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健康十堰2030”行動方案的通知

《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健康十堰2030”行動方案的通知》是2018年十堰市人民政府發布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健康十堰2030”行動方案的通知
  • 發布單位:十堰市人民政府
  • 發布時間:2018年
十政發〔2018〕34號
市 人 民 政 府
關於印發“健康十堰2030”行動方案的
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健康十堰2030”行動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2018年8月16日
“健康十堰2030”行動方案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為貫徹落實《“健康湖北2030”行動綱要》,全面推進健康十堰建設,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特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戰略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中心,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度提高健康水平,顯著改善健康公平,促進全市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推進健康十堰建設。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健康優先。把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緊貼十堰實際,將促進健康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加快形成有利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推動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堅持改革創新,實現科學發展。把握健康領域發展規律,突出問題導向,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構建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推動衛生與健康服務向質量效益型發展,提高健康服務的質量水平。
堅持政府主導,促進健康公平。強化政府“保基本”職責、規劃調控職責和監管職責,維護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推動健康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人民民眾提供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促進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強化個人健康意識和責任,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新格局。
堅持統籌兼顧,全面發展。著眼長遠、統籌謀劃,立足當前、積極作為,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注入新動力,為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強有力的健康支撐。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建立覆蓋全市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健康服務體系運轉有序,城鄉環境明顯改善,健康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人人享有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基本體育健身服務,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持續提高,主要健康指標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到2030年,健康優先的制度設計和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健康生活方式廣泛普及,健康服務公平、可及和優質,健康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持續提高,基本建成健康環境、健康人群、健康社會與健康發展和諧統一的健康促進型社會。
二、主要任務
(一)普及健康生活
1、實施健康素養提升行動
(1)完善全民健康教育體系
健全市、縣兩級健康教育體系,完善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和媒體協同的健康教育網路,建立健康素養和行為生活方式監測體系,推進全社會健康教育與促進工作。發揮醫療衛生機構在健康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推動重點人群健康生活方式最佳化和干預,開展健康體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專項行動,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把健康教育納入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以中國小為重點,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加強健康教育師資培訓,將健康教育納入在職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後培養內容,鼓勵學校利用社會資源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到2030年,健康教育按要求開課率達到100%,學生基本健康知識掌握率達到90%。
充分發揮全媒體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動開設健康類欄目,加大健康公益廣告宣傳力度,完善新型公眾健康教育平台,向民眾傳播健康生活方式和保健知識。教育居民對自身健康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管理和預防。加強健康科普信息和醫藥廣告的監測與監管,加大虛假信息打擊力度。(市教育局、市文體新廣局、市科協、市衛計委、市委宣傳部負責。排第一位的為牽頭單位,其他為協助配合單位,下同)
(2)倡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制定實施全民營養計畫,開展食物營養功能評價研究,全面普及科學膳食及營養知識,宣傳適合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實施合理營養與膳食教育項目,引導居民形成科學膳食習慣,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建立健全居民營養監測制度,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實施營養干預,重點解決微量元素缺乏、部分人群鹽、油脂攝入過多等問題,逐步解決居民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問題。實施臨床營養干預,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全面配備營養師。加強學校、幼稚園、養老機構等營養健康工作的指導。大力推進示範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廳建設。到2030年,居民營養知識素養明顯提高,營養缺乏病發生率顯著下降,居民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降低20%,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全面實施重點公共場所室內禁菸,強化戒菸服務。到2030年,15歲以上人群吸菸率降低到20%以下。加強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過度使用,減少酗酒。以青少年、育齡婦女及流動人群為重點,加強重點人群性教育,減少不安全性行為,減少非意願妊娠和性傳播疾病發生。普及毒品知識,健全戒毒體系建設,提高居民拒毒、防毒意識,減少毒品危害(市衛計委、市教育局、市農業局、市文體新廣局、市食藥監局、市委宣傳部、市經信委、市公安局、市稅務局、市政府法制辦、市司法局負責)。
(3)促進心理健康
