴展的重要紐帶
(二)信用:市場經濟的基礎和命脈
(三)信用:現代文明的基石和重要標誌
(四)信用:區域發展的軟實力
二、信用:內涵、結構與形式
(一)何謂信用
(二)信用的結構
(三)信用的基本形式
三、信用制度:構成、功能及變遷
(一)制度與信用制度
(二)信用制度的基本構成
(三)信用制度的功能
(四)信用制度變遷
第二章 信用制度變遷:從人倫信用到契約信用
一、信用制度的歷史演變
(一)自然經濟時期的信用制度
(二)貨幣經濟時期的信用制度
(三)信用經濟時期的信用制度
二、中國信用制度變遷的基本歷程
(一)中國傳統社會的信用制度
(二)近代信用制度的發展
(三)計畫經濟體制下的信用制度
(四)改革開放後市場信用制度建設
三、從人倫信用到契約信用:中國信用制度變遷的目標及模式選擇
(一)人倫信用與契約信用:兩種不同的信用制度
(二)中國傳統人倫信用模式面臨的挑戰
(三)從人倫信用到契約信用:中國信用制度變遷的目標
(四)信用制度創新:從人倫信用到契約信用的必然選擇
第三章 浙江誠信建設:中國信用制度變遷的實踐範例
一、制度變遷:浙江誠信建設的背景
(一)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浙江誠信建設的巨觀背景
(二)市場化、民營化改革:浙江誠信建設的實踐背景
二、浙江誠信建設的基本歷程
(一)溫州實踐:市場經濟早期浙江誠信建設的縮影
(二)“信用浙江”的提出及其建設歷程
三、“信用浙江”建設的實踐特色
(一)整體推進
(二)重點突破
(三)先易後難
(四)區域聯動
(五)逐步完善
四、“信用浙江”建設的社會效應
(一)迅速崛起了一大批註重質量、注重品牌、注重信用的企業
(二)浙江各級政府的公信力和信用形象有了較大的提升
(三)個人信用建設初見成效,信用觀念深入人心
(四)市場信用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第四章 信用制度創新:浙江的經驗及啟示
一、信用制度創新:信用制度變遷的基本動力
(一)創新與制度創新
(二)信用制度變遷中的信用制度創新
(三)影響信用制度創新的主要因素分析
二、信用制度創新的浙江經驗
(一)積極從事市場交易活動,在市場大潮中培育市場信用觀念
(二)提高政府公信力,積極發揮各級政府的引導和管理作用
(三)加強法制建設,形成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市場秩序
(四)積極發展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機制
(五)健全利益機制,充分發揮失信懲戒機制的規範引導作用
(六)加強誠信教育,增強全民信用意識
三、浙江信用制度創新的啟示
(一)完善市場機制:信用制度創新的基礎
(二)發揮政府作用:信用制度創新的保障
(三)建立健全法制:信用制度創新的環境因素
(四)技術創新:信用制度創新的動力因素
(五)文化建設:信用制度創新的人文因素
(六)政府與市場互動:信用制度創新的基本機制
第五章 “路徑依賴”:信用制度變遷的障礙
一、路徑依賴:制度變遷中的自我強化機制
(一)路徑依賴及其形成機理
(二)路徑依賴對信用制度變遷的影響
二、對人倫信用的路徑依賴:信用制度變遷的障礙
(一)泛家族主義信任:中國傳統特殊主義的社會信任結構
(二)泛家族主義信任對浙江信用制度變遷的影響
(三)家族主義的信任結構:信用體系擴展的嚴重障礙
三、信用制度變遷中路徑依賴的成因分析
(一)市場經濟發展的特殊邏輯
(二)改革途徑的初始選擇
(三)家族文化的艱難轉型
(四)利益因素:節約交易成本
(五)轉型時期法律制度局限
第六章 走出“鎖定”狀態:信用制度創新的途徑
一、信用制度創新:走出“鎖定”狀態的必然選擇
(一)制度創新:擺脫路徑依賴的關鍵因素
(二)制度創新的一般過程:路徑和模式選擇
二、不同國家信用制度模式比較及啟示
(一)美國的信用制度模式
(二)歐洲的信用制度模式
(三)日本的信用制度模式
(四)已開發國家信用制度的特點及其啟示
三、中國信用制度創新的途徑探索
(一)中國信用制度創新的路徑選擇
(二)我國信用制度創新模式的分析與比較
(三)從浙江實踐看我國信用制度創新的目標和途徑
四、以制度創新為動力,進一步推進“信用浙江”建設
(一)加強信用機制創新
(二)加強信用技術創新
(三)加強信用組織創新
(四)加強信用文化創新
(五)培育現代信用主體
參考文獻
大事記
第一章 信用、信用制度概述
一、信用:人類文明的基石
(一)信用:人類社會秩序擴展的重要紐帶
(二)信用:市場經濟的基礎和命脈
(三)信用:現代文明的基石和重要標誌
(四)信用:區域發展的軟實力
二、信用:內涵、結構與形式
(一)何謂信用
(二)信用的結構
(三)信用的基本形式
三、信用制度:構成、功能及變遷
(一)制度與信用制度
(二)信用制度的基本構成
(三)信用制度的功能
(四)信用制度變遷
第二章 信用制度變遷:從人倫信用到契約信用
一、信用制度的歷史演變
(一)自然經濟時期的信用制度
(二)貨幣經濟時期的信用制度
(三)信用經濟時期的信用制度
二、中國信用制度變遷的基本歷程
(一)中國傳統社會的信用制度
(二)近代信用制度的發展
(三)計畫經濟體制下的信用制度
(四)改革開放後市場信用制度建設
三、從人倫信用到契約信用:中國信用制度變遷的目標及模式選擇
