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紅樓

巴黎紅樓

穿過華麗的門扉和甬道,拾階而上,就進入到底層大廳之中。這是一個古色古香的中國世界:唐代的石雕護欄、魏晉風格的浮雕藻井、清代家具畫屏……在巴黎滿目的西洋景中獨成一格。紅樓的第二層比底層更為富麗堂皇,其牆壁全部以明代、清代花鳥人物漆畫壁板為裝飾,配以花鳥浮雕藻井和家具,中式雕花床被改成了壁龕,裡面陳設著佛像與畫卷,窗戶也做成中式雕花窗欞,十足中國傳統建築的風姿。即便在中國,現在都很難找到如此地道的房間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黎紅樓
  • 地理位置:巴黎
  • 著名景點:各類古董
  • 建造者盧芹齋
簡介,創建者介紹,背景故事,建設過程,改建過程,發展和現狀,

簡介

三層、四層並不對外開放,目前用於儲存古董家具。五層的一間和地下層都是印度古董的展廳,裝飾風格也是純印度的,壁板雕塑都是真正的印度古董。紅樓的一層、二層、五層和地下一層的一部分都已被巴黎市政府列為文化遺產,不能隨意改建,只能維修。三、四兩層則可以根據主人的需要而改變裝飾風格。

創建者介紹

紅樓的建造者盧芹齋(C.T.Loo),也就是亨雅爾夫人的曾祖父,是19世紀末來到法國的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他的名字雖然不為中國人所熟識,但在歐美的古董界,盧芹齋(C.T.Loo)卻是大名鼎鼎,曾經叱吒風雲數十年。 據記載,盧芹齋於1880年出生於浙江湖州,祖上是16代官商文興盛的大家族。但在太平天國時期,家族的基業損失殆盡,全家人避難上海。19世紀末期,盧芹齋被家人送到法國尋找商業機會。誰也沒想到這個遠離故土,不到20歲的小伙子在短短几年內變成國際知名的大古董商。
1902年,盧芹齋與朋友合股,在瑪德萊娜廣場(Place delaMadeleine)開設了第一家中國古董進出口公司“東英公司”。因為當時歐洲人對中國古董還沒有概念,所以他運來的第一批貨全部賣賠了。
盧芹齋很有生意頭腦,他與當時法國著名的漢學家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並在實踐中掌握了古董鑑賞識別的經驗,很快就成為法國古董界的買賣高手。1908年,他放棄了原來的“東英公司”,在巴黎9區開辦了第二家古董店——“來遠公司”。
盧芹齋於1910年與15歲的法國姑娘瑪麗羅斯·茹爾妮(MARIE-ROSEJOURNY)結婚,育有4個女兒。到今天,盧氏家族已經有了第五代子孫,家族之樹成長得甚為繁茂。但是盧氏後代之間並沒有太多的橫向聯繫,以致於家族目前到底有多少成員,都沒有人能說得清。

背景故事

當時的中國正是大清帝國土崩瓦解的時期,國寶流散,古董市場異常紅火。很多王宮貴族、八旗子弟失去生活來源,把祖先遺留的或從宮裡偷的古董拿來典賣。上海城隍廟附近是中國最大的古董市場,北京琉璃廠、天津和香港,古董交易也相當繁盛。盧芹齋在1912-1915年間,每年都乘火車經西伯利亞到中國進貨。他在北京和上海與古董商人合股開設了商號,由他出主要經費費,對方經手鑑定並收購古董。 他在上海與吳啟周合作,成立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私人古董出口公司——“盧吳公司”。這個公司在中國古董界文獻中有詳細記載。據說當年盧吳公司財大氣粗,收購價格永遠比別人高上一成,一般古董商都爭不過他們。當年盧吳公司收購的古董全部是精品,青銅、古玉、瓷器、字畫,只要是好東西,一概接收。雖然古玉在國外還沒有什麼買家,但是盧芹齋也照收不誤,後來他果然說服了一些歐美收藏家專門收藏中國古玉。上海的吳啟周、北京的祝續齋都為盧芹齋進貨,市面上出現真正有價值的古董,動輒上萬銀元,一般人無力問津,總是會流向盧吳公司這個圈子。古董收集上來後,都集中到上海,由吳啟周發往巴黎或紐約。可以說,盧吳公司是中國當年規模最大的古董出口公司。
盧芹齋與在中國的親人們。後排右二是盧芹齋。
當時的歐洲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繁榮的時期。東方熱成為一種時髦,賞玩中國古董成為有身份、有教養的象徵。但是法國以龔古爾兄弟為代表的中國古董收藏者卻一心專注於中國工匠特別按照外國人口味加工的、華而不實的“古董”,並不懂得欣賞廣為國人推崇的古玉、石像、陶俑等等,而盧芹齋卻向他們展開了一幅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古董畫卷”。
他讓歐美收藏者學會欣賞中國墓葬文物——墓葬雕刻、青銅器、陪葬古玉、陶俑、佛像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講,盧芹齋是讓西方認識中國古董的啟蒙者。他以精湛的文物專業知識和天才的商業眼光逐漸征服了歐美收藏者。他經手的很多古董由死變活,由冷變熱。盧芹齋在古董行的地位可謂是呼風喚雨、一言九鼎。經他手出售的中國古董最為收藏者所信服,所以每年盧芹齋回來,馬上就有收藏愛好者趕來先睹為快,把自己最中意的古董搶購下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盧芹齋意識到美國已經成為古董市場的中心,他決定和吳啟周在紐約麥迪遜和第57街的街角,開一間美國最大的古董店。他的名氣和人脈很快使他成為許多私人博物館的供應商和顧問,他所參與買賣的都是價值連城的中國古董。他的客人有銀行家、軍火商、石油商、不動產商等等。
法國收藏家與美國收藏家的品味不同。法國人喜愛的是:康熙三彩抹紅茄皮紫孔雀綠等釉色的瓷器,青銅器,石雕,唐三彩和明清法花器。而美國人比較喜愛北宋鈞窯瓷器、康熙郎窯紅、三代青銅器、古玉、出土冥器、北魏浮雕、字畫玉雕……美國收藏家的胃口非常大,只要是老東西,就肯出高價購買,而且願意和古董商保持長期合作關係,所以盧芹齋在美國賺到了更多的錢和知名度。
據中國古董界人士介紹,目前存在於海外的中國古董,約有一半是經過盧芹齋的手售出的,由此可見他當年生意之紅火,收入之豐厚。據說北京分店的小股東祝續齋每年可分得銀元十幾萬,相當於當年琉璃廠一間古玩鋪的全年流水。
但是盧芹齋的後人對當年的買賣卻完全無從了解,沒有人能說清楚最大一筆生意是什麼,最貴重的一件國寶售價幾何。