加強心理健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推廣專業心理諮詢服務機構,在學校、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和人口流動聚集地設立心理諮詢室。關注兒童、青少年、婦女、老年人、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特殊家庭人員和不同職業群體心理健康問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供心理諮詢服務。加強青少年網癮預防與控制。組建專業化、社會化心理干預志願隊伍,加強災害和事故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建設。健全精神衛生防治體系,強化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完善臨床心理護理服務,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落實重性精神障礙多途徑醫療保障,探索建立重性精神疾病免費治療制度。到2030年,心理衛生知識知曉率達到80%以上,社區心理諮詢開設率達到100%,精神障礙社區康復規範化開展率達到80%。(市衛計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人社局、市殘聯負責)
(4)普及全民應急救護基本技能
加大居民生存與應急救護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宣傳、演練,使社會公眾掌握基本必備的應急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降低、減少二次傷害。到2030年,公眾應急救護知識普及率達到40%。增強全社會殘疾預防意識,針對主要致殘因素、高危人群,實施重點防控,減少殘疾發生。支持和鼓勵居民家庭自備醫療急救包,有條件的地區可向居民直接發放醫療急救包,到2030年每個家庭配備1個醫療急救包。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設施設備配備標準,在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機場、車站、大型商場、影劇院等人群密集場所配備急救藥品、器材和設施。(市衛計委、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殘聯負責)
2.實施全民科學健身行動
(1)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
統籌規劃全民健身公共設施建設,加強城鄉綠道、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等場地設施建設,充分利用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公共綠地及城市空置場地等建設健身公共設施。合理設定大型體育場館,大力發展社區多功能運動場,因地制宜建設便民基層體育設施,城市社區和有條件的農村構建15分鐘健身圈,改善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的無障礙條件。全面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學校和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實現公共體育設施以及符合開放條件的學校和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100%向社會開放。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到2020年達到1.8平方米,2030年達到2.5平方米。(市文體新廣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住建委負責)
(2)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
制定實施全民健身計畫,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法,推動全民健身生活化。打造全民健身活動品牌,大力發展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體育運動。開展全民健身推廣普及,普及健身制度。推動開展職工、農民、婦女、老年人、青少年、幼兒及殘疾人體育運動,實施重點人群健身計畫。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畫,推進集活動陣地、學校、社區為一體化的青少年體育活動中心建設,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和運動技能,嚴格保證青少年學生的體育課時和課外活動,每天鍛鍊1小時以上。到2030年,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配置達標率達到100%,青少年學生每周參與體育活動達到中等強度3次以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25%以上。實施振興“三大球”計畫,大力發展民眾喜聞樂見和有發展空間的民眾健身項目,探索發展登山、健步走等公益性健身項目,傳承弘揚武當武術(太極拳、劍)、龍舟、舞龍舞獅等傳統、民間體育項目,打造一地一品的民眾體育精品賽事活動。到203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150萬人。(市文體新廣局、市教育局、市民宗局、市衛計委、市總工會負責)
(3)加強全民健身指導服務
加強各級體育總會和單項體育協會建設,健全全民健身基本組織。實施公民體質監測評價標準,定期開展居民體質監測,公開公布監測結果。促進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推動“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和慢性病預防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強體育科研,研製推廣體育健康健身新項目、新方法,不斷提高全民健身科學化水平,加大社會體育指導師和全民健身志願者隊伍建設,到2030年,每千人擁有3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市文體新廣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負責)
(二)最佳化健康服務
1、實施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行動
(1)強化覆蓋全民的公共衛生服務
加大重大疾病的防控。完善傳染病監測預警機制,繼續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加強預防接種,傳染病發病率保持在平穩態勢。實施重大傳染病防控戰略,加強愛滋病、結核病、布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控,確保穩定在低流行水平。加強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有效應對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重點和新發傳染病疫情。全面推進健康管理,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開展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積極推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創建,結合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強化慢性病篩查和早期發現,開展癌症早診早治,推動癌症、腦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機會性篩查。加強學生近視、肥胖等常見病防治。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總體癌症五年生存率提高15%,12歲兒童患齲率控制在25%以內。(市衛計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扶貧辦、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食藥監局負責)
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實施完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加強疾病經濟負擔研究,完善政府購買機制,不斷豐富和拓展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使城鄉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完善全民健康體檢制度,針對不同人群、不同年齡段制定相應的體檢項目與標準,建立以預防為主的健康導向機制。(市衛計委、市財政局負責)