(一)人倫信用與契約信用:兩種不同的信用制度
(二)中國傳統人倫信用模式面臨的挑戰
(三)從人倫信用到契約信用:中國信用制度變遷的目標
(四)信用制度創新:從人倫信用到契約信用的必然選擇
第三章 浙江誠信建設:中國信用制度變遷的實踐範例
一、制度變遷:浙江誠信建設的背景
(一)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浙江誠信建設的巨觀背景
(二)市場化、民營化改革:浙江誠信建設的實踐背景
二、浙江誠信建設的基本歷程
(一)溫州實踐:市場經濟早期浙江誠信建設的縮影
(二)“信用浙江”的提出及其建設歷程
三、“信用浙江”建設的實踐特色
(一)整體推進
(二)重點突破
(三)先易後難
(四)區域聯動
(五)逐步完善
四、“信用浙江”建設的社會效應
(一)迅速崛起了一大批註重質量、注重品牌、注重信用的企業
(二)浙江各級政府的公信力和信用形象有了較大的提升
(三)個人信用建設初見成效,信用觀念深入人心
(四)市場信用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第四章 信用制度創新:浙江的經驗及啟示
一、信用制度創新:信用制度變遷的基本動力
(一)創新與制度創新
(二)信用制度變遷中的信用制度創新
(三)影響信用制度創新的主要因素分析
二、信用制度創新的浙江經驗
(一)積極從事市場交易活動,在市場大潮中培育市場信用觀念
(二)提高政府公信力,積極發揮各級政府的引導和管理作用
(三)加強法制建設,形成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市場秩序
(四)積極發展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機制
(五)健全利益機制,充分發揮失信懲戒機制的規範引導作用
(六)加強誠信教育,增強全民信用意識
三、浙江信用制度創新的啟示
(一)完善市場機制:信用制度創新的基礎
(二)發揮政府作用:信用制度創新的保障
(三)建立健全法制:信用制度創新的環境因素
(四)技術創新:信用制度創新的動力因素
(五)文化建設:信用制度創新的人文因素
(六)政府與市場互動:信用制度創新的基本機制
第五章 “路徑依賴”:信用制度變遷的障礙
一、路徑依賴:制度變遷中的自我強化機制
(一)路徑依賴及其形成機理
(二)路徑依賴對信用制度變遷的影響
二、對人倫信用的路徑依賴:信用制度變遷的障礙
(一)泛家族主義信任:中國傳統特殊主義的社會信任結構
(二)泛家族主義信任對浙江信用制度變遷的影響
(三)家族主義的信任結構:信用體系擴展的嚴重障礙
三、信用制度變遷中路徑依賴的成因分析
(一)市場經濟發展的特殊邏輯
(二)改革途徑的初始選擇
(三)家族文化的艱難轉型
(四)利益因素:節約交易成本
(五)轉型時期法律制度局限
第六章 走出“鎖定”狀態:信用制度創新的途徑
一、信用制度創新:走出“鎖定”狀態的必然選擇
(一)制度創新:擺脫路徑依賴的關鍵因素
(二)制度創新的一般過程:路徑和模式選擇
二、不同國家信用制度模式比較及啟示
(一)美國的信用制度模式
(二)歐洲的信用制度模式
(三)日本的信用制度模式
(四)已開發國家信用制度的特點及其啟示
三、中國信用制度創新的途徑探索
(一)中國信用制度創新的路徑選擇
(二)我國信用制度創新模式的分析與比較
(三)從浙江實踐看我國信用制度創新的目標和途徑
四、以制度創新為動力,進一步推進“信用浙江”建設
(一)加強信用機制創新
(二)加強信用技術創新
(三)加強信用組織創新
(四)加強信用文化創新
(五)培育現代信用主體
參考文獻
大事記
文摘
走出“鎖定”狀態:市場信用制度創新的途徑
信用制度創新是制度變遷擺脫路徑依賴、走出“鎖定”狀態的基本動力和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後,中國信用制度正逐漸從人倫信用模式中解放出來,市場信用制度正在逐漸建立;但是信用制度至今仍被鎖定在人倫信用的困擾狀態之中。在中國市場信用制度變遷過程中,必須深深紮根於豐富的中國本土政治、經濟、法律及文化理論和實踐資源的“營養土壤”之中,同時積極吸取西方市場經濟契約信用制度建設的經驗,進行有效的制度創新,才能擺脫對傳統人倫信用的“路徑依賴”,才能建立和完善我國的市場信用制度。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浙江正面臨著從“三緣”(親緣、人緣、地緣)、“三現”(現金、現場、現貨)的初級市場經濟,向非人格化交易占主導地位、法制和信用體系逐步完善的現代市場經濟轉型。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先行省份,浙江在信用建設過程中需要再接再厲,不斷探索,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唯有不斷進行信用制度創新,才能繼續保持浙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才能為浙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軟實力。必須以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論為指導,以主體信用為基礎,以道德法制為支撐,以健全信息徵集和披露機制為切入點,以培育和發展信用服務市場為重點,統籌規劃、有序開放、嚴格監管,建立起與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框架和運行機制,再創浙江經濟社會發展體制新優勢。
