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1
芳叢翳湘竹2,零露凝清華3。
復此雪山客4,晨朝掇靈芽5。
蒸煙俯石瀨6,咫尺凌丹崖7。
圓方麗奇色8,圭璧無纖瑕9。
呼兒爨金鼎10,餘馥延幽遐11。
滌慮發真照12,還源盪昏邪。
猶同甘露飯13,佛事薰毗耶14。
咄此蓬瀛侶15,無乃貴流霞1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巽(xùn)上人:不詳。上人,僧人的敬稱,謂其具德智善行。
芳叢:指茶叢。 翳(yì):遮蔽。湘竹:湘地所產之竹。
零:落下。華:同“花”。
雪山:雪峰山,在湖南省西部,沅資二水間。
掇(duō):摘取。靈芽:指茶芽。
蒸煙:喻雲霧。石瀨(lài):水激石間而成的急流。
咫(zhǐ)尺:比喻距離很近。
圓方:指圓的或方的茶餅。
圭璧:古之玉器,在此喻茶餅。
爨(cuàn):燒火煮。金鼎:金屬的炊器,此指煮茶之器。
餘馥(fù):不盡的香味。幽遐:幽深僻遠處。
慮:憂。真照:猶真相,指人的本性。
甘露飯:茶的譽稱。
佛事:指佛教徒誦經,祈禱及供養佛象等活動。熏:以氣味浸潤。毗(pí)耶:梵語,義譯平整莊嚴。古印度大城名,一說國名,相傳為釋迦牟尼逝世地。詩中借“毗耶”以代指佛象。
咄(duō):感嘆。蓬瀛(yíng)侶:泛指神仙之流,也指有神仙之志的隱居之士。蓬瀛,蓬萊和瀛洲,傳說中仙人之居地。
貴:以……為貴。
白話譯文
芬芳的茶樹伴著湘竹生長,零落的露水凝結著清華。
這位曾在雪山修行的僧客,在清晨的時候採摘著靈異的嫩芽。
他在石邊的瀨水上蒸煙制茶,離開高高的丹崖只有咫尺之遠。
製成的茶葉有方有圓,色澤奇麗,就象玉圭、玉璧沒有絲毫的瑕疵。
叫來童僕用金鼎烹茶,芬香馥郁,在幽僻的遠處都可以聞到。
滌除煩慮,使人回歸清真;掃蕩昏邪,讓人正本清源。
就好象菩薩所賜的甘露飯,普熏毗耶城三千大眾。
可嘆那些蓬萊、瀛洲的仙客們,何必還要以流霞為貴呢?
創作背景
王安國認為,此詩當作於元和二年(807年)春。柳宗元於永貞元年(805年)冬,因參加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後獲罪,被貶到湖南永州做司馬的閒官,寄居在龍興寺,因而與和尚巽上人相識。巽上人是龍興寺僧人,里貫不詳,他對佛經的闡釋有過人之處,是“楚之南”首屈一指的高僧,頗受當時學佛的士大夫的尊崇。當時柳宗元與其朝夕相處,交往非常密切。在佛學方面,巽上人對柳宗元產生了很大影響,這首詩是巽上人送茶葉給柳宗元以後,柳宗元寫給他的答謝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從詩歌的描寫中看,前八句就寫巽上人親自採摘茶葉的情形和所制茶葉的精美。這裡的茶樹本來就生長在斑竹遮蔽之中,水木清華都凝結其上了,和別處的相比顯得更加珍貴。而巽上人又趁著朝露,老早就上山採摘,他穿過雲霧,跨過小溪,爬上高高的崖壁,採摘來的茶芽就真可以叫做非常美好的“靈芽“了。他採回來製成了“圓方麗奇色,圭壁無纖瑕”的茶餅。
詩歌的後半部分,是寫烹茶、喝茶的情況。從這裡知道,這種茶葉烹煮之後,有清新悠遠的香味。這種茶喝了以後,“滌慮發真照,還原盪昏邪",也就是禪宗所說的可以滌除煩惱,淨化心靈,使人照見自我,“明心見性”,還可以使人還歸本原,驅除昏昧和邪惡,達到“真如”的境界。可見這種茶的神奇功效。這也是禪宗提倡喝茶,把茶文化和禪宗文化融合在一起,進行普遍推廣的重要原因。詩歌還用佛家的甘露飯來比喻茶葉,更顯出這種香茶的珍貴。最末二句,點明蓬瀛仙人,不貴茶而貴流霞仙酒之可嘆。這裡,作者是在讚美茶葉,也是透過一層,讚美採摘、製作茶葉的巽上人,讚美他制茶的精湛技藝,並通過這首答謝詩表達對巽上人的深摯友誼。
柳宗元的詩歌風格,有奇峭明淨、悲憤沉鬱的一面,但也有自然清新、空靈雋永的一面。這首詩,偏重在清新雋永的一面,和要描寫的內容相一致, 但是裡面也隱含著高潔明志的用意,表示自己對被貶謫荒遠的憤懣和不平,有沉鬱的成分在內。通過欣賞這首詩,一方面可以窺見柳宗元詩歌的思想、藝術之一斑, 同時也可以了解當時茶文化和禪宗文化相結合的有關情況,從而得到新的啟示。
名家點評
近代日本學者藤元粹《柳柳州詩集》:風調清迥。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唐德宗貞元(793年)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與韓愈共事。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參與
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任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司馬。十年後,又改任柳州刺史,卒於任所時年47歲,世稱“柳柳州”,亦稱“柳河東”。柳宗元也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世人以“韓柳”並稱。他的散文寫得很出色。其作品由
劉禹錫編成《柳河東集》三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