完善計畫生育服務管理。健全人口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完善有利於人口均衡發展的政策體系。改革計畫生育服務管理方式,構建以生育支持、幼兒養育、青少年發展、老年人贍養、病殘照料為主題的家庭發展政策框架,引導民眾負責任、有計畫地生育。完善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特別扶助制度,獎勵扶助標準實行動態調整。堅持和完善計畫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打造服務計生、人文計生、法治計生、智慧計生。深入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和“關愛女孩行動”,把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關愛女孩等工作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設規劃,制定有利於女孩健康成長的保障政策,建設社會主義新型生育文化。到2030年,人人享有生育健康優質服務,全市出生人口性別比實現自然平衡。(市衛計委、市發改委負責)
健全口岸公共衛生體系。完善口岸公共衛生核心能力建設,推進國際衛生機場創建,健全口岸病媒生物及重大蟲媒傳染病防控機制。建立國際旅行衛生信息平台,提升國際旅行醫學核心能力,建立服務型跨境疫情防控模式。完善口岸核生化突發事件防控機制,提升國門生物安全防禦能力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市口岸辦負責)
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完善醫療急救、突發傳染病防控、緊急醫學救援和重大活動安全保障體系,建立覆蓋全市、水陸空立體化的衛生應急網路,醫療急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和緊急醫學救援能力達到省內先進水平。建立健全全市災害應急信息系統和社會救援力量管理服務平台,推進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庫建設,完善全市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加強避災安置場所建設,推進公共應急安置設施配置。推動各應急平台之間網路連通、數據交換、系統對接與協調聯動。(市衛計委、市發改委負責)
(2)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最佳化區域布局,控制總量適度增長。統籌謀劃全市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最佳化配置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轉變發展方式,嚴控規劃外公立醫院新建,嚴控現有城市公立醫院單體規模擴張,從外延式發展向以提高服務質量和績效為主的內涵式發展轉型;擴大社會辦醫規模,鼓勵和支持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新增床位主要面向社會辦醫療機構,加強兒童、精神、腫瘤、老年病、康復等薄弱專科建設;控制中心城區資源,最佳化布局城鎮新區;集中優勢資源組建若干醫院集團,探索醫院集團治理架構和管理模式創新。按照省政府打造秦巴山區域醫療衛生中心的布局,以市太和醫院、市人民醫院、國藥東風總醫院、市中醫醫院等三級醫療機構及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龍頭,打造跨省域的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到2030年,全面建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高效運行的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4人,註冊護士數達到4.7人,床位數達到8.7張。(市衛計委、市發改委負責)
創新健康服務供給模式。建立和完善公立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及社會辦醫院之間的分工協作關係,整合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功能,增強系統性、綜合性、協同性,為民眾提供系統、持續、全方位的醫療衛生服務。建立醫療與公共衛生機構間信息互享與互聯互通機制,加強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對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服務的指導、培訓和考核,加強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部門對醫療衛生機構的監督檢查。充分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及計畫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功能。推進慢性病防、治、管融合發展,不斷完善服務網路、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實現醫防結合。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面建成成熟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基本實現“首診在基層、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合理就醫秩序,健全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服務鏈。落實湖北健康雲服務計畫,廣泛套用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可穿戴設備等技術,推動惠及民眾的健康信息服務和智慧醫療服務。(市衛計委負責)
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堅持立足本市、輻射周邊,在人才引進、學科建設、項目建設等政策環境方面繼續加大力度,鼓勵三級醫院向高端、特色、精品、數字醫學發展,打造秦巴山區域疑難重症診療中心和醫療技術創新、臨床醫學人才規範化培養基地。強化重點學科、臨床特色重點專科和區域專病中心建設,建立與國際接軌、國內領先的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推進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標準化。構建基本醫療服務標準體系,全面實施臨床路徑,規範診療行為,最佳化診療流程,增強患者就醫獲得感。加強醫療服務人文關懷,構建和諧醫患關係。(市衛計委、市公安局負責)
(3)加強重點人群健康服務
提高婦幼健康水平。落實國家婦幼健康機構標準化建設與規範化建設管理指導意見,加強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和公共場所、用人單位母嬰設施建設,保障母嬰權益。倡導優生優育,加強出生缺陷和致殘性疾病的綜合防治,建立一、二、三級預防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有效銜接的新模式,擴大新生兒疾病篩查,繼續開展重點地區兒童營養改善等項目,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實施母嬰安全計畫,向孕產婦提供生育全過程的基本醫療保健服務。加強婦女兒童重大疾病防治,提高婦女常見病篩查率和早診早治率,做好“兩癌”檢查與救治項目。鞏固和完善0~6歲殘疾兒童篩查、申報、轉介、康復救助的工作機制,建立篩查和救助信息共享聯動平台。到2030年,嬰兒死亡率下降至8‰,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至10‰,孕產婦死亡率下降至16/10萬。(市衛計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婦聯、市殘聯負責)