第一,積極發揮國家在信用制度創新中的作用。由於中國市場制度變遷具有明顯的政府主導特徵,在政治經濟生活中,政府擁有絕對的政治力量對比優勢,而且還擁有很大的資源配置權力,能通過行政、經濟和法律等手段在不同程度上約束其他社會行為主體的行為,這為市場信用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在市場信用制度變遷過程中,政府以制度供給者的身份,通過法律、法規、政策等手段實施制度供給,解決制度短缺,並憑藉其強制力以及通過稅收等手段克服制度變遷過程中存在的外部性問題和“搭便車”的現象,快速提供市場信用制度變遷過程中所需要的制度安排。因而,通過國家力量促使信用制度擺脫對人倫信用路徑依賴的低效率狀態,是信用制度創新和發展的基本思路。當前,要有效地發揮政府在信用制度創新中的作用,一是必須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民主政治。
信用制度創新是制度變遷擺脫路徑依賴、走出“鎖定”狀態的基本動力和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後,中國信用制度正逐漸從人倫信用模式中解放出來,市場信用制度正在逐漸建立;但是信用制度至今仍被鎖定在人倫信用的困擾狀態之中。在中國市場信用制度變遷過程中,必須深深紮根於豐富的中國本土政治、經濟、法律及文化理論和實踐資源的“營養土壤”之中,同時積極吸取西方市場經濟契約信用制度建設的經驗,進行有效的制度創新,才能擺脫對傳統人倫信用的“路徑依賴”,才能建立和完善我國的市場信用制度。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浙江正面臨著從“三緣”(親緣、人緣、地緣)、“三現”(現金、現場、現貨)的初級市場經濟,向非人格化交易占主導地位、法制和信用體系逐步完善的現代市場經濟轉型。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先行省份,浙江在信用建設過程中需要再接再厲,不斷探索,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唯有不斷進行信用制度創新,才能繼續保持浙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才能為浙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軟實力。必須以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論為指導,以主體信用為基礎,以道德法制為支撐,以健全信息徵集和披露機制為切入點,以培育和發展信用服務市場為重點,統籌規劃、有序開放、嚴格監管,建立起與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框架和運行機制,再創浙江經濟社會發展體制新優勢。
第一,積極發揮國家在信用制度創新中的作用。由於中國市場制度變遷具有明顯的政府主導特徵,在政治經濟生活中,政府擁有絕對的政治力量對比優勢,而且還擁有很大的資源配置權力,能通過行政、經濟和法律等手段在不同程度上約束其他社會行為主體的行為,這為市場信用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在市場信用制度變遷過程中,政府以制度供給者的身份,通過法律、法規、政策等手段實施制度供給,解決制度短缺,並憑藉其強制力以及通過稅收等手段克服制度變遷過程中存在的外部性問題和“搭便車”的現象,快速提供市場信用制度變遷過程中所需要的制度安排。因而,通過國家力量促使信用制度擺脫對人倫信用路徑依賴的低效率狀態,是信用制度創新和發展的基本思路。當前,要有效地發揮政府在信用制度創新中的作用,一是必須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民主政治。
序言
有人將文化比作一條來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來的河,這是說文化的傳統,通過縱向傳承和橫向傳遞,生生不息地影響和引領著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有人說文化是人類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載體、方式和方法,這是將文化作為人們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整體。我們說,文化為群體生活提供規範、方式與環境,文化通過傳承為社會進步發揮基礎作用,文化會促進或制約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類文化演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化都在其內部生成眾多的元素、層次與類型,由此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來源於其內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國文化的歷久彌新,取決於其變遷過程中各種元素、層次、類型在內容和結構上通過碰撞、解構、融合而產生的革故鼎新的強大動力。