建設過程

盧芹齋40歲時,他的古董事業正如日中天。此時他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就是建造一座完全中式的建築,用以展示和銷售來自中國的珍寶。但是這個想法在市政規劃非常嚴格的巴黎幾乎是不可能的。巴黎的建築都有統一的風格,每幢房子的高矮、設計風格、材料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批,必須與周圍建築整體相協調。
盧芹齋當時已經在富豪雲集的8區買了一幢拿破崙三世時建造的公館。這個公館有4個塔樓,盧芹齋打算把這4個塔樓改建成4個房間,分別讓自己的4個女兒居住。公館位於蒙梭公園附近一個小廣場的街角,地理位置十分適合做生意,盧芹齋最終決定把它改建成自己的第三家店鋪。
盧芹齋第一次提出的改建計畫沒有獲得批准。他沒有氣餒,在法國建築師布洛克(FernandBloch)的協助下,再次提出了申請。不知道他使用了何種神通,巴黎市政府最終批准了他的計畫。改建工程從1926年開始,僅用了2年時間,就把原來3層高的公館改建成了5層的中式紅樓。這應該是巴黎市內最正宗的一座中國式的建築!

改建過程

巴黎的東方風格建築鳳毛麟角,11區曾經出現過一家中式建築風格的咖啡館,但是很快就被改建了;7區巴比倫大街上(ruedeBabylone)有一座1896年建造的日本風格紅樓,現在已經被改為電影院……盧芹齋建造的紅樓在規模上和質量上都可以算作獨一無二,但是當年卻並不為人看好,人們都認為它不能長久存在,沒有一份建築雜誌提到過紅樓的存在。
但是盧芹齋並不在乎這些,他在這幢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築中展賣來自中國的絕世收藏,不失為最佳搭配。來紅樓買古董的各國收藏家也因此能置身華美的中國樓閣之中,雖然未能旅行到中國,卻已經在盧芹齋的古董店裡身臨其境,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建築藝術。

發展和現狀

目前掌管紅樓的亨雅爾夫人是盧芹齋的重外孫女,是盧芹齋大女兒的後代,據她介紹,盧芹齋當年對子女的教育完全是西方化的。4個女兒到了上學年齡後,盧芹齋送她們到瑞士的寄宿學校就讀。女兒滿18歲後,他就出資讓女兒們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她的大女兒週遊世界之後狂熱地迷戀上了非洲,帶回來很多非洲各民族的服裝,在巴黎開設了第一家非洲服裝專賣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盧芹齋避難美國,這座備受矚目的紅樓也被迫置於吉美博物館的保護之下,其中的古董才得以免遭入侵者的席捲。但是盧芹齋也為此付出了代價,他向吉美博物館捐贈了部分藏品,以感謝其對紅樓的庇護。
1947年,盧芹齋搬到嘎納養病居住,古董店交給小女兒嘉妮(JANINE)來經營。他的小女兒曾經跟隨任外交官的丈夫到中國居住過9年時間,對中國古董也略有了解。新中國成立後,古董出境受到嚴格管理,盧氏公司失去了貨源,只有靠出售原有的庫存古董和為客戶訂做中式家具維持。
1957年,78歲的盧芹齋在瑞士去世。他曾經表示要葉落歸根,在中國入土為安,或者葬在巴黎的貝爾·拉雪茲公墓。但是其妻家族的墓地在古何貝瓦(COURBEVOIE),他也最終葬在巴黎西部的這個小城鎮。
為了便於進行公司的管理,盧氏家族後裔成立了家族協會,推選經理人進行經營。1978年,嘉妮退休,紅樓的管理傳給了她的兒子米歇爾·杜博茲(MICHELDUBOSE)。
此後,紅樓的管理又幾經轉手,現在由亨雅爾夫人接管。目前,紅樓內的商品已經乏見精品,多為19世紀的一般家具、器皿、繪畫和雕塑,而紅樓的日常維護開支卻十分龐大。家族協會已經決定將紅樓出售。
在有關巴黎的導遊書里,幾乎每本都會見到關於盧氏紅樓的介紹,這座獨樹一幟的中式建築,其最初的使命原本是裝載中國古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建築本身已經成為進入巴黎文化遺產之列的古董。
無論今後易手何人,這座神秘的紅樓,都會承載著盧芹齋的人生故事,和盧氏公司的興衰成敗,繼續佇立在巴黎的藍天麗日之下。
巴黎紅樓巴黎紅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