促進健康老齡化。推進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的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加強老年常見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導和綜合干預。推進醫養結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與社區、居家養老結合,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促進老年保健、醫療、康復、護理和養老服務銜接,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安寧療護一體化的健康和養老服務。推動開展老年人心理健康與關懷服務,強化老年痴呆症等的有效干預。推動居家老人長期照護服務的發展,全面建立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老人補貼制度,建立長期護理保障制度,發展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到2030年,65歲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達到100%。(市衛計委、市發改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保險協會負責)
積極預防和減少傷害。建立傷害綜合監測體系,貫徹落實主要傷害干預技術指南和標準。加強道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劃和建設,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推進公路交通安全綜合管理,確保道路交通事故數、死亡人數和萬車死亡率逐年下降,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加強兒童、老年人傷害預防和干預,減少兒童交通傷害、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落,嚴格執行兒童玩具和用品安全標準。預防和減少自殺、意外中毒。建立消費品質量安全事故強制報告制度和產品傷害監測體系,強化重點領域質量安全監管,減少消費安全傷害。(市衛計委、市教育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質監局負責)
維護殘疾人健康。貫徹實施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畫,有效控制殘疾的發生和發展。加強殘疾人康復和托養設施建設,實施國家殘疾人精準康復行動,為城鄉貧困殘疾人、重度殘疾人提供基本康復服務。將符合條件的殘疾人醫療康復項目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建立醫療機構與殘疾人康復機構之間雙向轉診機制,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殘疾人提供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等簽約服務。完善醫療機構無障礙設施,改善殘疾人醫療服務環境。(市殘聯、市發改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衛計委負責)
落實重大疾病人群健康救助措施。重點對愛滋病人實施“四免一關懷”,對結核病人免費基本藥物治療,對部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進行免費住院治療和解鎖救治。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有效改善。(市衛計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扶貧辦負責)
加強職業衛生工作。構建職業病防、治、保協作機制,加強職業病危害事故預警預測及信息發布。貫徹落實職業安全衛生標準體系,建立部門職業病危害防治信息共享平台,實施分級分類監管制度。深入開展重點行業領域職業病危害專項治理,遏制塵肺病和職業中毒多發勢頭。督促用人單位落實職業病防治主體責任,依法開展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三同時”工作,完善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職業病防治責任制,落實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評價和職業健康監護,規範職業衛生檔案管理,加強職業健康工作。嚴格執行職業健康檢查制度,完善職業病診斷及鑑定、治療、康復服務體系,加強職業衛生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提高職業衛生檢測、評價、體檢等技術服務水平。到2030年,重點行業企業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率達到90%以上,重點行業企業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率達到85%以上,重點行業企業個人防護用品的佩戴率達到95%以上,新發塵肺病報告率持續下降。(市人社局、市環保局、市衛計委、市安監局負責)
2.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行動
(1)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實施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市縣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和“三堂一室”建設,不斷完善中醫醫療機構、基層中醫藥服務提供機構和其他中醫藥服務提供機構共同組成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國家級和省級中醫藥臨床研究基地、重點研究室和學科(專科)建設,強化中醫特色服務,充分發揮中醫在基本醫療服務、危急重症和疑難病症診治及慢性病和重大疾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中醫非藥物療法。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提升工程,在所有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國醫堂,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統籌用好中西醫兩方面資源,提升中西醫綜合服務能力。(市衛計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負責)
(2)拓展中醫治未病服務
實施中醫藥“治未病”工程,在中醫醫院建立“治未病”科室,提供中醫“治未病”服務。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藥健康管理,為民眾提供融健康諮詢、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為一體的中醫“治未病”服務。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創建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推動中醫藥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支持社會資本舉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鼓勵中醫醫院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技術支持,鼓勵中醫醫師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中醫保健和調理服務。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藥知識,提高國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市衛計委、市殘聯、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文體新廣局、市保險協會負責)
(3)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
實施中醫藥傳承工程,加強中醫藥理論、技術和方法的繼承研究。在中醫藥機構建立名老中醫藥專家研究室、工作室和中醫藥流派傳承工作室,在研究和傳承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和技術專長,以及挖掘整理道教醫藥、民間醫藥方面取得一批學術成果。鼓勵知名中醫藥專家帶徒授業,培養中醫藥人才。大力促進中醫藥科技協同創新,推動多學科、跨部門共同參與中醫藥重大項目的研究,不斷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做好全市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市衛計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負責)
(4)提升中醫藥產業發展水平