中國土地廣袤、疆域遼闊,不同區域間因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建構了不同的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如同百川歸海,共同匯聚成中國文化的大傳統,這種大傳統如同春風化雨,滲透於各種區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區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國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獨特個性支撐著、引領著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從區域文化人手,對一地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展開全面、系統、紮實、有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藉此梳理和弘揚當地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資源,繁榮和豐富當代的先進文化建設活動,規劃和指導未來的文化發展藍圖,增強文化軟實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輿論力量;另一方面,這也是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發展中國文化、創新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今,區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各地重視,成為我國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人類文化演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化都在其內部生成眾多的元素、層次與類型,由此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來源於其內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國文化的歷久彌新,取決於其變遷過程中各種元素、層次、類型在內容和結構上通過碰撞、解構、融合而產生的革故鼎新的強大動力。
中國土地廣袤、疆域遼闊,不同區域間因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建構了不同的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如同百川歸海,共同匯聚成中國文化的大傳統,這種大傳統如同春風化雨,滲透於各種區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區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國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獨特個性支撐著、引領著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從區域文化人手,對一地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展開全面、系統、紮實、有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藉此梳理和弘揚當地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資源,繁榮和豐富當代的先進文化建設活動,規劃和指導未來的文化發展藍圖,增強文化軟實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輿論力量;另一方面,這也是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發展中國文化、創新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今,區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各地重視,成為我國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