加強全市中藥產業發展統籌規劃,制定優惠政策,扶持中藥產業發展。加快推進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十堰生物產業園建設。支持大型中藥和中藥飲片生產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核心競爭力,推動中藥產業升級。建立中藥材現代科技產業基地,推動道地中藥材規模化、規範化種植,形成道地中藥材產業集群。加強現代中藥材流通體系建設,實施“網際網路+”戰略,發展中藥材電子商務,擴大中醫藥海外貿易。(市經信委、市發改委、市衛計委、市科技局、市商務局負責)
(三)完善健康保障
1、健康保障完善行動
(1)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待遇水平調整機制。積極推進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整合,實現覆蓋範圍、籌資政策、保障待遇、醫保目錄、定點管理、基金管理的“六統一”。加強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政策銜接,建立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相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合理提高城鄉居民醫保待遇和水平。逐步提高基層門診統籌保障水平,加大慢性病醫療保障力度。完善醫保目錄管理機制,及時將臨床亟需的藥品和服務納入保障範圍。完善醫保關係轉移接續和轉診備案制度,全面實現跨地區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健全醫保支付機制,加快推動以按病種為主的複合式付費方式改革,實行精細化管理,醫保基金使用效率穩步提高。(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衛計委負責)
(2)強化重大疾病保障
完善大病保險制度,建立大病保險可持續籌資機制,加快落實大病保險市級統籌。建立大病保險特殊用藥管理機制,穩步擴大大病保險特殊藥品範圍,重點提高腫瘤患者等群體大病保障水平。健全罕見病醫療保障機制,穩步擴大可診可治可防罕見病醫療保障病種範圍,為罕見病患者建檔立卡,提供生命周期管理。推動發展罕見病基金組織,發揮社會慈善組織關愛罕見病群體的作用。加大醫療救助力度,加強醫療救助與基本醫保、大病保險之間的銜接,實行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衛計委、市保險協會負責)
(3)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基本、責任分擔、因地制宜、創新機制、統籌協調的原則,探索建立以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遵循權利義務對等,多渠道籌資,合理劃分籌資責任和保障責任。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確定基本保障範圍和待遇標準,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提升保障績效,提高管理水平。做好各類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銜接,協同推進健康產業和服務體系的發展。“十三五”期間,基本形成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策框架。到2030年,全面建立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市保險協會、市人社局、市衛計委負責)
(4)發展商業健康保險
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重大疾病保險、特定疾病保險等與基本醫保相銜接的健康保險產品及醫療責任險等多樣化保險產品。促進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體檢、護理等機構的合作。(市保險協會負責)
2、藥品供應保障促進行動
(1)深化藥品流通體制改革
推進藥品、醫療器械流通企業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開展服務,形成現代流通新體系。發展和規範醫藥電子商務,豐富藥品流通渠道和發展模式。推廣套用現代物流管理與技術,健全中藥材現代流通網路與追溯體系。建設遍及城鄉的現代醫藥流通配送網路,提高基層和邊遠地區藥品供應保障能力。推動藥品流通企業結構調整、兼併重組,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落實醫療機構藥品、耗材採購主體地位,使用全省統一的網上藥品採購交易平台,實施藥品採購“兩票制”改革,落實醫療機構藥品分類採購,推進帶量採購,鼓勵聯合採購,探索高價藥談判採購,並逐步延伸覆蓋到全部醫用耗材和醫療器械。(市食藥監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市衛計委、市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局、市稅務局負責)
(2)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貫徹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推進特殊人群基本藥物保障。完善現有免費治療藥品政策,增加愛滋病防治等特殊藥物免費供給。保障兒童用藥。完善罕見病用藥保障政策。建立以基本藥物為重點的臨床綜合評價體系。(市食藥監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市衛計委負責)
按照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逐步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藥品價格的直接干預。強化價格、醫保、採購等政策銜接,堅持分類管理,加強對市場競爭不充分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的價格監管,建立藥品價格信息監測和信息公開制度,制定完善醫保藥品支付標準政策。鞏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使用全覆蓋,擴大公立醫院基本藥物使用率。(市物價局、市人社局、市食藥監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市衛計委)
3、食品藥品安全保障行動
(1)加強食品安全監管
貫徹落實食品安全監管法律法規,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標準,最佳化企業標準備案,落實企業標準責任主體。全面推行標準化、清潔化農業生產,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推進農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實施獸藥抗菌藥治理行動。健全食品、食用農產品生產質量管理體系,實施全過程質量標識制度,落實全過程可追溯管理和問題產品主動召回制度。嚴格食品經營許可把關,規範食品經營行為,完善食品網路交易第三方平台監管機制。全面推行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痕跡化監管,提升量化分級管理質量。加強保健品監管。加強進出口食品準入管理。加強食品安全風險識別、風險能力評估和機構建設,強化食源性疾病監測、溯源、預警和控制,到2030年,食品風險監測與食源性疾病報告網路實現全覆蓋,主要食品質量安全抽查合格率達到97%。(市食藥監局、市衛計委、市質監局、市農業局、市畜牧局、十堰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負責)
(2)加強藥品和醫療器械安全監管
深化藥品和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支持創新和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完善中藥材和中藥飲片標準體系。推進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提升安全性和有效性。全面實施藥品和醫療器械臨床試驗、生產、經營質量管理規範,完善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質量管理體系,督促生產經營者完善藥品追溯體系,實現藥品全品種、全過程可追溯。重點加強零售藥店日常監管和網際網路藥品銷售管理,完善問題產品信息收集、分析及通報機制。健全藥品醫療器械使用環節監管和高風險在用醫療器械定期檢查制度,嚴格特殊藥品生產經營和使用監管。強化藥品和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抽檢,完善上市後再評價工作機制,構建完善的風險效益評價體系,加強不良反應監測。到2030年,主要藥品質量安全抽查合格率達到99%。(市食藥監局負責)
(四)建設健康環境
1、健康城鎮建設行動
(1)夯實衛生城鎮創建基礎
深入推進國家衛生城鎮創建,統籌治理城鄉環境衛生問題,建立城鄉環境衛生治理長效機制。加強衛生創建技術指導和監管,嚴格評價標準,改進評價方法,採取約談、通報、排名、黃牌警告等方式,加強動態管理,完善退出機制,鞏固擴大衛生城鎮建設成果。到2020年,國家衛生城市(縣城)達到80%,國家衛生鄉鎮達到20%以上;到2030年,國家衛生城市(縣城)達到100%,國家衛生鄉鎮達到40%以上。(市愛衛辦、市環保局、市住建委負責)
(2)推進健康城鎮建設發展
積極引導衛生城鎮向健康城鎮轉變,打造衛生城鎮升級版,促進各地持續改善健康支持性環境和健康服務的可及性。研究制定健康城鎮發展規劃和指標體系。建立健康城鎮建設工作機制,確定針對性的干預策略和可行的階段性目標,制定相應實施方案,落實部門職責,分階段、分步驟完成工作目標。到2030年,建成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的示範縣城和示範村鎮,率先建成健康城市示範市。(市愛衛辦、市國土資源局、市住建委、市衛計委負責)
(3)實施健康細胞培育工程
堅持把健康社區、健康單位和健康家庭建設作為健康城鎮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廣泛開展健康社區建設,加大社區生活環境、生態環境建設和維護。以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為重點,深入開展健康促進學校、健康促進醫院等健康單位建設。強化健康自我管理意識,推進健康家庭建設,推動健康責任的社會化和全民化。到2030年,全市建成一批健康社區、健康單位和健康家庭。(市愛衛辦、市國土資源局、市住建委、市衛計委負責)
2、健康環境治理行動
(1)全面開展環境污染治理
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強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統籌推進工業廢氣、車船尾氣、揚塵污染防治和秸稈禁燒,城市空氣品質達標天數和細顆粒物(PM2.5)濃度全面完成國家任務。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分析水源水質污染原因並研究制定防治方案,實現“一源一案”,按照“流域—控制區—控制單元”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控制體系。實施土地污染防治行動計畫,開展永久性農田土壤污染治理,加強污染地塊開發利用監管,保障污染地塊開發利用的環境安全。加強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構建健康的農村生態環境。實施農藥風險分級管理,有效控制農藥對農田生態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到2030年,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0%以上,地表水斷面水質達到或好於95%以上類水體。(市環保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委、市農業局、市水利局負責)
(2)加強自然生態保護
圍繞漢江生態經濟帶,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力度,確保主要流域源頭地區維護原生態。推進城市綠化和森林擴面提質,加強森林、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森林休閒養生建設。維護修復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加強地質災害防控、治理和搬遷避讓。建設好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積極創建國家公園。(市發改委、市國土資源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環保局、市城管綜合執法局負責)
(3)打造綠色和諧人居環境
開展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推進小城鎮環境衛生綜合治理行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消除違法建築、污泥濁水,促進人居環境整潔。全面推進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2030年全市農村家庭、公共場所無害化廁所實現全覆蓋。加大垃圾治理力度,基本實現城鄉垃圾分類處理全覆蓋。加強病媒生物綜合預防控制,降低城鄉病媒生物密度,減少病媒疾病危害。(市愛衛辦、市國土資源局、市住建委、市衛計委負責)
(4)加強環境與健康監測評價
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風險評估機制,實現環境監測評估工作常態化。開展重點區域、流域、行業環境與健康調查,建立覆蓋污染源監測、環境質量監測、人群暴露監測和健康效應監測的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網路及風險評估體系,進一步加強環境與健康管理。建立統一的環境信息公開平台,全面推進環境信息公開。推進縣級以上城市空氣品質監測和信息發布,完善水質、重污染天氣、土壤污染的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理機制。到2030年,形成科學完善的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網路和職業病監測、職業健康風險評估、醫用輻射防護監測體系。(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農業局、市衛計委負責)
(五)發展健康產業
1、健康產業發展行動
(1)最佳化多元化辦醫格局
進一步最佳化政策環境,優先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推進實現非營利性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破除社會力量進入醫療領域不合理限制和隱形壁壘。鼓勵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以出資新建、參與改制、託管、公辦民營等多種形式投資醫療服務業。支持技術、管理實力雄厚的公立醫院與社會資本共同舉辦獨立的醫療機構,或參與託管其他醫療機構。到2030年,社會辦醫療機構床位數達到全市醫療機構床位總數的30%。(市發改委、市衛計委負責)
(2)發展健康服務業新業態
圍繞“大健康”理念,培育服務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產業,打造“候鳥式”健康養生養老基地,形成健康產業群。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遊、網際網路、健康休閒、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支持發展專業的醫學檢驗中心、醫學影像中心、病理診斷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第三方服務。鼓勵發展個性化健康檢測評估、諮詢服務、調理康復、健康教育、寧養關懷、保障促進等健康管理服務。
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健康服務,探索推進可穿戴設備、智慧型健康電子產品和健康醫療移動服務。規範發展母嬰照料服務。推進健康養老產業發展,促進醫養融合。引導職業教育與健康服務相結合,制定從事大健康相關專業人員準入標準,加強養老護理員、育嬰師、推拿師、藥膳師、中醫灸療師等專業人員培養。(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衛計委、市旅遊委、市文體新廣局負責)
(3)發展健身休閒運動產業
進一步最佳化市場環境,培育多元主體,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健康休閒設施建設運營。推動公共體育場館所有權、經營權分離改革,加快開放體育健身資源,創新健身休閒運動項目推廣普及方式,進一步完善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打造健身休閒綜合服務體。鼓勵加快運動項目產業發展,普及日常健身項目、促進戶外運動、水上運動、航空運動、冰雪運動、汽摩運動、馬術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徵項目快速發展。打造具有區域特點的健身休閒產業帶、示範區、特色小鎮。(市文體新廣局、市發改委負責)
(4)促進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發展
加大對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前沿研究領域創新支持力度,推進形成產業創新體系,努力實現關鍵技術、重大產品突破,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構建一批技術創新載體,實現生物製藥、新型製劑、醫療器械、原料藥等重點領域突破,打造一批產業支撐主體,提升產業質量標準水平,加快綠色智慧型製造,培育新型商業模式,促進醫藥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發展。到2030年,全市醫藥工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市產醫藥品牌效益持續提升,藥品和醫療器械質量標準全面與國際接軌。(市經信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食藥監局負責)
三、健全支撐與保障
(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推動衛生與健康事業創新發展的根本動力。要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協調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著力推進醫藥衛生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重點抓好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民醫保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和綜合監管制度建設。
加強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堅持居民自願、基層首診、政策引導、創新機制,著力完善分級診療服務體系、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突破口,真正落實“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到2020年,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分級診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到2030年,全面建成符合十堰實際、運行高效的分級診療制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到全人群,規範化簽約服務率達到80%,縣域內就診率穩定在90%以上,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診就診的比例達到75%,實現居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主要在基層解決。(市衛計委、市人社局負責)
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重點抓好“破、立、改”,即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建立新的運行機制,重點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和適當的財政補助確保公立醫院正常運行;改革現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下放權力,賦予公立醫院管理自主權,形成政府舉辦、部門監管、醫院依法自主管理的格局。到2030年,二級以上醫院全面建成權責明晰、運行規範、管理科學、監督有效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立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市衛計委、市編辦、市財政局、市人社局負責)
鞏固完善全民醫保制度。健全醫保籌資和待遇動態調整機制、醫保經辦機制和醫保支付機制。改革醫保支付方式,推動醫保支付方式從後付制向預付制轉變,形成總額預算管理下的按病種(病組)、按人頭、按床日等複合式支付方式。深化醫保總額預算管理,建立健全醫保部門和醫療機構之間協商談判機制、盈虧分擔機制,促進醫療機構自主控費。統一全市疾病編碼和手術分類編碼,加強醫療機構病案管理,推廣臨床路徑套用,推進按病種(病組)付費方式。推動基層門診按人頭付費方式改革。到2030年,按病種付費覆蓋全市所有醫療機構。(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衛計委負責)
完善藥品供應保障制度。重點提高藥品生產質量、規範藥品流通秩序、加強藥品使用管理和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到2030年,公立醫院藥品、器械網上採購率達到100%,藥品配送“兩票制”執行達100%,醫院藥占比控制在30%以下,抗菌藥物使用強度每百人天不超過40DDDs(用藥頻度)。(市食藥監局、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市衛計委負責)
健全綜合監管制度。按照全行業、屬地化管理的要求,構建醫療、醫保、醫藥相統一的綜合監管機制。建立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綜合監管服務平台,全面實施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理順高校附屬醫院管理體制,推進國有企業醫院改革,強化社會辦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提高全行業監管水平。加強行業自律,建立醫療衛生機構內審制度,引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強化法制意識,提高依法執業水平。推進醫藥流通企業、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黑名單制度。推進醫療衛生服務信息公開,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開展民眾滿意度測評,強化社會監督。(市衛計委、市人社局、市食藥監局負責)
(二)加強健康人力資源建設
加強健康人才培養培訓。加強醫教協同,建立完善醫學人才培養供需平衡機制。加快建成適應行業特點的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的醫學人才培養培訓體系。以全科醫師為重點,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扶持政策,鼓勵人才到基層和偏遠地區工作。完善住院醫師與專科醫師培養培訓制度,建立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複合型高層次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全科、兒科、產科、精神科、病理、護理、助產、康復、心理健康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加強藥師、中醫藥健康服務、衛生應急、衛生信息化複合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健康領域高層次人才遴選培養力度,引進和培養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推進健康領域優秀管理人員專業化、職業化。建設遠程醫學教育平台,方便醫務人員接受終身教育。(市衛計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負責)
創新人才使用評價激勵機制。創新醫務人員使用、流動與服務提供模式,積極探索醫師自由執業、醫師個體與醫療機構簽約服務或組建醫生集團。進一步最佳化和完善護理、助產、醫療輔助服務、醫療衛生技術等方面人員評價標準,健全符合崗位特點的人才評價機制。(市衛計委、市編辦、市人社局負責)
營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大力弘揚職業精神,彰顯醫務人員“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大力宣傳先進典型,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塑造行業清風正氣。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引導醫務人員恪守服務宗旨,提高服務質量,強化行業自律。堅決打擊涉醫違法犯罪活動,對醫鬧、暴力傷醫“零容忍”。(市衛計委、市委宣傳部、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保險協會負責)
(三)推動健康科技創新
構建醫學技術創新體系。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建立規範、高效的醫學科技創新體系。促進醫研企結合,推進醫療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等創新主體高效協同。加強醫藥成果轉化推廣平台建設,促進醫學成果轉化推廣。建立更好的醫學創新激勵機制和以套用為導向的成果評價機制,進一步健全科研基地、生物安全、技術評估、醫學研究標準與規範、醫學倫理與科研誠信、智慧財產權等保障機制,加強科衛協同、軍民融合,有效提升基礎前沿、關鍵共性、社會公益和戰略高科技的研究水平。(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衛計委、市質監局負責)
推進醫學科技進步。強化原始創新,在腦科學、幹細胞、免疫治療等領域提前規劃布局,掌握戰略主動。全面加強技術研發創新能力,明確精準醫療、組學技術、免疫治療、智慧醫療等領域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圍繞慢性病、腫瘤、傳染病、出生缺陷等重大疾病領域,實施健康科技重大工程和項目,建設若干個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夯實健康科技條件支撐體系,統籌布局實驗動物、生物樣本、儀器設施、電子信息、人群佇列、技術評估等共享服務平台。(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衛計委、市質監局負責)
(四)建設健康信息化服務體系
加快智慧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堅持頂層設計、強化套用、互聯互通、業務協同的原則,實現健康信息一網覆蓋、居民健康一卡通用、政府社會資源融合,強化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貫穿個人全生命周期的全民健康大數據分析套用,推進全民健康信息產生、採集、共享和利用的全面規範管理。建立並逐步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化產業發展基金,建立政產學研企聯合創新中心,建立基本完備的全民健康信息化產業。建立規範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安全保護機制,建立完善的全民健康領域複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到2030年,實現“健康雲”平台開放共享、標準統一、互聯互通,市、縣兩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與省級平台對接,人人擁有居民健康卡,遠程醫療覆蓋市、縣、鄉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建立人口全覆蓋、生命全過程、中西醫並重、工作全天候的全民醫療健康服務機制,全面實現全民健康信息的規範管理和使用,滿足人民個性化服務和精準化醫療的需求。(市衛計委、市發改委、市經信委負責)
推進健康大數據套用。加強醫療健康大數據套用體系建設,推進基於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醫療健康大數據開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廣泛套用。消除技術壁壘,暢通部門、區域之間的數據共享通道,強化公共衛生、計畫生育、醫療服務、體質監測、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套用信息系統數據採集、傳輸、存儲、集成共享和業務協同。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全面深化健康醫療大數據在行業治理、臨床和科研、公共衛生、健康管理等領域的套用,培育健康醫療大數據套用新業態。落實湖北健康雲服務計畫,積極套用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推動惠及民眾的健康信息服務和智慧醫療服務。鼓勵健康服務機構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長期跟蹤、預測預警的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全面建立遠程醫療套用體系,推動健康醫療教育培訓套用。貫徹落實健康醫療大數據相關法規和標準體系,制定分級、分類、分域的數據套用政策規範,推進網路可信體系建設,注重內容安全和技術安全,加強健康醫療數據安全保障和患者隱私保護。(市衛計委、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科技局、市保險協會負責)
(五)加強健康法治建設
貫徹落實基本醫療衛生、中醫藥、計畫生育、精神衛生、公共場所控煙、愛國衛生工作等重點領域法律法規和政府規章,宣傳貫徹醫療技術操作、全民健康信息化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衛生標準和食品安全標準,落實健康領域標準規範和指南體系。強化政府在醫療衛生、食品、藥品、環境、體育等健康領域的監管職責,建立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監督管理體制。加強健康領域監督執法體系和能力建設。(市衛計委、市環保局、市食藥監局、市文體新廣局、市政府法制辦負責)
(六)完善健康籌資機制
各級財政要健全穩定可持續的衛生與健康投入機制,確保對基本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補助及時足額到位,確保對公立醫院投入責任落實到位。要調整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健康領域投入力度,重點加強對薄弱地區、薄弱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投入傾斜。建立結果導向的健康投入機制,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按績效支付等財政投入方式,開展健康投入績效監測和評估。改進資金分配方式,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逐步與金融資本相結合,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資健康領域,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形成多元化健康籌資機制。(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衛計委負責)
四、強化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健康優先戰略,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成立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健康十堰建設,審議重大項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問題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強戰略謀劃,指導部門、地方開展工作,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通力協作的工作格局。
各地區、各部門要將健康十堰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將健康十堰建設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主要健康指標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考核指標,完善考核機制和問責制度,做好相關任務的實施落實。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共識和力量。
(二)營造良好氛圍。大力宣傳黨和政府關於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方針政策,宣傳推進健康中國、健康湖北和健康十堰建設的重大意義和總體戰略。加強對健康十堰建設目標任務、重大舉措的正面宣傳和典型引導,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路以及新媒體的廣泛宣傳報導,增強社會對健康十堰建設的普遍認知,爭取各方面的有力支持。加強衛生與健康智庫建設,推進前沿理論和重大政策研究和套用。定期發布十堰市人群健康狀況信息,向社會公布健康十堰建設推進情況和全市居民健康狀況。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健康十堰建設的良好氛圍。
(三)強化責任落實。制定實施五年規劃等政策檔案,對本行動方案各項政策和措施進行豐富完善,明確各個階段所要實施的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和重大舉措。建立常態化、經常化的督查考核機制,強化激勵和問責。建立健全監測評價機制,由健康十堰建設領導小組制定行動方案的監測評估方案,並對行動方案實施進度和效果進行年度監測和評估,適時對目標任務進行必要調整。充分尊重人民民眾的首創精神,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對各地在實施行動計畫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經驗,要及時總結,積極推廣,確保健康十堰建設順利實施。
圖解:《“健康十堰2030”行動方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